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8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中国社区老年人脑认知相关生活方式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综合评分对早期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老年期重点疾病预防和干预项目。纳入2015年基线调查及2017年随访调查均完成认知功能状况评定,且基线未患痴呆的2 537名≥60岁的社区老年人。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其脑认知相关生活方式信息(体育锻炼、社会交往、脑力休闲活动、睡眠质量、吸烟状况与饮酒状况)并计算综合评分。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认知相关生活方式综合评分与早期认知功能下降的关联。结果 2 537名社区老年人群中,评分5~6分者占28.7%,6项脑认知相关生活方式因子均健康者仅占4.8%。男性与女性的健康生活方式因子分布存在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评分0~3分组相比,评分4分和5~6分组早期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降低(OR=0.683,95%CI:0.457~1.019;OR=0.623,95%CI:0.398~0.976;趋势P=0.030)。在女性中,与评分0~3分组相比,评分4分和5~6分组的早期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降低(OR=0.491,95%CI:0.297~0.812;OR=0.556,95%CI:0.332~0.929;趋势P=0.024)。结论 脑认知相关综合健康生活方式与早期认知功能下降风险降低密切相关,在女性群体中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研究生对临床流行病学课程的认知和学习习惯情况,评价其学习效果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提供相关数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法,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20级全体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填问卷方式收集调查资料。分析不同类别研究生对课程认知情况、学习习惯的差异,探讨影响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连续变量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分类变量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McNemar检验。结果 共纳入652名研究生进行分析,硕士研究生409人(62.7%),博士研究生243人(37.3%)。博士研究生听说过临床流行病学(χ2=19.99,P<0.001)、之前学过临床流行病学(χ2=9.20,P=0.002)、对本课程感兴趣(χ2=11.41,P=0.001)、认为本课程重要(χ2=10.71,P=0.001)、课前预习(χ2=11.21,P=0.001)、课后复习(χ2=3.29,P=0.001)及课堂积极讨论(χ2=11.64,P=0.001)的比例高于硕士研究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授课前全体研究生测验题总分平均为(5.50±1.62),授课后总分平均为(7.47±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9,P<0.001)。统招研究生授课后成绩提高程度高于在职研究生,硕士群体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P<0.001),博士群体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P=0.351)。结论 不同类别研究生对临床流行病学知识点掌握程度在授课后均得到提升。但仍需针对不同类别研究生学习基础及短板的差异,改进相应的教学模式及过程,包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规范学习习惯等,从而提升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3.
简短戒烟干预研究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简短戒烟干预的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4年9月中外生物医学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电子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简短戒烟干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9篇文献,随机效应模型合并RR值(95%CI)=1.57(1.01~2.44) .与未进行干预的吸烟者相比,接受了简短戒烟干预的吸烟者,其戒烟的可能性提高了57%.研究对象为孕妇和就诊患者,干预时间≤10 min的亚组更易戒烟,但各亚组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简短戒烟干预可提高戒烟率,但该结论尚需纳入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不同基因遗传模型下,胰岛素诱导基因2(INSIG2)基因多态性rs7566605在中国老年人群中与肥胖及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纵向分析2001年和2010年参加并完成两次北京市老年人健康问卷调查、具有重复测量资料的742例样本。观察参与者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及血脂指标随年龄变化趋势及年龄因素对血脂代谢遗传效应的影响,并分析不同遗传模型下,rs7566605基因型与肥胖及血脂代谢异常疾病之间的关联。结果10年间两组人群(男性及女性)除BMI值降低以外,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收缩压都有所增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在男性人群中增加而在女性人群中降低;此外,2001年资料显示,带有C位点的男性血清空腹血糖及TG水平高于野生GG型,携带C等位基因女性HDL-C水平则表现为下降趋势。rs7566605基因多态性在4个遗传模型下均未发现与肥胖存在统计学关联。在显性及杂合共显性遗传模型下,rs7566605 C等位基因可增加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患病风险(显性模型:P=0.011, OR=1.726;杂合共显性模型:P=0.002,OR=1.890),而对高胆固醇血症存在保护作用(显性模型:P=0.008,OR=0.601;加性模型:P=0.040,OR=0.753;杂合共显性模型:P=0.015,OR=0.634)。结论在中国老年人群中,INSIG2基因上游基因多态性rs7566605 C等位基因与血清脂类代谢可能存在关联,显性或杂合共显性模型或为其主要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描述和分析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小腿围、腰围小腿围比值(WCR)、脂质蓄积指数(LAP)、内脏脂肪指数(VAI)、中国内脏脂肪指数(CVAI)、身体形态指数、中国身体形态指数(CABSI)和身体圆度指数与海南百岁老人全因死亡间的关联。方法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的海南百岁老人共1 002人。随访时间的M(Q1, Q3)为4.16(1.31, 5.04)年, 结局为全因死亡, 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各肥胖相关身体测量指标与全因死亡的关联, 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比较。结果总人群中小腿围对全因死亡的判定能力最强, AUC为0.61(95%CI:0.57~0.64), 分性别结果与总人群一致(P<0.05)。WCR次之(AUC为0.58), 再次是BMI、LAP和腰围, AUC分别为0.55、0.55和0.54, 而CABSI、腰臀比和VAI的判定能力较弱, AUC分别为0.51、0.50和0.50。结论本研究比较了12项肥胖相关指标与海南百岁老人全因死亡间的关联, 发现小腿围的预测判定能力最好, 且呈剂量反应关系, 提示可作为长寿老人死亡风险预测的参...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北京城乡老年人群吸烟状况与相关死亡风险间的关联。方法基于北京城乡老年人群健康综合研究2009—2014年的队列数据, 纳入符合标准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4 499名, 随访其生存与死亡结局。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吸烟状态、吸烟指数、戒烟年数与死亡风险间的关联。结果 4 499名研究对象年龄M(IQR)为70.00(10.00)岁, 其中男性1 814名(40.32%);从不吸烟者、戒烟者和现在吸烟者分别有69.50%(3 127/4 499)、13.20%(594/4 499)和17.30%(778/4 49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调整人口社会学特征、生活方式等混杂因素后, 以从不吸烟者为参照, 戒烟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0.6%[HR(95%CI):1.306(1.043~1.636)];现在吸烟者全因、恶性肿瘤和肺癌死亡风险的HR(95%CI)分别增加50.0%[HR(95%CI):1.500(1.199~1.877)]、80.3%[HR(95%CI):1.803(1.226~2.652)]和212.6%[HR(95%CI):3.126(1.626~6.01...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胰岛素诱导因子2(insulin-induced gene 2,INSIG2) 基因多态性rs7566605 在中国人群中与肥胖及血脂代谢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09 年9 月- 2010 年6 月参加并完成北京市老年人健康调查的2 014 例样本,内容包括身体测量指标、血生化指标及环境因素并提取全部样本DNA,利用芯片技术进行基因分型。观察所有参与者基本健康情况并分析不同rs7566605 基因型与肥胖及血脂代谢异常疾病之间的关联。 结果 INSIG2 基因上游多态性rs7566605 C 位点与男性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P =0.029) 及男女合并样本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 降低(P =0.029) 关联存在统计学意义,并且可能增加高甘油三酯血症(P =0.019,OR=1.175) 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P =0.020,OR=1.178) 患病风险。杂合共显性模型可能是主要遗传模式。本人群中未发现该位点与体质量指数或肥胖关联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 rs7566605 可能与中国老年人群与脂类代谢相关,未发现与肥胖相关联。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Ⅰ和BsmⅠ位点多态性与北京地区汉族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相关
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328例北京汉族老年男性VDR
基因FokⅠ和BsmⅠ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同时与相关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DM组)237例与正常对
照(NC组)91例。根据血脂情况将DM组分为非血脂异常组(DO组)134例和血脂异常组(DH组)103例。结果VDR基因Fok
Ⅰ和BsmⅠ位点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具有群体代表性。VDR基因FokⅠ位点F等位基因频率在DM组较
NC组显著升高(χ2=3.873,P=0.049,OR=1.439,95% CI:1.001-2.071)。在显性模型下,DM组FF基因型频率较NC组显著升高(χ2=
5.057,P=0.025,OR=1.756,95% CI:1.072-2.875);DH组FF基因型频率较NC组显著升高(χ2=6.168,P=0.013,OR=2.06,95% CI:
1.161-3.663);其余各组组间比较,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Ff+ff基因型比较,FF基因型人群的
平均舒张压水平显著降低,而餐后2 h血糖、甘油三酯、尿酸的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P=0.039;P=0.035;P=
0.049;P=0.031)。BsmⅠ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b基因型人群血肌酐水平显
著高于BB+Bb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VDR基因FokⅠ位点多态性可能是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
谢异常的危险因素,而BsmⅠ多态性可能与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无相关。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本研究通过描述和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湖北省罹患率、粗病死率等流行特征及趋势,为疫情的综合研判和防治措施效果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湖北省报告的病例数据,结合重大干预措施及事件时点,采用累计罹患率、新增病例环比增长率、新增病例定基增长率、观察-确诊转换率、累计粗病死率、每日重症率、死亡重症比等指标对疫情不同阶段的流行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湖北省的新冠肺炎疫情经历了1月10日至2月3日大量病例开始出现的暴发期,2月4-19日新增病例和死亡病例持续增加的高峰期,2月20日至3月3日新增确诊和新增治愈相持的平台期,3月4-18日病例减少和治愈增多的消退期。湖北省疫情累计罹患率从1月19日的0.03/万增加至3月18日的11.46/万,武汉市从1月10日的0.04/万发展至3月18日的45.13/万,湖北省其他地区从1月20日0.002/万发展至3月18日的3.70/万;新增病例增速在疫情期间有不同波动,湖北省全境增速在2月12日达到最高值;湖北省累计粗病死率从1月19日的1.01%增加到1月26日的5.13%后下降至2月13日的2.54%,之后缓慢增加到3月18日的4.62%,武汉市累计粗病死率趋势和湖北省一致,但略高;湖北省每日重症率从1月27日26.88%升高至3月18日34.27%,死亡重症比从1月23日7.37%下降至3月18日0.35%。结论 湖北省新冠肺炎流行的疫情周期为60 d,约为一个最长潜伏期或隔离期(14 d)和湖北省确诊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0 d)之和的1.76倍,提示我国陆续出台的重大抗疫决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