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7 毫秒
1.
根据系统论及人体分形特征,作者提出自组自稳系统原理,为整体医学提供一理论模型,并以此建构中西医结合,同时对中医经络理论进行简要的总结,得出相关的中医模型,并对两模型进行比较。作者认为,经络理论中的“气”与经络如同自组自稳系统理论中的信息与信息通路,因此经络与“气”是广义的集合性概念,不存在所谓的基本实体。结论:自组自稳系统理论模型是一较理想的整体论医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经络探玄     
经络学说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也是祖国医学的支柱和核心。它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生理病理和临床疾病变化和预后的一门科学,同时经络系统与临床诊断学、预防学和生命科学有重要的联系,也是临床针灸应用于临床治疗,经络取穴循经治疗的重要手段和依据,经络学与内脏相互联系不可分割。长期以来在医学实践中和临床诊断学、预防医学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它对于指导临床诊断和对疾病的治疗均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经络是机体活系统新陈代谢在筋膜间隙形成的水蒸气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为中国人和西方人研究人体的思维和方法不同而创立了中医学和西医学。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中医学用阴阳、气化理论描述活人是一个复杂、动态、整体与系统论天然相吻合;从解剖、生理学与系统论观察,活人象数百部活机器构成的动态平衡复合整体,经络则是活系统(如活机器)交换能量的平衡气管;从相对论揭示水的特性,证明人的生命是以心脏为核心,利用肠道内毒素分解食物获得能量,通过器官分泌激素调控器官、组织气泵中NO变化调节真空度来调控器官、组织、细胞间隙中水和水蒸气的相互转化交换能量进行新陈代谢;从控制论探索,人体具有人脑为主机的自动化调控系统和体表备用人工调节系统双保险调控器官、组织协调进行新陈代谢。因此,经络的物质基础是水蒸气,经络的结构是人脑调节机体"活"系统新陈代谢在筋膜间隙形成的一个巨大动态平衡水蒸气网。  相似文献   

4.
陈倩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114-115
经络学说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核心学说之一,是中医学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学术积淀与总结。从《黄帝内经》至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都对人体经络的起止、走向、相互连络等等现象与规律作了具体的阐述。根据历代的医药学著作表明:经络学说形成的直接依据,不是建立在如同解剖学、生理学等方法所得的实验资料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长期的医学临床实践中所得到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之上。近年来医学工程工作者通过对中医学的深入研究证明:经络具有电、热、声、光、磁、同位素的循经移动等生物物理学的特异性。本文以经络和生物电学的研究近况进行总结分析,通过医学工程学方法,提出了经络的存在形式及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阐明经络与人体物质和能量信息两大系统的关系.方法:将实验结果及多方研究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结论:经络的载体是人体的物质系统,经络运行除有神经、体液、微循环和化学因子等参与外,尚须依托以电磁振荡与化学振荡为主导的能量信息系统.所以,能量信息系统是经络的源动力.电磁振荡与化学振荡本身就具有生理调控和病理修复的功能,振荡参数之中包含了调控发育和生理活动的各种信号,协调着各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活动.经络具有物质粒子与电磁和化学波动共存且相互转化的"波粒"二重"量子"特性.  相似文献   

6.
李定忠  傅松涛  李秀章 《中国针灸》2004,24(11):773-778
通过多种方法检测可见的经络现象、经络感传现象的特殊规律,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把握经络研究方向.经络存在着先天因素,基因决定着经络的表达和循行规律.通过感传现象的现代研究证实,经络具有声、光、电、热、磁、核、体液及化学离子等循经优势扩散的特异性,经气(能量和信息流)运行的通道是以经络环的形式存在,它有效地将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组织等机体物质系统与能量信息系统联动起来,从而产生生理调衡和病理调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经络学说的起源考证经络之实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瑞  谷世哲 《中国针灸》1998,18(10):619-621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作为中医学术的核心理论,数千年来指导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辨证论治。然而有关经络实质的讨论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尤其是在现代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中医现代化”的需要,对中医卓越临床疗效的认同,以及西方医学的东方回归,促成了国内及国际上学习中医和针灸的热潮。研究经络的实质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作为国家八五攻关课题进行重点研究。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撰文阐述对经络实质的认识,目前对经络实质及起源的认识主要有血管论和感…  相似文献   

8.
经络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呈线状,反复分支并相互联络,整体上构成网状结构。经络系统的网状结构把人体各组织器官联络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运行气啦、调理阴阳,达到沟通机体上下内外的整体调节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则主要是通过神经递质、激素、免疫活性分子等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细胞分子水平对机体的整体功能进行调控。本文从生物学基础与作用通路等角度将经络系统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进行比较,对针灸经络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结合阐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经络,作为人体生命机能的综合调节系统,在整体生命活动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已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从目前的经络研究进展来看,普遍都比较注重现代化的研究手段,注重多学科协作,弥补了传统研究方法上的缺陷,给研究工作注入许多新的活力。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偏离中医思路的倾向也随之显露出来了,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作为中医学所特有的经络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因此,作者认为,经络的研究必须以系统的经络理论为主要依据,应本着“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发掘后的再创…  相似文献   

10.
李定忠  傅松涛  李秀章 《中国针灸》2004,24(12):850-853
目的:探讨经络功能和作用的科学内涵.方法:通过50年的临床实践并应用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等进行检测及科学分析.结论:经络具有双向调整、整体调整、内病外治以及促进组织新生的四大功能,并创建出高效速效实现四大功能的经络环皮部挑治法.  相似文献   

11.
Research on Meridians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theory of meridian (it is interpreted as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or meridian in English),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kern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CM holds that meridian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with the fourteen meridians as the main part, which distributes over the whole human body. Each meridian belongs to a corresponding viscus interiorly, and winds around the limbs and joints exteriorly. It functions to transport the qi and blood, regulates the balance between Yin and Yang, responses to the changes in the natural world. It is the pathway for transporting qi and blood. Accordingly, it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connective, regulative and responsive system of the body. In comparison to the Western medicine and modem biology, it elucidates the vital process and regul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human body in a totally different way and involves many brilliant theoretical expositions. Therefore, it has been deeply concerned by many researchers in China and abroad. Once the essence of meridian is elucidated, it must vigorous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CM as well as the whole medical science and benefit the mankind.  相似文献   

12.
用筋膜学说解读经络实质和物质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数字人研究过程中构建出与人体经络记载接近的影像结构,追溯结缔组织发育生物学和生物进化过程,提出人体内结缔组织筋膜支架可能构成新的功能系统——支持与储备系统新学说,同时提出了新的研究领域——筋膜学。其意义在于:提出人体内新的功能系统,开辟新的学科研究领域;解读中医疗法的生物学基础和治疗机制,为实现中医经络现代研究提供了医学生物学基础;对中医药研究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核心,是指导针灸临床应用的重要基础课。为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理解和掌握经络腧穴理论,使学生能从更高的角度去认识,提高具有现代知识背景的学生的认知程度,促进针灸理论的发展,指导临床实践,笔者认为可以构建新的经络腧穴学课程架构,从经穴生理学、经穴病理学、经穴诊断学和经穴治疗学四个方面重构。  相似文献   

14.
经络气道的验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谢浩然 《中国针灸》2002,22(9):8-16
目的:验证经络气道,阐明经络实质。方法:根据古典经络文献的有关论述,用多种实验研究验证络气道有什么样的物质结构、功能和特征,结果:经络气道,有多种物质,宏观形态,经络路线,外部框架的间隙结构;有卫气运行,循经感传,血管变化,淋巴免疫的间隙功能,有低阻良导、双向运行,阻滞疏通,气道相通的间隙特征,结论:卫气营血的气血通道是广义经络,循环感传的卫气通道是狭义经络,经络实质是液气运动的间隙通道。  相似文献   

15.
论经络的结构特点和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传统中医对经络结构的认识可能与人类早期的整体医学研究策略有关,具有"内在"、亚微、整体等方面的特点.其作用机制则可能涉及细胞连接直接通讯通道(个体发生过程中相关细胞直接通讯关系的特定保持)、胞外基质应力网络支架体系及其生物物理信息传递-力-化学信号转换-细胞内信息整合以及针刺血清现象中经络结构与活动的"泛化"等多个方面,由此提出经络结构-作用机制的多因素假说.  相似文献   

16.
曲丽芳 《中国针灸》2006,26(9):676-678
从文字、医理两方面对经、络、脉、经络、经脉等中医术语的中文含义及英文翻译进行比较,提出《内经》所言经脉应包括经络系统和脉管系统两部分。无论从字形词义上考察,还是从功能结构上论证,经谓纵行(logngitude),络谓网络(net),脉是血管(vascular),经络(channels and collaterals)与经脉(the meridians and vasculature)的概念和功能不容混淆。古人经脉合称,目的之一在于借脉管系统的有形分布了解经络系统的网络状态。将“经脉”译作“the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或“channels and collaterals”实际上只翻译了经脉真正含义的一半。  相似文献   

17.
经络物质构成模型假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六沙 《中国针灸》2008,28(10):764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大重要"物质"支柱。继提出经络物质构成模型后,依据结构与机能是辩证统一的原则,笔者对国内、外同仁所完成的大量与经络解剖同位、生理类同的实验观察进行较深入的探究后发现,"阳阴互根""卫气"等常人看似难以理解的中医基本概念,均可在经络这一生命期间呈液晶态的体液上物质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关于"十二经脉皆入脑"的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放明  谢鹏  牟君  杨德雨 《中国针灸》2007,27(9):695-697
在经络系统的20经脉中,入脑者只有5条,脑内循行路径也很模糊。电生理及影像学研究表明,针灸腧穴产生的信号可传入脑,且不以腧穴所属经脉是否入脑为限。据此,笔者提出"十二经脉皆入脑"的假设,以构建"脑内经络"假说。经络理论体系中入脑经脉少、脑内循行路径不甚清楚,可能与经络发现的手段以感觉为主有关。今后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经络在脑内循行的研究,以完善经络理论。  相似文献   

19.
王鸿谟 《中国针灸》2005,25(3):191-193
目的:探讨经脉循行的基本规律.方法:以<黄帝内经>等经典医籍为依据,继承前人的成熟经验,并加以发展.结论:经脉循行规律有命名规律、分布规律、交接交会规律,表里配合规律,以及终始走向规律、经气双向运行规律、脏腑使道联络规律、经脉分野规律8项.  相似文献   

20.
肝经、肺经脑内分布区域的fMRI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肝经、肺经在脑内的分布情况,为构建脑内经络理论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将健康大学生60人随机分为肝经组(Ⅰ)和肺经组(Ⅱ),每组按五输穴各分为5小组,分别为大敦(Ⅰ1)、行间(Ⅰ2)、太冲(Ⅰ3)、中封(Ⅰ4)、曲泉(Ⅰ5)和少商(Ⅱ1)、鱼际(Ⅱ2)、太渊(Ⅱ3)、经渠(Ⅱ4)、尺泽(Ⅱ5),每小组6人。采用fMRI技术观察针刺各穴激活脑区的情况。采用SPM2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以P<0·01的像素构成统计参数图,按照Talairach坐标行解剖定位,获得实验任务激活的脑区,以肝经、肺经各自五输穴共同激活的脑区为肝经、肺经在脑内的分布区域。结果:针刺肝经五输穴共同激活的脑区为:同侧BA34、BA47、红核,对侧BA19、BA30、BA39、顶上小叶、小脑斜坡,两侧BA3、小脑顶;针刺肺经五输穴共同激活的脑区为:同侧BA2、BA18、BA35,对侧BA19、黑质。结论:肝经、肺经在脑内有其相对特异性分布区域,提示经脉到脑可能存在特异性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