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以培养临床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采用课前自主阅读、课上知识内化结合专业英语文献解析汇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该模式进行了实证应用,并通过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 问卷调查显示91.8%的学员对翻转课堂的模式表示认可,并认为翻转课堂模式在对提升专业英语能力具有较大的帮助。97.3%的学员表示自己参加文献解读汇报对提高专业英语综合能力有帮助,但大多数学员认为其专业性强,其主要意义在于对临床继续教育方式的熟悉。多数学员认为翻转课堂增加了学习负担,较传统教学模式延长了学习时间,主要体现在课外阅读量及文献检索方面。结论 该模式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进而从教学医院、师资、学员三方面对临床实习阶段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刘智 《中国骨伤》2021,34(3):200-202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其中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并不能令人满意,虽然髋关节置换技术的广泛开展使患者可以较快的恢复功能活动,但也面临着许多这部分患者多年后人工关节翻修的手术,而这种翻修手术对患者创伤更大效果也不尽满意,所以人们对髋关节置换的年龄选择也更加严格[1].在股骨颈的治疗中应尽可能的保...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疼痛控制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127例,按照镇痛方法不同分为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组)和静脉镇痛对照组(C组)。其中F组62例,男19例,女43例;年龄66~95(82.4±7.2)岁;股骨颈骨折2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7例。C组65例,男18例,女47例;年龄65~94(81.4±8.7)岁;股骨颈骨折2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6例。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警觉-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OAA/S)、改良Bromage评分、术后并发症及患者住院期间情况。结果:F组实施阻滞后30 min、麻醉摆放体位时,术后6、24、48 h的静息及运动VAS低于C组(P<0.05)。F组术前12 h,术后1、3 d的MMSE评分及术后3 d的OAA/S评分高于C组(P<0.05)。F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需要额外镇痛人数低于C组(P<0.05)。F组围术期镇痛满意度及住院时间均优于C组(P<0.05)。两组患者在各时间点患肢Bromage评分及术后30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可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围术期镇痛效果,改善术后认知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从而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住院期间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青年L5峡部应力骨折患者L5双侧上关节突间距的解剖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21例青年男性L5峡部应力性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应力骨折组),并与24例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对照组)。所有入组对象均拍摄腰椎CT及三维重建,并在CT上测量L5双侧上关节突顶点间距(a)和S1上关节突顶点间距(b),计算两者比值c(c=a/b),统计分析2组c值差异。结果 应力骨折组患者c值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年男性L5峡部应力骨折患者其L5上关节突间距增宽,S1上关节突间距相对较小,该解剖特点可能与峡部应力骨折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后路短节段经伤椎置钉术中采用悬臂梁复位法与反弓折顶复位法对Denis B型胸腰段骨折伤椎高度恢复的差异.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6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和霸州市第三医院采用后路短节段经伤椎置钉治疗Denis B型胸腰段骨折(T11~L2)患者43例,其中术中应用悬臂梁复位法20例(A组),应用反弓折顶...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显微镜下单节段腰椎间盘切除术不放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选择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3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5例,女40例;年龄18~40(28.3±5.4)岁。根据术后是否放置引流管分为引流管组(78例)和无引流管组(57例)。记录年龄、性别、手术节段、体质量指数、症状持续时间、随访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引流组术后拔除时间及引流量、术后体温。比较术后第1、3天仰卧静息状态下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及术后3 d,1、3个月下地活动时腰痛及下肢放射痛VAS。观察术前,术后1、3个月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计算症状性切口血肿、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及进行性变化、非计划二次手术等并发症的比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节段、体质量指数、症状持续时间、随访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和下地时间无引流组短于引流组(P=0.000 0)。无引流组在术后第1、3天切口疼痛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患者腰痛VAS和ODI较术前明显减轻。两组病例均未出现症状性血肿;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即刻加重两组各出现1例,均表现为感觉障碍加重,无神经功能进行性加重,经观察后感觉障碍恢复;切口感染两组各出现1例,均经药物治疗治愈;切口愈合不良两组各出现1例,均经反复换药后愈合。引流组非计划二次手术出现1例,患者由于1个月内突出复发,而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显微镜下单节段腰椎间盘切除术不放置引流,在严格止血和保护组织的前提下,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日,早期下地活动,减少了放置引流的创伤刺激,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加速康复中一个可以选择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经Wiltse入路峡部植骨跨运动节段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10月采用经Wiltse入路峡部植骨跨运动节段内固定治疗的48例腰椎峡部裂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单节段双侧峡部裂。根据术前腰椎峡部裂CT表现分为3型,其中Ⅰ型(线型)15例,Ⅱ型(中间型)24例,Ⅲ型(硬化型)9例。根据术后影像学资料判断峡部裂愈合情况,并记录愈合时间及固定节段活动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部及髂骨取骨部位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腰椎功能。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0~180 min,平均107 min;术中出血量50~160 mL,平均90 mL。随访6~36(15.3±3.8)个月,48例患者共96侧峡部裂,术后1年愈合率为86.5%,术后2年愈合率为94.8%,其中5侧未愈合,双侧未愈合2例,单侧未愈合1例,均为Ⅲ型患者。腰痛VAS评分由术前(6.9±2.7)分降至末次随访时(1.5±0.3)分,取髂骨部位疼痛VAS评分由术后1个月(3.7±1.3)分降至末次随访时(0.9±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JOA评分由术前(20.3±3.2)分恢复到末次随访时(26.9±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22例患者取出内固定,取出后运动节段活动度为4°~10°(5.6°±2.3°)。切口延迟愈合1例,无脑脊液漏、神经损伤、感染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经Wiltse入路峡部植骨跨运动节段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术中出血量小,愈合率高,是峡部裂修复手术中可尽量保留峡部血运的一种术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腰椎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使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技术进行经皮腰椎椎间盘减压术496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中6例出现椎间隙感染,总感染率1.21%;均为男性,年龄20~61岁,平均33.7岁;接受单节段射频消融3例,双节段2例,3节段1例,共计10个椎间盘。1例术前合并2型糖尿病。感染发生间隔时间21~65 d。结果: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8~40个月,平均24个月。其中2例出现腰背痛伴发热症状,影像学检查可见椎间隙感染伴脓肿;另外4例出现腰背痛但无发热症状,MRI可见感染椎间隙终板或椎体异常信号。1例血液培养出沃氏葡萄球菌,其余5例细菌培养阴性。6例确诊后均给予抗生素治疗,4例经过保守治疗感染控制,1例行腰椎后路感染病灶清理手术,1例行腰椎后路感染病灶清理+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结论:腰椎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发生椎间隙感染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多节段反复穿刺,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取得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通道下节段间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并自体髂骨植骨治疗青年L5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9月接受节段间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并自体髂骨植骨治疗的22例青年L5峡部裂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患者腰痛改善情况。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6、9和12个月均行腰椎正侧位、动力位、双斜位X线检查,术后6、9和12个月复查腰椎矢状位CT重建,评价峡部植骨融合情况及腰椎活动度。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13.2个月。22例患者共44处峡部裂,39处植骨融合,植骨融合时间为6~12个月,平均10.7个月;3例单侧未融合,1例双侧未融合,植骨融合率为88.6%。腰痛VAS评分,术前为(7.00±0.84)分,末次随访时改善至(1.20±0.81)分。术前、术后6个月、内固定器取出后的L5/S1椎间活动度分别为10.3°±2.4°,8.7°±3.0°和9.5°±2.8°。结论微创通道下节段间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并自体髂骨植骨治疗青年L5峡部裂,避免了常规开放手术对椎旁肌的广泛剥离,可促进患者早期恢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退变性脊柱侧凸常见于老年患者,通常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多。加速康复外科(ERAS)要求综合考量患者的年龄、症状、体征、身体状况和骨质量等因素,以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和围手术期干预措施,这对改善患者预后和康复十分重要。经全国多位脊柱外科专家多次讨论,在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下,针对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ERAS围手术期管理策略制定本共识意见,供临床工作参考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