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67篇
  免费   2765篇
  国内免费   204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44篇
妇产科学   29篇
基础医学   642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1095篇
内科学   1974篇
皮肤病学   37篇
神经病学   102篇
特种医学   34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89篇
综合类   865篇
现状与发展   8篇
预防医学   4518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276篇
  3篇
中国医学   88篇
肿瘤学   189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342篇
  2022年   513篇
  2021年   693篇
  2020年   755篇
  2019年   462篇
  2018年   449篇
  2017年   400篇
  2016年   478篇
  2015年   615篇
  2014年   743篇
  2013年   552篇
  2012年   648篇
  2011年   703篇
  2010年   522篇
  2009年   475篇
  2008年   302篇
  2007年   405篇
  2006年   361篇
  2005年   239篇
  2004年   225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抗HPT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生物学特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抗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HPT)的单克隆抗体(McAb),建立一种快速检测转基因作物中该选择标记基因HPT编码蛋白的方法。方法:用基因重组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HPT)抗原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McAb。选择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与兔抗HPT多抗配对,建立双抗夹心ELISA检测HPT抗原。结果:筛选出四株稳定分泌抗HPT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IgG亚类鉴定均为IgG1,ELISA检测证实单抗可特异性识别细胞培养上清、重组子菌体裂解产物中及纯化出的HPT蛋白。结合位点测定实验表明4株单抗是针对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与多克隆抗体组成双抗夹心ELISA法,均可较好地检测到HPT抗原。检测的灵敏度为30ng/ml,且与别的无关抗原无交叉反应性。结论:4株杂交瘤细胞株特异性好,亲和力强,组成双抗夹心ELISA法可用于快速、灵敏检测HPT抗原。  相似文献   
53.
目的 分析重庆地域社会文化因素对男男性接触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性取向认同和性角色的影响,进而探讨性角色与MSM人群HIV高感染风险的关联。 方法 在2020年采用定性访谈的方法,依托当地从事MSM干预的社会组织招募符合要求的30名MSM人群进行个人深入访谈。 结果 访谈发现,重庆MSM人群对其性取向有较好自我认同感,告知他人性取向时最顾虑家人感受,性角色为被插入方或兼有者相对更可能告知父母。大部分访谈对象认为重庆MSM性角色被插入方的比例较高,可能跟重庆人体型小皮肤好、女性地位高、接受多元文化等有关,也使得性角色被插入方的自我认同度增高。重庆公众对同性恋现象的包容度较强,城市的包容开放受移民文化、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但也受一定传统文化的制约。MSM的社区亚文化,如追求性自由的享乐、道德规范较弱、新型毒品的使用使得不同性角色都面临感染HIV的高风险。 结论 重庆社会文化因素对MSM性角色的选择有一定影响,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因素无疑会有效推进艾滋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54.
目的 了解我国5岁以下儿童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病例临床与病原学特征,分析其可能的感染来源,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的防控与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0—2020年间来自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哨点医院儿童腹泻标本、调查及回访问卷;对标本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离鉴定;菌株进行生物分型、血清型鉴定;毒力基因检测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型。 结果 2010—2020年共监测11 377例,分离到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63株,包括61株O:3血清型、2株O:9血清型菌株,5岁以下腹泻儿童感染率0.55%(63/11 377)。不同性别儿童对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岁感染率高于≤1岁病例(χ2=44.836,P<0.05),感染患儿中1~5岁发热比例高于≤1岁(χ2=11.508 ,P<0.05),随访病例未发现后遗症。我国儿童感染O:3血清型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PFGE带型存在多样性,优势带型为K6GN11C30021、K6GN11C30012。 结论 我国5岁以下儿童感染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生物血清型以3/O:3为主,偶有4/O:3与2/O:9。根据患儿感染特点与高发季节推测食源为主要感染来源,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55.
目的 评价在接种两剂已上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人群中序贯加强免疫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后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为制定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加强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开放性试验设计,筛选入组360例已接种两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3~4个月、6~8个月、11~13个月的18周岁及以上研究对象并接种1剂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研究用疫苗接种前、接种后14 d血样,用于体液免疫检测,收集研究用疫苗接种后1个月内的所有不良事件。 结果 本研究入组360例研究对象,按研究对象加强免疫与基础免疫间隔时间分3组(A组91~120 d,B组181~240 d,C组331~390 d),各组120例,无研究对象脱落。三组年龄均值分别为38.13、40.22和45.73岁,各组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16,P<0.001),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8),C组和A、B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 IgG GMC(几何平均浓度)免疫前分别为4.81、4.23、2.12 A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54,P<0.001),C组和A、B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0);三组免疫后 IgG GMC 分别为106.69、124.05、80.04 A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28,P=0.133)。三组 IgG 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4.17%、87.50%、7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81,P=0.214)。免疫前血清针对Delta变异株和原型株不同组别的中和抗体滴度比较,三组原型株中和抗体GMT(几何平均滴度)为1∶2.18、1∶2.18、1∶2.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1,P=0.990);三组Delta变异株中和抗体GMT为1∶2.09、1∶2.17、1∶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78,P=0.686)。免疫后血清三组原型株中和抗体 GMT为1∶31.09、1∶34.90、1∶21.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62,P=0.106);三组Delta变异株中和抗体GMT为1∶61.46、1∶77.44、1∶43.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05,P=0.123)。序贯加强免疫后血清对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和原型株的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达到82.78%、83.33%。三组 SARS-CoV-2原型株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6.67%、87.50%、7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20,P=0.026),其中C组低于A组和B组;三组 SARS-CoV-2 Delta变异株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7.50%、84.17%、7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183,P=0.075)。发生不良事件人数为124人,不良事件总体发生率为34.44%。各组发生率分别为35.83%、40.83%和2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487,P=0.064),所有研究对象出现的不良事件以接种部位不良事件为主,主要表现为疫苗接种部位疼痛(23.89%);全身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疲劳/乏力(6.94%),未发生与疫苗接种有关的SAEs。结论 接种两剂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后序贯加强免疫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较长间隔期的免疫前IgG和免疫后原型株中和抗体阳转率较低,不同间隔期的免疫后IgG 、Delta变异株和原型株中和抗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建议基础免疫后6~8个月为最佳的接种间隔。  相似文献   
56.
目的 了解湖南省浏阳市居民新鲜水果摄入频率情况,探讨新鲜水果摄入频率与脑卒中发病关联。 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湖南省浏阳市项目点30~79岁常住居民基线调查数据和随访获得的脑卒中发病数据,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在调整混杂因素后,评估新鲜水果摄入频率与脑卒中发病的关联。 结果 共57 288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浏阳市仅7.38%的研究对象每周有4 d及以上吃新鲜水果 。男性、家庭年收入水平低、文化程度低、吸烟、饮酒人群新鲜水果摄入频率较低(P<0.001)。2015—2019年共随访观察到2 720例脑卒中发病。增加新鲜水果摄入频率对脑卒中的发病有保护作用,与不吃或极少吃新鲜水果相比,每周有4 d及以上吃新鲜水果脑卒中的发病风险降低了28%(HR=0.72,95%CI:0.61~0.85),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降低了25%(HR=0.75,95%CI:0.60~0.94),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降低了51%(HR=0.49,95%CI:0.35~0.76)。 结论 新鲜水果摄入频率增加能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浏阳市居民新鲜水果摄入频率情况不容乐观,针对这一问题,需要采取适当措施以增加居民新鲜水果摄入频率。  相似文献   
57.
目的研究经皮涂抹外源性雌三醇(E3)对裸鼠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移植瘤的影响。方法使用123只4周龄裸鼠,按体质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9组:①对照组、②低E3组、③高E3组、④乳头状甲状腺癌组(PTC组)、⑤乳头状甲状腺癌+高E3组(PTC+高E3组)、⑥滤泡状甲状腺癌组(FTC组)、⑦滤泡状甲状腺癌+高E3组(FTC+高E3组)、⑧未分化型甲状腺癌组(ATC组)和⑨未分化型甲状腺癌+高E3组(ATC+高E3组),均正常饮食饮水。除对照组、PTC组、FTC组和ATC组外,其余5组每日给予皮肤涂抹雌三醇乳膏,低E3浓度为市售化妆品人均每日使用量中雌三醇含量的25倍、高剂量为100倍。40天后,收集各组裸鼠的24h尿样;尿碘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尿E3、血清E3、血清甲状腺激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和甲状腺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在接种肿瘤后的第4日起,每3 d测量肿瘤大小。结果①各组裸鼠血清E3和尿E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FTC+高E3组和ATC+高E3组的血清E(310.22、14.18 pmol/L)和尿E(36.40、8.18 pmol/L)水平均分别显著低于FTC组和ATC组的血清E(326.52、22.80 pmol/L)和尿E(38.91、11.49 pmol/L)水平;而PTC+高E3组仅血清E3水平(12.17 pmol/L)显著低于PTC组(23.05 pmol/L);高E3组的尿E3水平显著低于低E3组(6.92、8.94 pmol/L);低E3组的尿E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8.94、7.17 pmol/L),PTC组、FTC组和ATC组的血清E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高E3组(23.05、26.52、22.80比13.23、14.46 pmol/L)。②各组血清FT3水平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各组血清FT4和TSH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各实验组的FT4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SH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PTC组与PTC组+高E3组、FTC组与FTC+高E3组、ATC组与ATC+高E3组分别进行两两比较,FT4和TSH水平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各组裸鼠血清TgAb和TpoA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低E3组、高E3组、PTC+高E3组、FTC组、ATC组和ATC+高E3组的TgA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实验组的TpoA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④各组裸鼠尿碘水平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⑤各组裸鼠肿瘤体积大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TC+高E3组与PTC组比较,在接种肿瘤后的第7 d、16 d、25 d、28 d和37 d,肿瘤体积发生显著性差异(71.54、226.05、730.26、893.34、1242.12比49.87、325.50、551.28、664.38、967.78 mm3);FTC+高E3组与FTC组比较,在接种肿瘤后的第25 d、28 d、37 d和40 d,肿瘤体积发生显著性差异(392.60、475.70、794.68、943.51比214.82、238.32、422.19、490.00 mm3);ATC+高E3组与ATC组比较,在接种肿瘤后的第37 d和40 d,肿瘤体积发生显著性差异(217.53、432.10比577.19、1146.66 mm3)。结论外源性雌三醇能够诱导裸鼠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和抗体水平增高,同时对乳头状甲状腺癌和滤泡状甲状腺癌的生长有着促进作用,对未分化甲状腺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 对中国人群肝癌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综合定量分析,为肝癌的防控和卫生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系统地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医院知识仓库发表的中国人群肝癌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自数据库建立到2021年5月1日的所有中英文文献。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价文献质量,用R 4.0.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检索文献1799篇,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最终有53篇病例-对照研究纳入系统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癌的危险因素按照其关联性由强到弱依次为:HBV感染、肝病史、精神因素、HCV感染、癌症家族史、糖尿病、食用霉变食物、饮酒、吸烟、饮用不洁水源,合并 OR值最高为9.79(95%CI:7.93~11.65),最低为1.32(95%CI:1.08~1.56)。饮茶为保护因素,合并OR值为0.28(95%CI:0.17~0.39)。敏感性分析、发表偏倚检验与剪补法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纳入的文献整体上敏感性低,发表偏倚控制较好。结论 病毒感染、肝病史、饮酒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为我国人群肝癌发病的危险因素,饮茶为保护因素。建议积极接种乙肝疫苗,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加强肝癌的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59.
分析和探讨放射卫生机构在核辐射卫生应急体系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对比发现,核辐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多由取得放射卫生技术服务(甲级)资质或放射性疾病诊断机构资质的单位承担建设任务。放射卫生机构在平时工作中积累的辐射监测、污染检测、剂量估算、健康效应评价等技术能力可在核辐射卫生应急处置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能力建设的“平急结合”。建议各级放射卫生机构继续发挥自身所长,通过参加放射卫生监测项目的机会提高自身能力,并积极参与放射卫生技术机构检测能力考核,为核辐射卫生应急工作做好人才和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60.
王萍  范莉  田梅 《中国辐射卫生》2022,31(4):524-529
皮肤是人体受到电离辐射时最先接触的器官,因其基底细胞层及毛细血管对射线很敏感,所以放射性皮肤损伤十分常见,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常与表皮和真皮中的细胞改变和炎症有关,而皮肤的晚期损伤主要与辐射对血管影响有关。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出现红斑、干性脱屑、湿性脱屑、溃疡,严重程度与射线种类、剂量等相关。目前,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潜在发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辐射损伤后还未建立治疗的金标准,已知的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机制大致可分为3个途径:活性氧大量增加引发的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因子被转录激活后引发的炎症、骨髓源性细胞引起的免疫反应。本文综述了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机制的3大途径,为进一步研究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机制以及预防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