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26篇
综合类   179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1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1.
目的 评估新型β-链蛋白(β-catenin)结合药物SAHPA1在绝经后骨质疏松小鼠模型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C57雌性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骨质疏松模型组(模型组)、骨质疏松模型治疗组(治疗组),每组5只小鼠.假手术组仅暴露卵巢后缝合切口;模型组和治疗组动物行双侧卵巢切除,建立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治疗组在切除卵巢后即刻开始每日肌注β-catenin结合药物SAHPAl (10 m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日注射同剂量的生理盐水.8周后,利用骨组织切片HE染色、micro-CT等方法观察小鼠股骨干骺端骨小梁形态并进行形态学计量分析,评估SAHPA1对去卵巢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骨密度、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AHPA1治疗后,小鼠骨密度和骨小梁数量增高(P<0.05),骨小梁厚度与模型组比较虽有一定提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β-catenin结合药物SAHPA1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小鼠模型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2.
髋部骨折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单中心2 85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2 859例髋部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完善老年髋部骨折的防治手段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0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入院的所有髋部骨折患者病例资料,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机制、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手术方法等信息,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结果 (1)本院的髋部骨折收治总数逐年增加,其中股骨颈骨折的占比最高(1 602/2 859,56.03%),股骨粗隆间骨折次之.(2)髋部骨折患者年龄52~104岁,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71~80岁组最多,占37.39%(1 069/2 859).(3)髋部骨折病例中女性所占比例(1 916/2 859,67.02%)高于男性(943/2 859,32.98%).(4)受伤机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走中自行摔伤导致骨折最多,占87.65%(2 506/2 859).(5)骨折类型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股骨颈骨折较多,男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比例较高.(6)所有患者中合并有糖尿病(765/2 859,26.76%)或心脑血管疾病(739/2 859,25.85%)的病例数最多.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以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其在年龄、性别、受伤机制、合并症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这为进一步改善髋部骨折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93.
目的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应用双膦酸盐抗骨质疏松进行伤椎骨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6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科收治的84例胸腰椎骨折后路矫形内固定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别纳入双膦酸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术后除给予骨化三醇、碳酸钙D3等常规抗骨质疏松药物外,双膦酸盐治疗组服用阿仑膦酸钠维D3片(每片含阿仑膦酸钠70 mg,每周1片),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分别测量胸腰椎损伤区的骨密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复位后即刻两组伤椎骨密度均出现明显下降,在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值均不断增加,术后1个月、3个月时两组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6个月、1年时双膦酸盐组的骨密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双膦酸盐类药物进行干预,可加快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伤椎骨质疏松的修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采用腓骨截骨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胫骨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8年7月至2013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45例胫骨术后骨不连患者进行腓骨截骨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根据骨不连分型:肥大型29例,萎缩型14例,假关节2例.首次固定器械:钢板固定32例,髓内钉固定11例,外固定支架固定2例,对其中8例钢板内固定稳定患者行单纯腓骨截骨自体髂骨植骨术,对35例内固定和2例外固定失效患者行固定取出更换锁定加压钢板+腓骨截骨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术,通过定期正侧位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和相关并发症,并根据Olerud-Molander评分标准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为1.3~2.5 (1.7±0.5)h,术中出血量为200~500 (250.0±59.6) mL,腓骨截骨长度为2~3 (2.4±0.5) cm,髂骨植骨量为3~23 (7.8±1.3) cm3.随访时间为12~48 (16.5±3.3)个月,45例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3~11 (5.6±2.4)个月.26例(58%)患者在3~5个月愈合,13例(29%)患者6~8个月愈合,其余6例(13%)患者9~11个月愈合.肢体无短缩27例,短缩<1 cm者9例,短缩1~2 cm 6例,短缩>2 cm 3例.末次随访时评定下肢关节功能:优23例,良14例,可5例,差3例.结论 腓骨截骨结合自体髂骨植骨可以对骨折断端进行加压,增加断端接触面积,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5.
矩形髓内钉与Ender钉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矩形髓内钉与Ender 钉的临床疗效,为弹性固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993 ~1997 年,采用矩形髓内钉( RIN) 与Ender 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共218 例,比较2 组内固定的术中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插钉操作> 2 次率、窗口劈裂率、钉端异位穿出率及术后指标,包括:石膏固定时间、部分负重下地时间、骨痂开始生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成角畸形率及二次手术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RIN 钉的术中各项指标值均小于Ender 钉,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而2 者对骨愈合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P> 0-01) ;2 种钉内固定后的侧方成角畸形率相当,但RIN 钉的前、后及旋转畸形发生率较Ender 钉小( P< 0-01) ,二次手术率亦小于Ender 钉( P< 0-01) 。结论:RIN 钉在手术操作、术中损伤及固定强度方面,优于Ender 钉,但两者对骨折愈合时间的影响无差别。  相似文献   
96.
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伤情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分析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伤情。方法:对汶川地震后2周转来长海医院的34例地震伤员伤情进行调查,重点对伤员伤情、分类、救治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受伤现场伤员急救、分类与转送,对合并软组织损伤的骨折伤员选择性应用外固定支架、积极修复软组织损伤,辅以积极的心理评估与干预,能有效地提高地震伤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总结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伤情特点与救治经验,为地震伤员的救治提供了初步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97.
髂骨供骨后骨缺损的重建及供区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通过同种异体髂骨重建自体髂骨供骨后骨缺损预防供区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同种异体髂骨修补自体髂骨供骨后骨缺损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19~56岁,平均34岁;共用22块髂骨;同种异体髂骨块为全厚或半厚,大小6 cm×5 cm、5 cm×4 cm、4 cm×3 cm 3种规格;其中19块采用空心钉固定,2块采用空心钉结合克氏针固定,1块单独采用克氏针固定。结果:2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3.5个月。19例切口Ⅰ期愈合,1例发生皮肤浅表感染,经换药Ⅱ期愈合。所有患者手术后供骨区髂部外形保持完整,未发生植骨块移位、植入物松动、断裂、免疫排斥反应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查未发现供骨区慢性疼痛、系腰带痛及行走痛。所有患者对髂部外形表示满意。结论:同种异体髂骨可有效重建自体髂骨供骨后骨缺损,预防髂骨供区并发症。  相似文献   
98.
微型钢板治疗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的治疗存在争议,一般主张保留桡骨头,但对于严重的粉碎性桡骨头骨折固定比较困难,本文主要是探讨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手术分析其疗效。[方法]本组7例,男6例,女1例,均为MasonⅢ型骨折,其中2例累及桡骨颈,对7例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病例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辅助克氏针内固定手术,必要时取自体骨进行植骨。[结果]随访14~39个月,平均20.3个月,所有桡骨头骨性愈合,无1例发生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肘关节运动受限,但X线片见骨性愈合。按照Brobrg和Morrey的肘关节评分标准,肘关节的功能评分平均为87分,其中优2例,良4例,优良率85.7%。[结论]本组7例均为MasonⅢ型,作者认为通过微型钢板,结合克氏针,对有骨缺损和塌陷的桡骨头进行植骨,术后随访临床可获得较满意的肘关节灵活度,是手术保留MasonⅢ型骨折的桡骨头,减少桡骨头切除和假体置换的一种方法,但本组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短,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99.
人工椎间盘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关节置换术已经在治疗各种四肢疾患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被认为是所有骨科手术中病人满意度最高的。脊柱关节成形术也从最初的临床试验阶段渐渐进入到临床使用阶段。  相似文献   
100.
影响长管状骨骨折愈合机械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骨折是机械性超负荷的结果,是骨的连续性的破坏。骨折形态主要取决于载荷及能量的释放的形式。骨折愈合是原始连续性的重建,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学修复过程,涉及一系列不同的细胞活动。Mckibbin认为,骨折早期的原始骨痂反应是骨组织对损伤的最基本反应,可以肯定是损伤骨组19990715收稿,19991018修回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上海 200433作者简介:张雪松(1973),男,硕士,医师。研究方向:骨折愈合张春才(1948),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副主任。研究方向:创伤织自身在局部引发这种反应。随后的骨痂桥接过程与机械力学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