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258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4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41.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联合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骨应用于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国际微循环学会股骨头坏死(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Ⅱ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160髋)ARCOⅡ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分为PRP组与对照组。其中PRP组50例(80髋),男22例,女28例;年龄18~65(43.47±7.23)岁;病程4~18(15.8±2.9)个月;行髓芯减压植骨术联合PRP植入。对照组50例(80髋),男27例,女23例;年龄20~63(45.72±7.43)岁;病程6~19(14.9±3.8)个月;单纯人工骨植入。术后随访髋关节X线片,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疗效评价,并记录髋关节存活率。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血栓等并发症发生,并均获得随访,时间12~14(12.0±0.4)个月。术后12个月PRP组影像表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和VAS评分,PRP组分别为89.98±6.17、1.68±1.02,对照组分别为81.62±5.62、2.52±1.13,且PRP组髋关节96.25%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25%,两组患者术后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但PRP组无论在任何时间点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血小板血浆与人工骨结合应用于髓芯减压植骨术,改变了以往植入单纯人工骨、疗效不确定的局面,提高了该术式的成功率,有效地降低了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塌陷率,延缓甚至避免髋关节的置换。  相似文献   
42.
[目的]针对慢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chronic symptomatic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CSOTF),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骨折影像学特点的分型体系,并对其可信度进行了检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368例具有完整影像资料的CSOFT患者,影像学检查包括腰椎正侧位及过屈过伸位X线片、CT和MRI。根据影像学上伤椎是否存在失稳、椎管是否合并狭窄和有无后凸畸形三个关键特征,将CSOTF分为I型(动态稳定型)、II型(动态不稳型)、III型(椎管狭窄型)、IV型(后凸畸形型),V型(混合型)。随机抽取40例患者,由10名医生按照上述分型体系对患者进行分型评估,并在初次评估1个月后再进行第二次评估,计算测量者间信度(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与测量者内信度(intraobserver reliability)。[结果]在368例CSOTF患者中,I型最多,占55.71%;V型最少,占5.99%。对40例CSOTF患者的分型评估,测量者间可信度的总体κ值为0.834,表明CSOTF影像学分型一致性好;测量者内可信度的总体κ值为0.853,表明两轮评估的重复性好。[结论]本研究表明CSOFT影像学分型,分类简单,一致性与重复性好,有利于临床评估与信息沟通。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后路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2012年12月,行后路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寰枢椎失稳患者,有效随访资料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21-66岁,平均42.3岁;有脊髓损伤症状者28例,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9.3±1.8;有颈枕区疼痛症状者30例,颈枕区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3.9±1.1;36例患者颈椎障碍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术前27.6±8.3;有发作性眩晕症状者6例;寰枢椎脱位26例,术前均行颅骨牵引术并达到复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为80-600 mL,平均295 mL;手术时间95-210 min,平均157 min。术后随访个6-42个月,平均21个月,35例术后6月获得融合,影像学检查可见连续骨小梁,植骨融合率97.2%。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至13.7±2.0,平均改善率58%;术后VAS评分1.8±0.9;NDI降低至12.9±6.4。JOA评分、VAS评分和NDI评分术前与术后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未出现椎动脉、脊髓神经损伤或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现椎板钩脱位、松动,6例有发作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消失。结论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手术操作简单、风险低,手术时间短,有良好临床的效果,可作为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IL-17、IL-22等细胞因子在PIA大鼠模型中的表达。方法:构建不同时间点的PIA模型,分别在D6、D12、D26和D70收集脾脏、滑膜及踝关节,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IL-17、IFN-γ、IL-22等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相关受体和转录因子在脾脏和滑膜中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在脾脏中,IL-17在D6和D26均有增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IFN-1在D6和D26有增高的趋势,在D70表达显著升高;IL-22在D6、D12以及D70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在滑膜中,IL-17、IL-17F以及IFN-γ的mRNA在D26组显著升高,而IL-22的表达在D70组显著上调。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L-17、IL-21、IL-22以及IL-22R1在PIA模型中的表达部位。结果提示,在PIA踝关节中,IL-17主表达于浸润的炎性细胞上;IL-21和IL-22类似,不仅表达于浸润的炎性细胞中,在增殖层关节软骨或者修复过程中的新生软骨上也有表达;IL-22R1在PIA大鼠增生的滑膜的A型细胞和B型细胞中均有表达。结论:在PIA大鼠模型的脾脏及关节滑膜中,IL-22均主在疾病的慢性期升高更明显。  相似文献   
45.
目的:通过对松动假体界膜的研究分析人工髋关节松动的原因。方法:通过对28例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松动假体周围界膜组织进行肉眼外观及扫描电镜对表面超微结构的观察来分析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与界膜之间的相关联系。结果:所有本组28例松动假体周围均充填有薄厚大小不一的界膜组织,多数颜色为暗红色,约1/3的界膜部分有黑色;界膜较厚处质韧类似瘢痕结缔组织,薄处似纤维薄膜。扫描电镜观察可以见到大量的粗细不等排列无序的胶原纤维组织和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异物颗粒和骨碎屑,胶原纤维内有成纤维细胞分布。结论:人工假体与骨骼形状不完全匹配,空隙的产生导致纤维瘢痕组织(界膜)充填,磨损微粒沿空隙扩散至界膜刺激界膜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导致骨溶解而出现假体松动,松动后的假体与骨髓腔空隙加大导致更多界膜组织充填、释放溶骨性细胞因子而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46.
目的:总结采用APL非骨水泥柄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11年10月,2014年1月,我们采用施乐辉APT。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49例,男21例,女28例;摔倒32例,车祸12例,高处跌落5例。按evans分型,Ⅲ型20例,Ⅳ型24例,V型5例。49例病人中30例患有多种内科疾患,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术后随访时间2个月~2年,平均17个月。结果:术后x片示假体位置良好,且髋关节恢复正常活动,全部病人均如期出院,在院期间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出院后随访,49例病人中无髋关节脱位、松动及感染,均保留了行走功能,大部分(36例)达到了骨折前的行走水平。结论:APL柄非骨水泥柄人工假体置换在治疗尤其是老年人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短期在死亡率,并发症,早期康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屈膝的因素,提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屈曲活动度。方法:自2005年3月-2010年3月,随访112例患者136膝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k—ty,TKA),男42例57膝,女70例79膝:年龄35~79岁,平均64.9岁。膝关节骨关节炎94膝,类风湿关节炎18膝。膝内翻畸形98膝(平均12.8±3.1),膝外翻畸形14膝(平均5.10±2.4),屈曲畸形3l膝(平均15.6±2.1)。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前活动度为61°-135°,平均110.5°;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41°~120°,平均85.5°。手术均采用Zimmer高屈曲度全膝关节假体。临床疗效以HSS评分为标准,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估膝关节假体位置、下肢力线以及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112例患者136膝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术前HSS平均(69.6±7.4)分,术后平均(90.9±6.7)分。优86膝,良18膝,可4膝,差4膝,优良率为92.6%。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98.5°,改善至术中平均125.4°,终末随访时平均121.5°。结论:患者术前活动度、手术技术、特殊的假体设计以及积极的术后锻炼都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屈曲度的重因素,尤其是手术技术。但既往有膝关节手术史、肥胖等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活动度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屈曲挛缩畸形的膝关节行关节置换的方法,重点关注术中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平衡的方法。技巧及术后疗效。方法: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共收治晚期膝关节疾病合并屈曲挛缩畸形患者156例,213膝,采取人工膝关节置换进行治疗,分别记录术前术后膝关节畸形程度,HSS评分,活动范围。并进行比较。本组病例平均年龄60.2岁(44~81岁),女92例136膝,男64例77膝。膝骨性关节炎8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58例,创伤性关节炎13例。膝关节活动范围平均52.6°(33.5°~94.1°)。本组病例轻度屈曲畸形:83例117膝,中度屈曲畸形:58例76膝,重度屈曲畸形:15例20膝。平均屈曲畸形程度:45.8°。每例患者均进行术前及术后1年HS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屈曲挛缩畸形均得到改善,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20.7分提高到术后平均73.6分。膝关节活动范围术前平均52.6°提高到术后平均92.7°。结论:晚期膝关节病所致的屈曲挛缩畸形的膝关节行膝关节置换术,除了在术中注意准确截骨外,应着重注意软组织松解,调整力线。  相似文献   
49.
目的:初步探讨肌内效贴短期缓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共48例,按年龄、性别及体重及急慢性期等严格配对后随机分为肌内效贴组+常规局部理疗组(治疗组)及常规局部理疗组(对照组)各24例。在入选时、治疗5d及10d时对两组患者的疼痛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综合功能(西安大略及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作评估,同时对过敏性与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入选时两组膝骨性关节炎VAS和LK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5天,治疗组VAS和LKSS评分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0天,两组VAS和LKSS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VAS评分趋向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K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可作为安全有效的康复手段之一,短期缓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症状,改善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50.
目的:总结Lisfranc损伤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临床经验,评价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2010年3月~2012年5月,35例Lisfranc骨折脱位的患者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平均年龄33.5岁,损伤按Quenu—Kuss分型,A型(同向移位)15例,B型(部分移位)13例,C型(分裂移位)7例。采用1-2个足背纵行直切口。内固定材料包括克氏针和螺钉及接骨板。结果:35例损伤患者得到0.5—2年(平均1.2年)的随访。感染2例,2例发生创伤后关节炎,无1例克氏针松动。依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足评分标准对患足术后的功能进行评定。好22例,较好10例,差3例。结论:切开复位治疗Lisfranc骨折脱位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