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2篇
  免费   719篇
  国内免费   431篇
耳鼻咽喉   52篇
儿科学   420篇
妇产科学   51篇
基础医学   341篇
口腔科学   34篇
临床医学   667篇
内科学   604篇
皮肤病学   44篇
神经病学   85篇
特种医学   193篇
外科学   649篇
综合类   1691篇
现状与发展   4篇
预防医学   731篇
眼科学   74篇
药学   237篇
  15篇
中国医学   168篇
肿瘤学   16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294篇
  2021年   311篇
  2020年   309篇
  2019年   220篇
  2018年   185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84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480篇
  2013年   414篇
  2012年   494篇
  2011年   475篇
  2010年   392篇
  2009年   260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326篇
  2006年   252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1.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目的 评价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5例咯血患者用明胶海绵颗粒、聚乙烯醇(PVA)微球栓塞剂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结果 45例患者均成功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41例咯血完全控制,4例复发,复发率8.9%,5例患者术后出现胸痛和低热不适,无需特别处理,可自行缓解,未出现穿刺部位血肿和截瘫等并发症.结论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治疗咯血的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烧伤湿性医疗技术(MEBT/MEBO)处理烧伤创面的病原菌特点及其耐药性情况,评价及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总结、分析本院2003年~2005年期间应用MEBT/MEBO治疗118例烧伤创面的病原菌特点、耐药性及发生侵袭性感染的情况。结果:烧伤创面的菌群特点以格兰氏阴性杆菌为主,而且耐药情况较严重,创面发生侵袭性感染7例(5.93%),全身脓毒血症2例(1.69%)。结论:烧伤创面病原菌对多数抗生素普遍耐药,采用MEBT/MEBO规范处理创面和选择高效、低毒、短程使用抗生素是对付耐药菌群的良好对策。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超声显像在冠心病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支架植入中的作用。方法50例患者的52处病变在支架植入前后分别用血管内超声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根据血管内超声标准决定支架的直径以及植入的终点,分析CAG和IVUS对支架植入终点判断的差异和最终获得的管腔面积大小的差别以及支架后管腔面积增大的机制。结果IVUS比CAG判断的平均支架直径大[(3.48±0.29)mmvs(3.36±0.33)mm,P=0.011],支架囊的最终峰值压力明显增大[(17.7±2.9)atmvs(12.8±2.4)atm,P<0.001],QCA测得的支架面积狭窄百分比减小(13.2%±6.6%vs16.6%±9.1%,P=0.044);首次高压扩张后支架满意率CAG达96.2%,而IVUS只有37.7%。IVUS指导后最终的球囊压力更高[(16.13±1.87)atmvs(12.62±2.61)atm,P<0.001],获得的管腔直径更大[(3.64±0.53)mmvs(3.31±0.57)mm,P<0.001],管腔面积也更大[(9.90±2.05)mm2vs(8.84±1.67)mm2,P<0.001],面积狭窄百分比更小(49.15%±9.03%vs54.24%±10.05%,P<0.001];所有患者支架的近段和远段CAG均未发现明显的狭窄。而IVUS却发现支架近段血管有39例(75.0%),远段血管有23(44.2%)例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支架植入后非脂质斑块较脂质斑块获得的管腔面积更大[(4.50±1.67)mm2vs(3.68±0.97)mm2,P<0.001],其中脂质斑块血管面积增大较非脂质斑块小1.30mm2,斑块压缩程度却增加0.48mm2。结论IVUS较CAG能更好地判断病变的性质,指导支架更好地选择,可获得更大的管腔面积,更小的面积狭窄百分比。  相似文献   
14.
痔组织弹性纤维退变和血管生成的机制及其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痔组织弹性纤维的病理变化及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生成相关蛋白的表达与痔形成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SP法),对比研究24例Ⅲ度痔患者的正常肛垫和痔两种组织内弹性纤维和MVD的变化,并检测一氧化氮合酶(NOS)的3种亚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金属基质蛋白酶(MMP)2、MMP9在两种组织中表达的差异。结果痔组织存在显著的新生血管形成,痔组织与相对正常肛垫组织间的MVD计数、VEGF、MMP9表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痔组织中iNOS明显增高,但与正常肛垫组织比较,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痔组织弹性纤维出现断裂、扭曲、变形、玻璃样变等异常,而正常肛垫组织中弹性纤维形态较规则、密集,断裂和变形少见。结论新生血管形成可能是痔的发病机制之一;MMP9对肛垫纤维支持结构的直接降解作用可能是痔形成和加重的一个重要机制;痔组织中iNOS表达增高还提示炎症因素和一氧化氮可能参与了痔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石刻雕塑作业劳动卫生学调查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石雕作业粉尘浓度,几何平均浓度为82.35~3.67mg/m3。工人职业性健康检查结果,接尘工人的咽部充血、咳嗽、咯痰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肺功能低下的检出率也高于对照组。该厂自1972年以来发生尘肺患者17例,其病情发展和晋期缓慢,发病工龄长。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石雕粉尘有轻微的致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1142例胃癌切除术围手术期死亡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影响胃癌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因素,为指导选择合理的切除范围和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1989年1月至2004年3月胃癌手术后11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年代分为3组,第1组:1989年1月至1994年1月,405例;第2组:1994年2月至1999年1月,377例;第3组:1999年2月至2004年3月,360例。比较3组间的围手术期死亡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影响手术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结果全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2%(128/1142)和3.6%(41/1142)。第1、2、3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13.1%、10.1%和10.3%;3组比较,P>0.05。3组手术死亡率依次为4.7%、3.4%和2.5%,3组比较,P>0.05。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吻合口瘘(24.2%,31/128),影响手术死亡的主要因素为临床Ⅳ期、姑息性切除术、联合脏器切除及术前合并症的存在(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的清除范围和手术方式不是影响手术死亡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胃癌晚期患者手术死亡率高,对胃癌Ⅳ期患者行姑息性切除手术时应避免施行不必要的淋巴结清除及联合脏器切除术。  相似文献   
17.
青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调查青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和病变特点,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MHD患者98例,以45岁为界分为青年组(47例)和中老年组(51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心脏腔径及心功能参数。分析青年组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患病率、病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47例青年患者中有30例(63.8%)存在心脏结构异常,主要表现为左心室肥厚、左心房增大和瓣膜反流,患病率分别为61.7%、38.3%和34.0%。(2)青年组患者向心性肥厚的患病率为86.2%,离心性肥厚的患病率为13.8%,与中老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无心脏病变青年MHD患者相比,伴心脏病变者的超滤量、收缩压、血磷和甲状旁腺激素明显增高,而Kt/V、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滤量、收缩压、血红蛋白和血甲状旁腺激素是青年MHD患者并发心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青年MHD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较高,主要表现为左心室肥厚、左房增大和瓣膜反流。超滤量、收缩压、血红蛋白和血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可能是影响青年MHD患者并发心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再移植的指征、手术时机的选择及免疫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自1999年7月至2007年2月10例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再移植治疗的病例。供肝植入均采用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手术当天及第四天给予IL-2受体拮抗剂(舒莱),术中不用激素冲击,术后采用他克莫司(FK506),麦考酚酸酯(MMF)和激素(Pred)的常规三联或FK506和MMF两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结果10例病人中8例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顺利痊愈出院,最长已存活42个月。2例死亡,分别于术后34、69 d死于严重的混合感染。术前MELD小于25分的7例患者无一例死亡,术前MELD大于25分的3例患者中2例死亡。结论肝移植术后发生缺血型胆道病变行再次肝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对患者病情的准确评估,尽可能在MELD评分小于25分时进行再次肝移植治疗,有助于提高再移植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露胡永才虚假文章的事实真相,消除负面影响。方法:对“湿润烧伤膏治疗烧伤总面积>50%TBSA患者的疗效观察”一文的课题设计、处理因素、效应指标、统计方法及论文写作等内容进行全面剖析。结果:课题设计违背了科研原则,观察组与对照组处理因素随意性太大,效应指标缺乏可信性,诊断依据不标准,统计学概念不清,论文写作不规范。结论:论文内容失真,不能代表总体样本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肾移植患者的多药耐药基因(MDR1)外显子26(exon26)的基因型与术后他克莫司(FK506)用量的关系。方法回顾106例肾移植术后常规使用FK506患者的临床资料。肾移植患者MDR1 exon26基因分型的方法为:提取患者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MDR1基因,检测限制性内切酶片段的多态性(RFLP)。根据MDR1 exon26基因分型将患者分为CC、CT和TT 3组。检测各组患者肾移植后第3、6和12个月的FK506血药浓度,比较各组患者FK506血药浓度/FK506用量(μg·L-1/mg·kg-1·d-1)的比值及术后1个月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受者经MDR1 exon26基因分型示:CC型32例(30.2%),TT型30例(28.3%),CT型44例(41.5%)。CC型患者FK506血药浓度/FK506用量的比值明显低于CT型和TT型(P<0.01),而CT型患者又低于TT型(P<0.05)。CC型患者的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CT和TT型(P<0.05),CT与TT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R1 exon26 CC型的患者与CT或TT型比较,需服用更高剂量的FK506才能取得与CT或TT型相似的血药浓度。因此,了解患者的MDR1 exon26基因型有利于指导患者肾移植术后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