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6篇
  免费   351篇
  国内免费   170篇
耳鼻咽喉   30篇
儿科学   43篇
妇产科学   29篇
基础医学   225篇
口腔科学   60篇
临床医学   904篇
内科学   416篇
皮肤病学   74篇
神经病学   152篇
特种医学   192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471篇
综合类   1686篇
预防医学   622篇
眼科学   40篇
药学   681篇
  9篇
中国医学   627篇
肿瘤学   19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192篇
  2018年   159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304篇
  2013年   386篇
  2012年   482篇
  2011年   453篇
  2010年   466篇
  2009年   424篇
  2008年   390篇
  2007年   358篇
  2006年   289篇
  2005年   281篇
  2004年   223篇
  2003年   220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穿心莲内酯(AG)对实验性帕金森病小鼠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是否与诱导线粒体自噬有关。方法C57BL/6雄性小鼠,10~12周龄,体重22~25g,均购于辽宁成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共将40只小鼠按照实验目的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AG低剂量组、AG中剂量组和AG高剂量组,各8只。除对照组外,模型组、AG低剂量组、AG中剂量组和AG高剂量组均通过腹腔注射MPTP诱导C57BL/6小鼠发生实验性帕金森病。AG低、中、高剂量组依次分别给予2.5、5.0、10.0mg·kg-1·d-1的AG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每日1次,连续14d。测试各组小鼠的神经行为学功能;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小鼠脑SNpc区域IL-1β、NLRP3的mRNA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其parkin、LC3-Ⅱ、LC3-Ⅰ、p62的蛋白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parkin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神经行为学受损,表现为爬杆时间延长和转棒停留时间下降,其脑SNpc区域IL-1β、NLRP3的mR 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arkin、LC3-Ⅱ/Ⅰ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62蛋白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AG中、高剂量组可显著恢复小鼠神经行为学功能,脑SNpc区域IL-1β、NLRP3的mRNA水平显著降低,parkin、LC3-Ⅱ/Ⅰ表达显著增加,p62蛋白的表达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均呈剂量依赖性。结论AG可显著改善实验性帕金森病小鼠神经行为学功能,其机制主要通过诱导脑线粒体自噬并减轻神经炎症实现,且在本研究设置剂量范围内其作用效果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高频彩超在眼部缺血综合征(OIS)病人颈动脉血管重建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行颈动脉血管重建术的OIS病人50例,根据病人眼动脉血流方向不同分为正向血流组(正向组)28例和反向血流组(反向组)22例。分别比较2组病人手术前后平均颈动脉狭窄度、眼部最佳矫正视力及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治疗前后,反向组病人平均颈动脉狭窄度均高于正向组(P < 0.01);治疗后,2组病人平均颈动脉狭窄度均比治疗前降低(P < 0.01)。治疗前,反向组病人眼动脉PSV高于正向组,睫状后动脉PSV低于正向组(P < 0.05和P < 0.01);治疗后,2组病人眼动脉、睫状后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PSV均比治疗前升高(P < 0.01),且治疗后正向组眼动脉和睫状后动脉PSV高于反向组(P < 0.05和P < 0.01)。治疗前后,正向组病人最佳矫正视力均高于反向组(P < 0.01);治疗后,正向组病人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治疗前(P < 0.01)。结论行颈动脉血管重建术后OIS病人平均颈动脉狭窄度及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均明显改善,且正向组视力明显提高,而反向组无明显改善;高频彩超可准确监测病人手术前后球后主要血管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有利于实时掌握病人病情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持续灌流模式在耳内镜手术中应用的最佳方式,以及尝试建立持续灌流与非灌流模式切换结合的耳内镜中耳胆脂瘤手术流程。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收治的73名单侧的中耳胆脂瘤患者,术中确定为中上鼓室胆脂瘤患者,年龄为10-68岁,其中女性患者34名,男性患者39名。其中33名患者采用持续灌流与非灌流模式切换结合的耳内镜中耳手术方式,40名患者采用常规非灌流模式下的耳内镜中耳手术方式。所有患者手术中均为同一术者全程在耳内镜方式下完成。持续灌流与非灌流模式切换结合的耳内镜中耳胆脂瘤手术,自切口开始就在灌流模式下进行,除非鼓室内侧壁出血广泛影响手术视野外,探查和磨骨、清除病变的手术程序均要在水下进行,鼓室成形,听骨链重建和上鼓室外侧壁重建在非灌流模式下进行。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及术前听力无统计学差异,且两组患者病变范围、程度均无明显偏差。回顾性研究中,所有符合标准的病历均入选,无人为偏倚。33名采用持续灌流与非灌流模式切换结合的耳内镜中耳胆脂瘤手术患者平均手术用时86.52±7.30分钟;其中只有一名患者由于耳道皮瓣在灌流模式下漂浮影响,术中将耳道皮瓣连同鼓膜取出后,完成后续手术外,其余32个病例均保持耳道皮瓣原位固定后完成手术。40名采用常规非灌流模式下的耳内镜中耳手术患者平均手术用时117.15±9.34分钟。两种手术模式用时比较后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耳内镜下持续灌流手术方式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术中切口止血,更为重要的应用在于术中磨骨骨质上的应用。若合理规划手术流程,将持续灌流与非灌流模式相结合,在手术中便捷地随时切换,可以极大地简化了手术流程,缩短手术时间,在临床实践中值得推介。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Smad2(drosophila mothers against decapentaplegic 2)及Smad3在脊柱结核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9月~2019年6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治疗的确诊为脊柱结核(观察组)和椎间盘退变(对照组)患者各35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收集椎间盘病变组织,同时收集观察组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分别定义为A组、B组和C组)及对照组术前的外周血标本。提取椎间盘组织及外周血标本的RNA,荧光定量PCR法扩增TGF-β1、Smad2、Smad3的mRNA,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其在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ELISA法测定其在外周血中的蛋白表达水平。t检验分析各指标在组间及组内的表达差异;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单独及分别联合ESR、CRP诊断脊柱结核的价值;曲线回归分析各指标与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在椎间盘mRNA水平,观察组TGF-β1、Smad2及Smad3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在椎间盘蛋白水平,观察组TGF-β1、Smad2及Smad3均为阳性表达,对照组均为阴性表达。在外周血mRNA水平,A组TGF-β1和Smad3表达高于对照组,B组表达低于A组(P<0.01),C组表达低于B组(P>0.05);Smad2表达水平在组间及组内比较时均为P>0.05。在外周血蛋白水平,A组TGF-β1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B组表达低于A组(P<0.01),C组表达低于B组(P>0.05);Smad2和Smad3表达水平在组间及组内比较时均为P>0.05。ROC曲线显示外周血TGF-β1 mRNA、TGF-β1蛋白、Smad3 mRNA单独及分别联合ESR、CRP诊断脊柱结核的AUC分别是0.7800、0.8000、0.8352、0.8219、0.8705、0.8819、0.7410、0.7552、0.8000,敏感性分别是93.33%、73.33%、86.67%、70.00%、90.00%、80.00%、46.67%、46.67%、80.00%,特异性分别是54.29%、80.00%、80.00%、91.43%、88.57%、94.29%、100.00%、100.00%、85.71%(均为P<0.01)。曲线回归分析表明外周血TGF-β1和Smad3在mRNA水平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2=0.8534,P<0.01),外周血TGF-β1蛋白表达水平与脊柱结核患者的年龄、病程、病变椎体数量、ESR、CRP并无相关性。结论: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与脊柱结核发病相关,其中TGF-β1/Smad3可能发挥主要作用;外周血及椎间盘组织TGF-β1、Smad3 mRNA检测可用于辅助脊柱结核诊断及疗效评价;外周血TGF-β1蛋白高表达,且与预后相关,可作为脊柱结核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指标,与CRP联合诊断时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PTN)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MVD治疗的90例PTN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发现,65例为单纯动脉压迫(动脉组),17例动静脉共同压迫(混合组),8例单纯静脉压迫(静脉组)。术后1 d、6个月、1年、2年,治愈率分别为82.2%、87.8%、90.0%、87.8%;其中动脉组治愈率分别87.7%、92.3%、93.9%、93.9%、85.3%;混合组分别为70.6%、 76.5%、82.4%、76.5%;静脉组分别为62.5%、75%、75%、62.5%。三组治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VD治疗PTN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同指带桡神经浅支拇指背侧支的指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拇指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9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16 例(16指)拇指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22~58岁,平均37岁。挤压伤6例,绞伤6例,电锯伤及切割伤4例。拇指单纯掌侧软组织缺损7例,掌侧合并侧方软组织缺损6例,指背缺损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2.0~7.0 h,平均 4.0 h。清创后软组织缺损面积3.3 cm×1.8 cm~6.0 cm×2.8 cm。采用大小为3.6 cm×2.1 cm~7.0 cm×3.2 cm 的同指指背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同时将皮瓣携带的桡神经浅支拇指背侧支与创面内的指固有神经残端吻合。供区12例直接拉拢缝合,4例残留小面积创面行全厚游离皮片植皮修复。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观察末次随访时皮瓣血运、外观、质地及静态两点辨别觉,对比伤指与健侧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总活动度(TAM)及虎口角。结果 术后1例皮瓣表面出现水泡,拆除蒂部部分缝线,经换药后皮瓣成活。其余15例皮瓣顺利成活。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4个月。皮瓣外观良好,质地柔软,与周围组织相近,耐磨、耐寒冷。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为8~13 mm。伤指TAM为138°±3.9°、健侧为140°±3.4°,伤侧虎口角度为95°±10.3°、健侧为96°±9.2°,两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61、1.732, P值均>0.05)。供区仅残留线性瘢痕。结论 同指背侧带桡神经浅支拇指背侧支的指背动脉穿支皮瓣可逆行修复拇指多个部位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疗效满意,供区损伤小,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血清中microRNA-365表达水平对结肠癌组织中血管生成和癌细胞转移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来我院治疗的120例结肠良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RT-PCR法检测患者血清中microRNA-365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影响肿瘤血管生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观察组microRNA-365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VEGF、MMP-2、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icroRNA-365水平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肿瘤大小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T分期较高、临床分期较高、出现转移的患者microRNA-365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淋巴转移患者的microRNA-365水平明显低于无淋巴转移患者(P<0.05),VEGF、MMP-2、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淋巴转移患者(P<0.05),出现淋巴转移及肝转移患者的microRNA-365水平明显低于淋巴转移患者(P<0.05),VEGF、MMP-2、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淋巴转移患者(P<0.05);microRNA-365水平与VEGF、MMP-2、MMP-9呈负相关.结论 结肠癌患者血清中microRNA-365表达水平下降,在结肠癌的诊断及预后中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梁秋霞  李威  徐鹏  徐涛  王辉  张颖  杨阳 《全科护理》2021,19(23):3310-3311
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持续推进和深入发展,新形势下部队的使命任务对战备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军先强体"[1 ] ,体能训练是提高军人综合素质,保持最佳的身体状态和战斗技能的重要内容[2-3 ].军队医院是区域卫生卫勤保障的核心力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5 ].当前军队医院卫勤训练及医疗保障任务较为繁重,日常工作较为繁忙,工训矛盾十分突出[6-8 ].因此,在训练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需要加大训练强度,强化参训人员体能.一般来说,可以有意识进行生理极限训练,通过负重、超负荷、高消耗的体能训练,提高抗疲劳能力[9-1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溴结构域和超末端结构域(bromodomain and extra terminal domain,BET)抑制剂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CRL-2630细胞生长的影响,以及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ALB/c-nu裸鼠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helper T cells,Th17)数量和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株CRL-2630,使用不同浓度BET抑制剂(2、4、8、16、32 nmol/L)处理48 h,32 nmol/L BET抑制剂处理不同时间(12、24、36、48 h),CCK-8法检测各处理细胞活性;集落形成实验检测不同BET抑制剂浓度处理后细胞集落形成能力;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不同BET抑制剂浓度处理后细胞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与Western blot检测32 nmol/L BET抑制剂处理CRL-2630细胞48 h后HMGA1 mRNA与蛋白的表达水平;构建HMGA1过表达载体并通过脂质体介导法转染CRL-2630细胞,并用32 nmol/L BET抑制剂处理48 h,检测细胞活性与凋亡情况;构建裸鼠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模型并采集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在一定范围内,BET抑制剂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CRL-2630细胞的活性,32 nmol/L BET抑制剂以时间依赖性地抑制CRL-2630细胞的活性。随着BET抑制剂处理浓度的增高,CRL-2630细胞集落形成能力逐渐下降,凋亡率逐渐升高。32 nmol/L BET抑制剂处理CRL-2630细胞48 h后,细胞中HMGA1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pcDNA3.4-HMGA1转染CRL-2630细胞再使用BET抑制剂处理后,细胞的活性升高而凋亡率明显下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裸鼠经BET抑制剂作用后,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和IL-6、IL-17、IL-23含量较生理盐水组明显下降。结论:BET抑制剂能有效抑制 CRL-2630细胞活性,并诱导其凋亡,在一定范围内呈时效和量效关系。BET抑制剂还可以抑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裸鼠外周血Th17细胞数量和相关细胞炎性因子的分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HMGA1的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中KRAS、NRAS、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突变和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56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行MSI状态检测的患者435例。采用突变扩增系统PCR法检测患者KRAS、NRAS和BRAF基因突变情况。依据MSI状态,将患者分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性(MSI-H)组(31例)、微卫星低度不稳定性(MSI-L)+微卫星稳定性(MSS)组(404例)。分析基因突变和MSI状态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基因突变与MSI状态的相关性。结果 561例患者中,KRAS、NRAS、BRAF基因突变检出率分别为44.56%、1.96%、3.57%。KRAS基因突变与原发部位有关(P<0.05),NRAS基因突变与各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P>0.05),BRAF基因突变与原发部位和分化程度有关(P<0.05)。435例患者中,MSI-H、MSI-L、MSS检出率分别为7.13%、2.76%、90.11%。MSI-H组与MSI-L+MSS组间原发部位、分化程度、肿块大小有统计学差异(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