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163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9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几年,"劳务派遣"成了医疗机构终末消毒、保洁、垃圾回收等工作新的用工形式。由于多数用工单位和用人单位不清楚对劳务派遣人员职业健康管理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至于劳务派遣工在劳动过程中应享有的劳动保护权益未获得切实保障。本文就某医疗机构核医学工作场所劳务派遣保洁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监督案例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选择和优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条件,建立尿中钼测定方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选择硝酸镁为基体改进剂,正交实验设计优化石墨炉升温程序,工作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方法检出限0.9定量下限3.0 μg/L,回收率95.8%~102.5%,精密度(RSD)2.1%~5.4%。基于正交设计优化实验条件建立的测定方法精密度、准确度等性能指标满足测定要求,可用于尿中钼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二硫化碳是德国化学家Lampadius于1796年偶然发现的;1802年,Clement和Desomes通过加热的焦炭和元素硫合成了这种化合物.在1840年,苏格兰外科医生Simpson进行了二硫化碳作为麻醉剂有效性的实验.1850年代,法国首次将二硫化碳作为橡胶工业的健康危险物.过了一个世纪,橡胶工业发展到大规模生产,二硫化碳的暴露很普遍.在欧洲,严重的职业性二硫化碳中毒连续发生.早期二硫化碳中毒的症状和体征主要是精神病、远端肢体的震颤和麻木、四肢无力、食欲下降、体重减轻、严重的和局限性头痛、性功能低下、视力减退和胃肠道功能紊乱等.1941年,第一个职业接触限值标准被美国标准协会采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河南省某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预防职业病危害.方法 对河南省某煤矿职业病危害作业现场进行凋查、采样检测及分析.结果 噪声、煤尘、甲烷是该煤矿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发现接尘作业工种超标率为26.7%,接噪作业工种超标率为18.2%,甲烷超标率为80%.结论该煤矿职业病危害因素某些指标偏高,应着重改善作业环境,提高防护措施,控制有害因素的浓度和强度,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核查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病人治疗剂量的非均匀野剂量校正。方法将插有TLD的聚苯乙烯固体模体,聚苯乙烯/肺固体模体,聚苯乙烯/骨固体模体分别经CT扫描,影像分别传入TPS并计算高能X射线下监督单位数,使传递给中心束轴TLD剂量为2 Gy。在高能X射线下完成TLD照射,照射后的TLD经测量、剂量计算,D(TLD)与D(TPS)剂量比值在0.95~1.05范围为可接受范围。结果核查结果表明,光子线束均匀模体轴上(P)剂量和非均匀骨模体轴上(BP)剂量核查结果较好。非均匀肺模体轴上(LP)和离轴(LL)剂量核查结果误差很大。结论光子线束非均匀性剂量校正在放射治疗中是非常重要,尤其是肺组织。校正不当,对于肺组织剂量误差也可达到11.1%,离轴情况下更多达18.4%。对于骨组织剂量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铬及其化合物含量的检测方法。方法对微孔滤膜采集样品进行微波消解处理,取20μL消解液进样,选择灰化温度为1 300℃,原子化温度为2 500℃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中铬的含量。结果本方法的最低检出质量浓度为2.7×10-4 mg/m3;相对标准偏差(n=6)在0.70%~1.80%之间,1μg/L~5μg/L添加范围内加标回收率在96.00%~104.00%之间。结论采用本方法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铬含量,方法快速,结果准确,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在调强放射治疗“end to end”质量核查中,探讨应用针尖电离室对调强放射治疗小野照射进行绝对剂量测量的研究。方法:选择3省20家医院,将放有热释光剂量计TLD(距模体表面距离约7.5 cm)和胶片的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模体进行CT扫描,图像导入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中,设计治疗计划,进行7野等中心调强照射,MLC照射野大小>2 cm×2 cm且<4 cm×4 cm。同时针尖电离室(0.015 cc)放在固体水模体距模体表面7.5 cm下进行点剂量绝对剂量验证:(1)将治疗计划中射野角度归零平移到固体水模体中进行剂量验证;(2)治疗计划射野角度不归零时为实际治疗照射方向,平移到固体水模体中进行绝对剂量验证。结果:在调强放射治疗多叶光栅小野照射的固体水模体中,用针尖电离室测量的绝对剂量与TPS计算得到的绝对剂量比较,7野照射方向归为零度时,比较偏差<5%;实际照射方向时,比较偏差<5%。验证后的计划,在IAEA模体上进行实际7野调强治疗,模体中的高剂量靶区胶片(Gafchromic EBT3 film)绝对剂量通过率均≥90%(Gamma分析:3%, 3 mm),TLD偏差<7%。均符合IAEA提出的标准。结论:在调强放射治疗多叶光栅小野照射时,可以应用针尖电离室作为绝对剂量验证的一个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外周静脉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取183名放射工作人员纳入此次研究,按放射工种分组,其中介入放射学组37例、核医学组43例、放射治疗组48例和诊断放射学组55例。血清IGFBP-3浓度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 4个不同工种组间放射工作人员血清IGFBP-3浓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056,P<0.05),其中介入放射学组血清IGFBP-3浓度最高(t=2.815、3.611、3.936,P<0.05);不同年有效剂量组间放射工作人员血清中IGFBP-3的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380,P<0.05)。随着放射工龄和年有效剂量的增加,放射工作人员血清IGFBP-3浓度呈现上升趋势(rs=0.202、0.151,P<0.05)。结论 血清IGFBP-3表达水平有作为反映长期慢性低剂量电离辐射累积暴露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