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94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156篇
耳鼻咽喉   29篇
儿科学   60篇
妇产科学   55篇
基础医学   247篇
口腔科学   31篇
临床医学   786篇
内科学   521篇
皮肤病学   165篇
神经病学   162篇
特种医学   248篇
外科学   328篇
综合类   795篇
预防医学   238篇
眼科学   63篇
药学   1588篇
  3篇
中国医学   204篇
肿瘤学   145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270篇
  2013年   280篇
  2012年   417篇
  2011年   450篇
  2010年   399篇
  2009年   446篇
  2008年   327篇
  2007年   370篇
  2006年   355篇
  2005年   325篇
  2004年   300篇
  2003年   233篇
  2002年   162篇
  2001年   197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119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01.
小儿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炎支原体(MP)是较重要的小儿呼吸道感染病原微生物,近年来婴幼儿MP感染逐渐增多[1].早期诊断MP感染,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合理用药有重要意义.现分析报道21例MP感染临床病例.  相似文献   
102.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1):830-834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诱导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 ESC)定向发育为CD+34/ Sca-1+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的实验方法.方法联合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白细胞介素3(interleukin 3,IL-3)、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分阶段首先诱导ESC形成富含CD+34/ Sca-1+细胞的胚胎体(embryoid body,EB),然后分别观察EB细胞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体系和骨髓基质细胞饲养层培养体系中进一步分化为HSC的情况.结果VEGF联合其他细胞因子能有效促进EB中HSC的形成,CD+34/ Sca-1+细胞数高达(13.72±1.92)%.收获此阶段的EB进一步诱导发现,甲基纤维素培养体系造血克隆形成率明显低于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体系,在甲基纤维素中CD+34/ Sca-1+细胞数最高只能达到(20.52±2.78)%,而基质细胞中CD+34/ Sca-1+细胞数可达(34.60±3.71)%(t=5.26,P<0.001)以上,且来自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体系的造血分化细胞在造血集落培养时能形成类型和数量更多的造血克隆.结论使用VEGF联合SCF、IL-3、IL-6、EPO分阶段诱导ESC形成富含CD+34/ Sca-1+细胞的EB,并进一步在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体系中扩增,是体外诱导ESC发育为HSC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性肺癌(NSCLC)组织中CD44v6蛋白的表达及其与CT征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1例周围型NSCLC组织中CD44v6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CT征像的相关性。结果⑴41例肺癌中CD44v6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8.3%,在鳞癌、腺癌和其他类型组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分化组与高分化组,Ⅲ Ⅳ期与Ⅰ Ⅱ期肺癌组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CT上表现有分叶征、毛刺征、纵隔淋巴结增大及胸膜/壁浸润者CD44v6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无上述征象者(P<0.05),而肿瘤的大小、空气支气管征和血管支气管集束征的有无与CD44v6的表达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CD44v6蛋白表达与周围型NSCLC的分化程度、临床病理分期密切相关,是评价肺癌预后的指标之一。CT表现有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壁浸润及纵隔淋巴结增大的肺癌CD44v6蛋白呈高表达,侵袭转移能力较强,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观察联合转染反义DNMT1、DNMT3b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对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的增殖能力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分别构建反义DNMT1基因和反义DNMT3b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介导法将二者先后转染入QBC-939,经G418筛选和荧光细胞克隆挑选得到稳定转染细胞株,并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的蛋白表达变化;用MTT法和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观察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生长周期及凋亡率的变化。结果Western blot检测证实转染反义基因能使相应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联合转染反义DNMT1、DNMT3b基因和单独转染反义DNMT1基因能影响QBC-939的生长曲线,使细胞增殖减慢,并以前者为甚;联合转染反义DNMT1、DNMT3b基因和单独转染反义DNMT1基因的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为(6.78±0.89)%和(14.86±2.13)%,明显低于未转染组;联合转染反义DNMT1、DNMT3b基因和单独转染反义DNMT1能影响QBC-939的细胞周期,使之阻滞于G1期,细胞凋亡率从(1.63±0.27)%分别增加到(18.47±1.46)%和(6.19±0.78)%;在上述效应检测中,单独转染反义DNMT3b基因实验组对QBC-939细胞的生长无明显影响。结论通过联合转染反义DNMT1和DNMT3b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能抑制胆管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并促进凋亡的发生,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独转染DNMT1反义基因;在DNA甲基化的过程中,DNMT1起着主要的作用,DNMT3b扮演着协同的角色,二者通过甲基化途径对胆管癌的发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不同干预措施下,血清中自细胞介素-18(IL-18)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63例ACS患者分为3个不同干预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15例、溶栓再通组12例及药物组36例,同时设立对照组2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ACS患者入院时,治疗24、72h及7d血IL-18水平。结果63例ACS患者入院时IL-18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24h IL-18浓度达峰值,此时,3个不同干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72h后3个不同干预组IL-18浓度开始下降,治疗7d时,急诊PCI组下降最快,溶栓再通组次之,而药物组IL-18浓度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IL-18可能可以作为评价ACS患者治疗疗效及预测预后的临床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原发性膀胱、前列腺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原发性膀胱印戒细胞癌和1例原发性前列腺印戒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原发性膀胱印戒细胞癌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行化疗和定期膀胱腔内灌注化疗,1例随访9个月后失访,另1例术后7个月死于全身多发转移。原发性前列腺印戒细胞癌患者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和氟他胺口服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前列腺特异抗原(PSA)(+),黏液染色(PAS)(-)、癌胚抗原(CEA)(-)、白细胞共同抗原(LCA)(-)、高分子角蛋白(CKH)(-),术后1个月死于肺部转移。结论原发性膀胱、前列腺印戒细胞癌临床罕见,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确诊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大样本观察普洛迪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934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给予基础治疗的原则下,治疗组给予普洛迪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第7、14、90天的临床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改良Rankin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改变、实验室生化指标变化、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195例(30.76%),显著进步326例(51.42%),进步90例(14.20%),无变化22例(3.47%),恶化1例(0.15%),总有效率96.38%;对照组基本痊愈48例(16.00%),显著进步80例(26.67%),进步95例(31.67%),无变化76例(25.33%),恶化1例(0.33%),总有效率74.34%;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的实验室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实验室生化检查数据显示治疗组安全性略高于对照组,两组均无明显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普洛迪治疗缺血性卒中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制剂丹芍化纤胶囊对体外活化肝星状细胞(HSCs)增殖、凋亡及Fas蛋白、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该药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方法:制备丹芍化纤胶囊大鼠药物血清,分离培养大鼠HSCs,并分为小牛血清组、正常大鼠血清组、丹芍化纤药物血清组3组,分别加入含5%、10%、20%以上3种血清的DMEM培养基干预培养的HSCs,然后测定以下指标:MTT比色法测定原代HSCs增殖情况,TUNEL法测定传一代HSCs凋亡情况,免疫细胞化学SABC法测定传一代HSCs内Fas蛋白表达情况,荧光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传一代HSCs内caspase-3 mRNA表达情况.结果:丹芍化纤药物血清组较同浓度小牛血清组及正常大鼠血清组明显抑制HSCs增殖,促进HSCs凋亡,且活化的HSCs内Fas蛋白表达显著增多、增强,caspase-3 mRNA含量亦明显增加.同时,药物血清浓度越高,以上作用越明显,呈剂量依赖性.结论:丹芍化纤胶囊能显著抑制HSCs增殖,并通过增加活化HSCs内Fas蛋白及caspase-3 mRNA表达(即激活HSCs内Fas/FasL途径)诱导该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9.
郁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满、或易怒善哭、多愁善感、心疑恐惧,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西医将该病归属于情感障碍,认为本类疾病多由精神创伤和长时间的精神紧张等而诱发,目前治疗以三环类抗抑郁药为首选,但有许多副作用.吕明庄教授在临床上运用针药结合治疗郁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0.
姚玉梅  耿晓霞  吴亚云  程明亮 《中医杂志》2005,46(10):780-782,790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制剂丹芍化纤胶囊对体内外活化肝星状细胞(HSCs)增殖的影响.方法:(1)体内实验:雄性Wistar大鼠57只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CCl4、饮酒、高脂低蛋白饮食等复合病因刺激制备肝纤维化动物模型8周,然后治疗组给予丹芍化纤胶囊(1g/kg体重)灌胃治疗8周.实验结束时部分大鼠用于测定肝功能及肝脏纤维化程度;部分用于分离H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百分比.(2)体外实验:制备丹芍化纤胶囊大鼠药物血清;分离培养大鼠HSCs,并分为小牛血清组、正常大鼠血清组、丹芍化纤药物血清组,分别加入5%、10%、20%以上3种血清干预培养的HSCs,MTT比色法测定原代HSCs增殖情况.结果:(1)体内实验:治疗组较模型组肝功能、肝脏纤维化程度及HSCs增殖明显减轻.(2)体外实验:丹芍化纤药物血清组较同浓度小牛血清组、正常大鼠血清组明显抑制HSCs增殖,且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丹芍化纤胶囊能显著抑制体内外HSCs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