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6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疑难病,症状反复,缠绵难愈,治疗棘手。中医药治疗“反酸”“吞酸”证历久源远,充分挖掘古籍,深研病机,提炼治法,发挥中医药特色,对治疗本病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
通过50多年的经络研究和临床实践,笔者认识到中医作为诠释人体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整体的、动态的系统医学,应该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经络是机体能量信息以电磁振荡形式在体内沟通和连动所形成的闭合环路体系,具有许多量子特征,不能用固定的组织结构硬套。经络感传研究发现,经络循行线具有漂移现象,这正是经络动态运行规律的体现。通过动态的信息触发和生物共振,经络系统自组织地发挥着整体调整作用。遵循经络的量子特征和规律,不仅创新了经络疗法,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经络在量子信息医学中的科学定位为中医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针刺膻中穴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作用,为确定腧穴主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76例乳汁不足的产妇随机分为针刺组与中药组,连续治疗3天,观察乳房充盈程度、泌乳量、泌乳素及新生儿体重、人工喂养次数和容量、婴儿小便次数、哭闹时间长短等指标,对照比较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结果针刺组与中药组均能有效改善缺乳状态,乳房充盈程度、泌乳量及新生儿体重、人工喂养次数和容量、婴儿小便次数等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无差异,中药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有差异。结论针刺膻中穴能有效促进乳汁的分泌。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合谷穴对子宫收缩乏力的治疗作用与应用价值。方法:3个中心共276例产妇入组,所有病例随机分为针药组和药物组。药物组采用静脉滴注催产素治疗,针药组在药物组治疗基础上加电针合谷。观察电针合谷对子宫收缩乏力的影响,以及对宫缩持续时间和间歇时间的影响。结果:针药组对子宫收缩乏力的总有效率为97·1%,而药物组为70·3%,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药物组相比,针药组在治疗后0·5、1、1·5、2小时,对宫缩持续时间和间歇时间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由于产力异常而导致的难产可采用电针合谷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针刺膻中穴治疗产后缺乳: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针刺膻中穴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作用,为腧穴主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妇幼保健院、海淀妇幼保健院3个临床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76例乳汁不足的产妇随机分为针刺组与中药组。针刺组针刺膻中穴;中药组采用传统中药通乳汤治疗。观察乳房充盈程度、泌乳量、泌乳素及新生儿体重、人工喂养次数、人工喂养容量、婴儿小便次数、哭闹时间长短等指标,对照比较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结果:针刺组与中药组均能有效改善缺乳状态,乳房充盈程度、泌乳量及新生儿体重、人工喂养次数、人工喂养容量、婴儿小便次数等指标,2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针刺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无改变。结论:针刺膻中穴能有效促进乳汁的分泌,效果与传统中药相当。  相似文献   
6.
针刺少泽治疗产后乳汁分泌不足: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少泽穴治疗乳汁分泌不足的作用。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单盲临床试验,将27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138例)和对照组(138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少泽穴,对照组采用电针商阳穴,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两组疗效及中医症候积分、乳房充盈程度、泌乳量、催乳素(PRL)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7·8%,对照组为24·3%,两组相比,P<0·05;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症候积分、乳房充盈程度、提高泌乳量、升高产妇PRL水平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少泽穴治疗乳汁分泌不足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纤维肌痛综合征(FMS)是一种以全身弥漫性疼痛为主要特征的难治性、慢性非关节性风湿病,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中医药治疗方法众多,部分特色非药物疗法,如针刺、太极拳、八段锦等已显示出较为满意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明确的“身心同调”治疗优势和特点,201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纳入中医优势病种。为了明确FMS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优势,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中西医风湿专业、心理专业、针灸脑病专业及产业等近20名专家围绕“FMS临床诊疗难点和中西医优势”进行了研讨,就FMS早期诊断的难点和应对、常见非特异症状的改善与维持、优选镇痛疗法、中医基本病机和治疗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向等焦点问题形成以下建议。FMS目前面临早期正确诊断率低、患者参与度差、单纯西医治疗获益不理想这三重困境,为解决以上问题,该文建议以风湿科医师作为本病的主要诊断力量,提升患者在治疗决策中的参与程度,积极实施运动疗法,充分发挥中医药整体多维的特点,在减轻疼痛、改善情绪、降低不良反应等多方面起效,并倡导FMS治疗注重中西医并重和多学科联合治疗,旨在提高我国FMS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耳甲电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腹泻型IBS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使用IBS症状评分表、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SF-36生命质量量表评估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并参照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的疗效评估方法,比较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IBS症状评分表、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SF-36生命质量量表各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IBS症状评分表、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SF-36生命质量量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5.4%,对照组治疗有效率5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甲电针对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各项症状均具有较好疗效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耳穴结合面部刺络闪罐及体针等综合疗法对聚合性痤疮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聚合性痤疮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耳穴结合面部刺络闪罐及体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米诺环素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对比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α(IL-1α)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清IL-1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下降水平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综合疗法对聚合性痤疮患者皮损有明显改善,优于米诺环素。针灸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可能是其治疗聚合性痤疮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文献资料进行数据分析,以探讨与总结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的规律及特点。方法:针对CNKI、万方、SinoMed、、PubMed等9个数据库中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的文献资料进行下载、筛选及所需信息的录入,利用刺络放血数据库平台,运用OLAP技术(联机分析技术)对其进行数据挖掘。结果:纳入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期刊论文230篇,纳入痤疮病例以肺经风热型频次最高,为56次,占24.78%;放血针具以三棱针应用频次最高,为168次,占71.79%;放血部位采用腧穴的研究中涉及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穴位最多,以大椎及背俞穴应用频次最高,采用耳穴的研究则以耳尖及耳背静脉应用频次最高。放血量多描述为少许;治疗组采用配合疗法的研究166项,占72.17%,其中以中药内服、毫针刺法及耳穴贴压应用频次较多;治疗频次以3日1次(每周2次)和2日1次(每周3次)居多,且两者疗程多为10次/疗程,总治疗次数也多为20次。结论:刺络放血治疗痤疮以三棱针点刺大椎及背俞穴最为常用,且均取得较好疗效,但多数研究为配合其它疗法使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