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30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3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7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NDM)和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cr)在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标本中的分布特征,为抗生素耐药的监督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5—2020年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城村养殖场及人烟稀少的高原牧区共采集人、家畜家禽、禽类屠宰环境和野生动物标本4 324份,对标本进blaNDM和mcr基因的检测和序列分析。结果 耐药基因blaNDM和mcr-1~mcr-5的检出率为5.16%,检出了blaNDM-1(0.58%)、blaNDM-24(0.07%)、mcr-1.1(4.53%)、mcr-1.29(0.02%)、mcr-3.18(0.05%)、mcr-3.3(0.05%)、mcr-4.3(0.12%)共7种耐药基因亚型,其中以mcr-1.1亚型占比最多(87.89%);检测到携带共存基因blaNDM-1+mcr-1.1、blaNDM-24+mcr-1.1以及mcr-1.1+mcr-3.3;blaNDM和mcr基因在禽类屠宰环境中分布最高(3.14%,16.00%),在野生动物中分布最少(0.00%,0.13%,P值均<0.001,调整后标准化残差的绝对值>3);blaNDM多分布于擦拭标本(Fisher's exact P<0.001),mcr多分布于饲养动物下消化道、环境水体、擦拭标本(χ2=230.564,P<0.001);blaNDM和mcr基因在城村养殖场标本中检出率为12.46%(203/1 629)高于高原牧区的0.74%(20/2 695)(χ2=285.096,P<0.01)。结论 中国不同类型标本中耐药基因blaNDM和mcr基因普遍存在,人烟稀少地区中的检出率低于城村养殖场。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我国5岁以下儿童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病例临床与病原学特征,分析其可能的感染来源,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的防控与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0—2020年间来自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哨点医院儿童腹泻标本、调查及回访问卷;对标本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离鉴定;菌株进行生物分型、血清型鉴定;毒力基因检测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型。 结果 2010—2020年共监测11 377例,分离到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63株,包括61株O:3血清型、2株O:9血清型菌株,5岁以下腹泻儿童感染率0.55%(63/11 377)。不同性别儿童对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岁感染率高于≤1岁病例(χ2=44.836,P<0.05),感染患儿中1~5岁发热比例高于≤1岁(χ2=11.508 ,P<0.05),随访病例未发现后遗症。我国儿童感染O:3血清型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PFGE带型存在多样性,优势带型为K6GN11C30021、K6GN11C30012。 结论 我国5岁以下儿童感染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生物血清型以3/O:3为主,偶有4/O:3与2/O:9。根据患儿感染特点与高发季节推测食源为主要感染来源,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基因组中前噬菌体和噬菌体元件的携带情况及基因组结构特征。方法利用PHAST软件,对NCBI数据中18株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图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前噬菌体区域进行预测,并与参考噬菌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前噬菌体基因的分布及其基因组特征。结果 18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全基因组序列中前噬菌体携带率100%,共预测到141个前噬菌体区域,其中71个是具有完整噬菌体特征的前噬菌体,其余70个属于噬菌体元件。非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LC20预测到的噬菌体区域最多,含有9个完整的前噬菌体和7个噬菌体元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LC20菌株染色体基因组大于其余菌株,且含有更多重组及SNP位点的原因。截取71个完整前噬菌体区域的序列信息,与112株NCBI公布的噬菌体基因组序列进行聚类分析显示,共分为两个大簇。预测的前噬菌体与已知噬菌体之间不存在共有的核心基因组。部分前噬菌体区域含有毒力相关基因。结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基因组中的前噬菌体具有基因组多样性,为噬菌体和宿主菌的协同进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面临着多种类型疫源地鼠疫流行和复燃的风险。蒙古旱獭疫源地虽然暂未在国内发现动物间鼠疫流行,但过去检出过阳性血清,同时蒙古旱獭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且分布范围不断扩大,毗邻的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的蒙古旱獭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持续流行;达乌尔黄鼠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时隐时现;长爪沙鼠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流行猛烈,并频频波及人间。由于蒙古旱獭和达乌尔黄鼠鼠疫耶尔森菌菌株毒力明显高于长爪沙鼠鼠疫耶尔森菌菌株,且在历史上曾给当地带来深重灾难,因此内蒙古自治区鼠疫防控重点应在常规鼠疫监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蒙古旱獭和达乌尔黄鼠疫源地流行动态的监测,警惕该两个疫源地复燃并波及人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解中国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不同家畜、家禽中的分布规律,对不同地区家畜、家禽进行带菌状况调查。方法采集中国不同地区家畜、家禽咽拭子,肛拭子和粪便标本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培养,并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血清分型、生物分型及毒力相关基因检测。结果猪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携带率最高为12.91%,其次为犬,携带率为9.80%,两者分离的致病性菌株所占比例分别为73.50%和59.44%。而其他动物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携带率较低,鸡、牛和羊分别为4.50%、2.78%和0.89%,且主要以非致病性菌株为主,分别占100%、94.44%和93.33%。结论首次在中国进行大规模家畜、家禽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布调查。动物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率存在较大物种差异和地域性分布特征,猪、犬是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源,而牛、羊、鸡、鸭等主要携带非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属于偶然宿主。  相似文献   
6.
耶尔森菌病诊断团体标准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耶尔森菌病是我国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其他感染性腹泻”中的一种,是一种较为重要的食源性疾病,但我国在诊断上一直缺乏依据或标准。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等单位撰写《耶尔森菌病诊断(T/CPMA 005-2019)》团体标准,以“合法性、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为原则,给出了耶尔森菌病的明确定义,对其诊断依据、原则和主要鉴别诊断等进行了规定,并提供了耶尔森菌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作为资料性附录,耶尔森菌病的实验室检测作为规范性附录,为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和CDC工作人员进行耶尔森菌病的诊断提供准确依据和方法,解决在临床个案和暴发事件中耶尔森菌病无法明确诊断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安徽省六安市家禽家畜粪便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病原学研究及流行病学分析,了解六安市家禽家畜感染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病原学特性和分布规律,为在六安市开展该菌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2018年采集猪、狗、鸭、鹅等动物的粪便663份,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培养,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型分型以及毒力基因等检测。结果 本项研究监测的663份家禽家畜粪便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总检出率为12.22%,其中猪粪的检出率最高,为23.49%,其他家禽家畜粪便中均有该菌的检出;猪粪的检出率与总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各种粪便在各年度之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致病性菌株中猪粪检出株占总致病性菌株的95.83%;致病性血清型主要为O:3型;致病性菌株毒力基因分布主要为基因Ⅲ型,基因Ⅲ型占总致病性基因型菌株的91.67%。结论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六安市家禽家畜粪便中普遍存在,该菌在家猪粪便的检出率最高,且致病性菌株携带率最高,致病性血清型为O:3型和O:9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相对等量混合培养情况下不同血清型(O:3、O:9)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菌株是否存在竞争关系.方法 将O:3、O:9菌株等量混合于100 mL Luria-Bertani(LB)培养液内作为实验组,另将O:3、O:9单独培养于100 mL LB培养液中作为对照组,28℃培养,每隔3h取各组菌液涂板进行菌落计数,并以O:3单克隆抗体鉴定各菌落血清型.结果 在混合培养条件下,O:3在生长峰值处的生长量均较单独培养时有所下降;在培养21、33、39 h时,O:3单独培养生长量分别是混合培养的4.40、5.81、4.79倍,在生长高峰阶段表现出明显抑制(P<0.05);混合培养对O:9生长量无明显影响;在生长速度方面,2种血清型在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条件下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结论 混合培养时,O:3对O:9的生长量无明显抑制作用,但O:9对O:3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