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对比分析同期手术或分期手术治疗的颈腰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疗效,为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并完成随访的颈腰综合征患者共127例,男79例,女48例,年龄46~74岁,平均61.7±8.6岁。依手术顺序不同进行分组研究,86例患者一期行颈椎手术(A组),28例一期行腰椎手术(B组),13例同期行颈腰椎手术(C组),分别记录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并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腰椎Oswe 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评测指标对患者预后行随访研究。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1.1±5.7个月。A组患者一期行颈椎手术后,33例未行二期手术(A1组),53例行二期腰椎手术(A2组),再手术率61.63%,平均间隔5.32±2.10个月;B组患者一期行腰椎手术后,3例未行二期手术(B1组),25例行二期颈椎手术(B2组),再手术率89.29%,平均间隔3.84±1.75个月;二次手术率及间隔时间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椎JOA、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颈椎NDI及腰椎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C组同期手术患者同A2、B2组患者进行比较,三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6,P=0.255),但同期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P0.001),并发症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5)。结论:同期或分期手术治疗颈腰综合征均能获得满意临床疗效;依据主要临床症状选择分期手术时,应优先重视颈椎病情治疗,一期解除颈脊髓压迫可以降低二次腰椎手术率;颈腰椎同期手术不增加手术时间、出血量,可减少住院时间,但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22.
BACKGROUND: O-arm navigation integrates CT image quality and the flexible mobility of the C-arm. Surgery for severe spinal deformity is very difficult, with high incidence of nerve injury, so it is a challenging surgery for spinal surgery. The role of O-arm in the correction of spinal deformity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相似文献   
23.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特点,以及再手术治疗的术式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科收治的行腰椎融合术的患者,其中发现18例患者出现了邻近节段退变.采用返修手术对18例患者进行手术处理,将减压及固定融合范围向邻近退变节段延伸,缓解临床症状.按照候树勋等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随访观察.结果经过12.1个月(7~36个月)的随访,优良率88.9%.有1例患者于再次手术后4个月出现内固定松动脱落,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结论退变好发于融合节段的上方,应仔细鉴别症状复发是由于前次手术节段引起还是邻近节段退变引起.必要时再手术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并初步分析其发生原因。[方法]随访32例(男15例,女17例)36个节段的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患者,平均年龄43.6岁,对临床疗效及颈部轴性症状进行观察。[结果]本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8.6个月,临床效果满意,术前JOA评分为(8.23±1.22)分,末次随访时为(15.81±1.1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共6例患者出现颈部轴性症状,其发生率为18.75%。[结论]颈部轴性症状可发生于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但症状较轻,其发病确切原因还需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随即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及与腰痛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12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采用VAS对患者腰痛程度进行评估。观察患者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及分布特点;比较存在Modic改变与不存在Modic改变患者的VAS评分;分析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间的相关性。结果:126例患者756个腰椎间盘中,69例(54.8%)124(18.2%)个椎间盘邻近终板存在Modic改变。存在Modic改变患者VAS评分5.5±2.0,不存在Modic改变患者VAS评分3.0±1.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odic分型:Ⅰ型有15例患者(11.9%)19个椎间盘退变(2.5%),Ⅱ型48例(38.1%)97个椎间盘退变(12.8%),Ⅲ型6例(4.8%)8个椎间盘退变(1.1%)。退变终板节段:L5/S1椎间盘32个(25.8%),L4/5椎间盘26个(21.0%),L3/4椎间盘9个(7.3%),L2/3椎间盘47个(37.9%),L1/2椎间盘6个(4.8%),T12/L1椎间盘4个(3.2%)。Modic改变发生于终板凹侧99(13.1%)个,发生于终板凸侧25(3.3%)个;凹侧与凸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Modic改变以Ⅱ型多见,多发生于终板的凹侧,以L2/3、L5/S1和L4/5节段多发。  相似文献   
26.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84年法国医生Galibert和Deramond等首次实施了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即在X线监视下经皮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注入C2椎体治疗血管瘤引起的椎体破坏.缓解了患者的疼痛.Ducplesnel 首次应用该方法治疗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血管瘤、椎体转移瘤和骨髓瘤等的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笔者就近年来椎体成形术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三种不同手术方式疗效.[方法]对2002年6月~2007年12月间在本院因CSM行颈椎手术治疗的患者111例,A组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54例;年龄44~75岁,平均57.1岁.B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33例;年龄41~73岁,平均61岁.C组颈椎后前路联合手术24例;年龄48~78岁,平均62岁.依据随访结果,比较术前、术后随访时JOA评分,颈椎弧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患者定期随访,时间3个月~5年,平均2年,三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及最后一次随访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D值术后即刻与半年、末次随访时A、C两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P=0.434,P=0.492,P=0.569),B组与另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根据受压部位、病变范围选用不同的三种手术方式均能达到有效的治疗.前路和后前路联合手术能较好的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弧度;后路术后颈椎弧度部分丢失.  相似文献   
28.
kyphx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后肺栓塞1例成功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体成形术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技术之一,目前应用相对比较多。该技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相对较快等优点。本文主要报告1例可膨胀骨成型器及膨胀专用注射器(kyphx)术后致单体肺栓塞的临床病例以及该例患者术后的成功护理经验。  相似文献   
29.
目的:比较前、后路及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颈椎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及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69例诊断为颈椎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症并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有四肢肌力降低,双下肢行走不稳,双上肢精细动作功能减退,双下肢肌张力高,膝腱反射亢进,双侧Hoffman′s征阳性等锥体束受损的症状及体征,且颈椎CT及MRI检查均显示为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分成3组:Ⅰ组25例,行单纯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术中从前路减压,切除骨化的后纵韧带;Ⅱ组22例,行单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Ⅲ组22例,行一期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先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然后再行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比较硬脊膜破损发生率及双下肢无力的发生率,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价术后3组患者的JOA评分改善率。结果:Ⅰ、Ⅱ、Ⅲ组的术中硬脊膜破损率分别为32%、0、4.5%,术后双下肢无力的发生率分别为24%、0、0,Ⅲ组明显低于Ⅰ组(P<0.05)。所有病例均获得至少1年的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3个月。术后3个月时,Ⅰ、Ⅱ、Ⅲ组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40.0±3.4)%、(32.3±4.5)%和(44.6±5.4)%;末次随访时分别为(60.8±7.7)%、(52.6±12.1)%和(66.2±8.9)%,Ⅲ组的JOA评分改善率均明显高于Ⅰ组及Ⅱ组(P<0.05)。结论:治疗颈椎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症,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近期疗效优于单纯颈前路及颈后路手术,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30.
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骨科常见病、多发病,但因其发病时间长短、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治疗方案也多种多样.2010年2月~2011年1月我院采用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3例,其中26例获得12~23个月(平均18.3个月)随访,短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