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40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综合性干预措施对儿童跌倒伤害预防的效果,为将来进行推广项目提供经验。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在上海市范围内随机抽取11所小学,干预前选取1~3年级学生,干预后选取3~5年级相同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跌倒伤害发生的相关情况。结果 干预组学生家长跌倒伤害预防知晓率从77.53%提高到92.78%(χ2=354.50,P<0.001),倍差法(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DID)显示净效果相对提升了45%(Z=4.08,P<0.001);运动前热身的知晓率从91.26%提高到98.65%(χ2=174.73,P<0.001),净效果显示相对提升了46%;游乐设施的识别行为从83.32%提高到90.55%(χ2=70.89,P<0.001),净效果相对提升了44%;危险环境改善从87.62%提高到89.42%(χ2=4.97,P=0.022),净效果相对提升了34%。干预前跌倒伤害发生率对照组为6.32%,干预组为6.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0.770);干预实施后干预组的跌倒发生率降为4.33%,对照组为8.56%,净效果显示跌倒伤害发生率比干预前相对下降了69%。结论 跌倒伤害预防工作是一个多领域多层次的干预工作,应采取包括健康教育、环境改造、制度完善等综合性的干预手段才能有效地降低跌倒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2.
目的 了解上海浦东新区居民膳食结构、营养素摄入现状,为制定卫生政策和指导居民合理膳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调查新区15岁及以上居民 2008年和2016年100种食物1年饮食习惯。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日均膳食摄入量和摄入状况分析。计算营养素摄入量并与《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参考值比较。结果 2016年日均膳食摄入量谷类[344.98g]较2008年下降(t=3.329,P=0.001),但符合宝塔推荐值;肉类[84.67g]、鱼虾类[274.07g]、豆类[134.86g]、水果[1295.34g]较2008年上升(t值介于3.397~98.887,P=0.001或<0.001)并高于推荐值;蔬菜类[169.82g]、蛋类[8.39g]较2008年下降(t=46.387、49.952,P<0.001),且低于推荐值。2016年较2008年7类膳食摄入达标结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介于26.578~8640.746,P<0.001)。每标准人日能量摄入量[5831.55kj],蛋白质[79.91g],脂肪[42.32g],碳水化合物[195.46g]。随年龄增加,12种营养素摄入达标比例下降。结论 居民膳食结构往“地中海式饮食”模式发展,但蔬菜摄入不足。三大营养物质供能比不平衡。老年人营养素摄入不足,应针对开展加强平衡膳食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53.
陈亦晨    杨琛  郝莉鹏  孙乔  闫蓓  李小攀  吴铮 《现代预防医学》2016,(16):3036-3039
目的 了解2002 - 2014年浦东新区居民大肠癌死亡流行病学特点及其趋势,为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2002 - 2014年浦东新区户籍死因监测数据库,采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 、潜在减寿年数(P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等指标对大肠癌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2 - 2014年浦东新区大肠癌粗死亡率为21.64/10万,标化死亡率为9.84/10万。大肠癌粗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APC = 3.99%, Z = - 17.207, P <0.001),标化死亡率无明显变化趋势(APC = 0.34%,Z = - 1.270, P = 0.230)。男性大肠癌死亡率高于女性(Z = 8.286, P <0.001)。浦东新区大肠癌PYLL为32 137年,PYLL率为0.93‰,AYLL为4.31年/人。PYLL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APC = 2.26%, Z = - 2.920, P = 0.014)。结论 浦东新区大肠癌粗死亡率及PYLL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提示应加强针对大肠癌的防控措施,深入推进上海市大肠癌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54.
目的 了解2002 - 2017年浦东新区居民心脏病死亡特征与潜在寿命损失,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2 - 2017年浦东新居民心脏病死亡资料,采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 、潜在减寿年数(PYLL) 、潜在减寿率(PYLLR)、平均减寿年数(AYLL)等指标对心脏病死亡情况进行分析。运用率差别分解法定量评价人口因素对于浦东新区心脏病死亡率变化的贡献。结果 2002 - 2017年浦东新区居民心脏病粗死亡率为114.42/10万,中国人口标化死亡率为55.45/10万,16年间浦东新区居民心脏病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APC粗死亡率 = 5.39%, Z粗死亡率 = 20.002, P<0.001, APC标化死亡率 = 0.65%, Z标化死亡率 = 2.264, P = 0.040),人口因素对浦东新区居民心脏病死亡率起到了促进作用,人口老龄化贡献率分别为91.14%。浦东新区心脏病PYLL为65 935年,PYLLR为1.52‰,AYLL为1.33年/人,SPYLL为55 011年,SPYLLR为1.27‰。结论 2002 - 2017年浦东新区居民心脏病死亡率逐年上升并导致严重的寿命损失,人口老龄化因素发挥主要促进作用,应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5.
  目的  分析中国居民经食物摄入和空气吸入微纳塑料(micro- and nanoplastics, MNPs)暴露特征。  方法  使用关键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国内外数据库,建立数据集,结合中国人群食物消费量和人体呼吸参数,计算中国居民经食物摄入和空气吸入的MNPs暴露量,与国外数据比较分析其MNPs暴露特征。  结果  分析来自28篇研究的4 511个样本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每年摄入约187 000~328 000个MNPs,考虑空气吸入,每年MNPs暴露量为192 000~335 000个MNPs,均高于美国居民暴露量。男性成年人MNPs摄入量最高。生活饮用水、海产品、瓶装水和空气是中国居民每日主要MNPs暴露源。中国居民经食物摄入MNPs类型以聚乙烯、聚丙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为主,而经空气吸入MNPs类型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尼龙和聚丙烯腈为主。  结论  相比于美国居民,中国居民具有更高的MNPs暴露风险,削减饮用水和海产品中MNPs含量,可有效降低中国居民MNPs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56.
常睿  吴抗  邱华  肖甜  阮晓楠  王娜  付朝伟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1,25(11):1309-1313,1353
  目的  评价健康干预对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从上海市浦东新区所有社区中随机整群抽样抽取10个社区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将所有在册轻中度COPD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收集基本资料。6个月内针对干预组进行多次健康干预活动,并在干预前后利用六分钟步行试验(six-minute walk test, 6MWT)和Borg主观体力感等级量表评分评价COPD患者的运动能力。使用秩和检验与双重差分(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DID)分析模型比较健康干预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步行距离和各项评分差值的差异。  结果  调整相关协变量后男性组、女性组、整体人群步行距离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干预组呼吸困难评分差值、疲劳评分差值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4.636, P1 < 0.001; Z2=-4.912, P2 < 0.001);调整相关协变量后男性呼吸困难评分、疲劳评分和女性疲劳评分的前后差异均为负(均有P < 0.05)。  结论  健康干预措施缓解了轻中度COPD患者呼吸困难和疲劳状况,提高了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轻中度COPD患者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57.
目的 了解中青年男男性行为者(men have sex with men,MSM)基于网络社交感染性传播疾病的高危行为及性关系网络特征。方法 通过Blued(B组)、微信(V组)和线下场所(C组)招募MSM开展横断面问卷调查,分析各组MSM的高危行为及性关系网络异同点。结果 共有197人(B、V、C组分别有85人、66人和46人)参加调查,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为35(30,42)岁。三组对象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态、职业、户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过去6个月,B、V和C组男性性伴人数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是6(3,10)人、5(2,8)人和5(2,9)人(P>0.05);男性性行为人次数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是7(4,17)人次、6(3,13)人次和6(3,15)人次(P>0.05),坚持用安全套比例分别为38.8%、47.0%和30.4%(P>0.05);B、V和C组分别有95.2%、92.4%和89.1%的对象曾通过线上途径寻找性伴(P<0.05);B、V和C组各有45.9%、16.7%和26.1%的对象非常担心感染HIV(P<0.001), 54.1%、75.8%和60.9%的对象在过去一年主动检测过HIV(P<0.05)。B、V和C组分别有44人、30人及23人报告性关系个体中心网络;各组应答者与未应答者相比,人口学及性行为等特征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V和C组的平均网络密度分别为0.193、0.245、0.241。同为网络社交的B组和V组对象的性关系网络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中V组对象网络特征与C组较为接近;B组平均相对入度、平均入接近中心度和平均中介中心度均低于V、C组对象,且平均相对出度、平均出接近中心度均高于V、C组对象。结论 MSM表现为多性伴、安全套使用率较低等特点,不同的网络社交形成的MSM者性关系网络特征存在差异,需开展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8.
背景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温对居民脑卒中死亡的影响正愈发受到关注。 目的 分析日均气温对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05—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资料(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死亡资料)、气象资料(包括气温、相对湿度、大气压)及大气污染物资料〔包括大气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与二氧化氮(NO2)〕。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日均气温对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的影响以及效应的累积性与滞后性。根据年龄及受教育水平开展分层分析,探究敏感人群。 结果 2005—2019年,浦东新区累计报告居民脑卒中死亡30 337人,其中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分别为11 221、15 308人,分别占脑卒中死亡总数的36.99%、50.46%。研究期间浦东新区居民每日脑卒中死亡5.54人,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分别为2.05、2.79人;气温、相对湿度、大气压的日均值分别为17.25 ℃、73.75%、1 015.83 hPa,PM10、SO2、NO2浓度日均值分别为68.87、28.82、44.68 μg/m3。浦东新区以日均温度的中位数(P50=18.2 ℃)为参照,低温(P5=3.0 ℃)对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的效应在滞后0~14 d(Lag 0~14 d)达到最大〔脑卒中:相对危险度(RR)=1.34,95%CI(1.15,1.56);出血性脑卒中:RR=1.61,95%CI(1.25,2.08)〕,低温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累积性与滞后性,缺血性脑卒中对低温的影响不敏感;高温(P95=30.1 ℃)对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效应在Lag 0~1 d达到最大〔脑卒中:RR=1.26,95%CI(1.12,1.41);缺血性脑卒中:RR=1.64,95%CI(1.39,1.93)〕,高温作用较为短促,出血性脑卒中对高温的影响不敏感。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低温对<75岁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75岁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在Lag 0~14 d达到最大;低温对小学及以下、中学及以上文化水平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分别在Lag 0~21 d、Lag 0~14 d达到最大。高温对<75岁、中学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75岁、小学及以下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均在Lag 0~1 d达到最大。在Lag 0~3 d,高温对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高于中学及以上文化水平人群(P<0.05)。 结论 低温与高温均导致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风险上升,低温与高温分别增加居民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风险,而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人群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发生脑卒中死亡。  相似文献   
59.
背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人群健康的主要威胁,早死概率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一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危害的评价指标。目的了解2002—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死亡率与早死概率情况,为制定进一步的干预措施实现"健康中国2030"下降目标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5月,将浦东新区户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从浦东新区户籍居民死因数据库中筛选死亡日期在2002-01-01至2020-12-31因4类主要慢性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与早死概率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死亡情况。利用年均变化百分比(APC)分析死亡率与早死概率的变化趋势。结果2002—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由526.82/10万上升至678.84/10万(APC=1.56%,Z=13.715,P<0.001),标化死亡率由404.05/10万下降至260.87/10万(APC=-2.09%,Z=-12.428,P<0.001),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由13.09%下降至8.45%(APC=-2.31%,Z=-15.847,P<0.001)。2002—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慢性呼吸系疾病早死概率分别由3.57%、8.36%、1.08%下降至2.38%、5.49%、0.24%(APC心脑血管疾病=-2.21%,Z=-9.739,P<0.001;APC恶性肿瘤=-2.24%,Z=-19.476,P<0.001;APC慢性呼吸系统疾病=-7.23%,Z=-13.326,P<0.001)。糖尿病早死概率保持稳定(Z=-0.395,P=0.698)。2002—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男性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均大于女性。根据2015—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年均增长率,2030年浦东新区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为6.67%。结论2002—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逐年上升,标化死亡率与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浦东新区已实现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2020年的下降目标,按照现有年均增长率,预计2030年浦东新区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与"健康中国2030"目标尚有差距,应进一步强化针对慢性病的防控工作。男性人群应作为重点关注人群,男性人群糖尿病过早死亡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0.
目的 建立生活饮用水中溴乙腈、溴氯乙腈、二溴乙腈和三氯乙腈的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检测法。方法 采用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法检测饮用水中的溴乙腈、溴氯乙腈、二溴乙腈和三氯乙腈,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结果 本方法中溴乙腈、溴氯乙腈、二溴乙腈和三氯乙腈线性范围0.20~1.50 μg/L,相关系数均大于0.992。方法相对标准偏差2.14%~19.3%。结论 本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等优点,适用于生活饮用水中溴乙腈、溴氯乙腈、二溴乙腈和三氯乙腈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