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15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电离辐射是否可诱发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目前的研究结果尚未获得一致结论。笔者报道了河南“4.26” 60Co源辐射事故中1例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受照后第13年患NHL的病例,结合患者的受照史、病史特点、诊断及国际多项大型研究,从流行病学资料和影响因素两方面分析了患者“天”患非霍奇金淋巴瘤与电离辐射的关系,为电离辐射致NHL提供辐射流行病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放射性突发事件造成的放射性核素内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促排剂的研发和及新技术的应用可减少核素产生的内照射的损伤。纳米制剂较传统制剂具有提高药物溶出度、靶向和定位释药、易穿过生物膜屏障等优点。近年来很多学者针对不同促排药物,采用不同的纳米制剂形式,包括纳米微粒、纳米脂质体、纳米乳等进行相关研究,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性能优异的纳米材料具有高效快速吸附、高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在放射性核素促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将核素内污染按核素沉积的不同部位和组织器官进行分类,介绍了相关纳米制剂及纳米材料在放射性核素促排中的应用,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神经上皮细胞转化基因1(Net1)对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及相关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辐射后细胞中Net1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采用RNAi干扰技术抑制细胞中Net1的表达,用克隆形成率分析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发现Net1的结合蛋白.结果 电离辐射损伤后,细胞中的Net1 mRNA水平显著上升(t=-10.52,P<0.05);与对照组相比,siRNA沉默细胞中的Net1表达后明显增加了细胞的辐射敏感性(t=15.31、11.65,P<0.05);无论在正常状态下还是在细胞受到辐照后,Net1都能与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蛋白Ku70、Ku80和DNA-PKcs结合.结论 Net1对细胞的辐射防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与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蛋白相互作用来调控辐射损伤修复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硝基吲唑母核上引入酪氨酸并成盐,制备N-(5-硝基吲唑-3-甲酰)酪氨酸钠并考察其乏氧增敏活性和体内分布情况。方法用缩合剂法合成N-(5-硝基吲唑-3-甲酰)酪氨酸钠,通过小鼠移植瘤模型评价其乏氧增敏活性,通过放射性碘标记法考察其在荷瘤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合成了目标化合物并对结构进行了确证。移植瘤模型增敏实验表明其对H22移植瘤具有一定的乏氧增敏活性,平均放射增敏比为1.5。体内分布实验中其在肿瘤部位与脑和肌肉部位的分布比值均大于5,表明其具有较好的体内分布特性。结论 N-(5-硝基吲唑-3-甲酰)酪氨酸钠具有良好的乏氧增敏活性和体内分布特性,具有进一步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5.
放射性肿瘤病因概率(PC)方法具有先天的不确定性,这是我国国家标准中亟待加强的部分。笔者总结了放射性肿瘤PC方法不确定性的来源和主要内容,以及不确定性的分析和评估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降低PC方法不确定度的几种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制备肿瘤靶向RGD多肽纳米纤维,研究其体内分布和肿瘤靶向性.方法 通过多肽固相合成法制备靶向多肽Nap-GFFYGRGD(RGD-肽)和对照多肽Nap-GFFYGRGE(RGE-肽),利用核磁和质谱对多肽的分子结构进行表征.多肽溶液经煮沸后冷却可自组装形成纳米纤维(RGD-纤维和RGE-纤维),通过透射电镜(TEM)对纳米纤维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采用氯胺-T法对多肽进行125I标记,利用放射性HPLC对标记多肽进行分离纯化.建立BALB/c小鼠皮下乳腺癌肿瘤模型,125I标记的多肽自组装形成纳米纤维后经尾静脉注射,分别于注射后1、3、6、12 h进行眼球取血并处死小鼠,取肿瘤、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肌肉和脑等,用γ计数仪测量各组织放射性信号强度.结果 RGD-肽和RGE-肽均可自组装形成直径约为10~ 20 nm的纳米纤维.RGD-纤维和RGE-纤维在注射后各个时间点在体内主要脏器的分布规律相似,主要分布于胃中,其次是肠.但2者在肿瘤组织的分布规律存在显著性差异,RGD-纤维注射后6h内在肿瘤组织中呈现出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而RGE-纤维在3h时达最高浓度,在6h2者差异达到最大,分别为6.25% ID/g和2.79% ID/g(P <0.01).结论 肿瘤靶向肽RGD能明显提高多肽纳米纤维在体内的肿瘤靶向分布,为该载体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用于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放射性肠损伤(RIII)是腹盆腔肿瘤放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着癌症患者的后续治疗计划和幸存者的生活质量,其患病人数已远超炎症性肠病,亟需有效的防治措施。已有大量研究结果证明,RIII与肠道微生物群失调相关,而粪菌移植(FMT)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肠道微生物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可以作为RIII治疗中的潜在方法。笔者着重综述了肠道微生物在RIII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以及FMT在RIII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三大常规手段之一,但由于其存在高辐射剂量损伤正常组织和肿瘤细胞辐射抵抗性强等问题,导致治疗后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提高放疗疗效,并且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不良作用,探索新型放疗增敏剂及放化疗联合的新策略已成为研究热点。高分子纳米材料凭借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理稳定性等优点,为提高肿瘤放疗效果开拓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就高分子纳米材料用于放疗增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藿香正气合剂对5 Gy γ射线照射诱导的小鼠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 方法 将6~8周龄的健康无特定病原体级C57BL/6J雄性小鼠按随机区组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10)、γ射线照射组(n=15)和γ射线照射+藿香正气合剂组(n=15)。除正常对照组外,另2组小鼠给予5 Gy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1小时内,γ射线照射+藿香正气合剂组小鼠给予200 μL藿香正气合剂灌胃,对照组和单纯照射组给予200 μL 饮用水灌胃。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10 d,每天记录小鼠的体重变化。10 d后对小鼠进行摘眼球取血测定血常规各项指标,脱颈处死小鼠并称各脏器重量。采用t检验对组间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 γ射线照射的2组小鼠的体重低于正常对照组小鼠,在照射后第4、6、7、8、9和10天,γ射线照射+藿香正气合剂组小鼠的体重均高于γ射线照射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8~2.529,P=0.027~0.045)。γ射线照射+藿香正气合剂组小鼠的心脏、肝脏、脾脏和胸腺的脏器指数均高于γ射线照射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68、1.894、2.085、1.992,P= 0.022、 0.023、0.038、0.044)。γ射线照射+藿香正气合剂组与γ射线照射组小鼠的脾脏和胸腺重量的差异最大,且均有统计学意义(t=2.517、2.158,P=0.028、0.029)。3组小鼠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数量和血小板数量等多项血常规指标之间有差异,且均有统计学意义(t=2.262~3.916,P=0.000~0.005)。 结论 藿香正气合剂能减缓5 Gy γ射线照射诱导的小鼠体重降低和造血系统损伤,且有一定的辐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小类泛素修饰因子特异性蛋白酶(SENPs)调控的小类泛素化修饰在放射敏感性的调节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抑制SENPs会导致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升高。据报道,SENPs通过参与DNA损伤修复、改变细胞周期分布和调控信号通路等机制调控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目前,以SENP1为主的SENPs抑制剂主要分为短发卡RNA类、肽类和拟肽类、合成小分子类、虚拟筛选类和天然产物来源类。SENPs抑制剂或可作为新型的放射增敏药物,有待进一步开发和优化。笔者总结了SENPs调控肿瘤放射敏感性的机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后续开发SENPs抑制剂作为放射增敏药物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