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7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50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预防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43例行PEG术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对PEG前、后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痰液微生物检查结果和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与PEG术前相比,PEG术后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降低(临床诊断发生率:90.7% vs 53.5%,P<0.05;影像诊断发生率:70.4% vs 18.5%,P<0.05),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使用较术前下降(37.2% vs 62.8%,P<0.05);PEG术后痰标本铜绿假单孢菌的检出率较术前增加(72.7% vs 31.8%,P<0.05)。 结论 PEG术可减少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及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可能增加下呼吸道铜绿假单孢菌的定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电视透视吞咽检查(VFSS)数字化分析方法,定量分析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障碍的特点,并分析各项参数与误吸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方法采集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12例(患者组)和健康受试者10例(健康组)的VFSS影像资料,每例受检者按要求1次性吞咽浓流质5ml,每例完成2次吞咽。分析的参数包括口腔运送时间(OTT),吞咽反应时间(SRT),舌骨运动时间(HMT),食道上括约肌开放时间(UOT),喉关闭时间(LCT);同时采用8分制渗漏误吸量表(PAS)评估患者误吸严重程度,并分析各项参数与误吸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患者组的OTT[(3.091±1.803)s]、HMT[(1.498±0.550)s]、LCT[(0.651±0.186)s]与健康组比较,均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RT与误吸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40,P=0.032)。 结论 脑干梗死患者的吞咽障碍表现涉及口腔期及咽期。OTT、HMT、LCT等参数可用于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的评估,SRT可用于预测误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不同病灶部位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病灶部位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特点。 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治疗且病变局限于单侧大脑或脑干的92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变部位分为3组,其中单侧脑干病变29例(纳入单侧脑干组),左侧半球(皮质+白质)病变37例(纳入左侧半球组),右侧半球(皮质+白质)病变26例(纳入右侧半球组)。入院后所有患者进行吞咽造影检查,记录并对比各组患者口腔运送、吞咽启动、残留、渗漏、误吸、咳嗽反射及环咽肌开放等指标结果。 结果 3组患者在口腔运送(χ2=0.712,P=0.918)、吞咽启动(χ2=1.564,P=0.458)、渗漏(χ2=5.615,P=0.060)、咳嗽反射(χ2=5.882,P=0.053)方面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侧脑干组在会厌谷、梨状窦残留(χ2=6.508,P=0.011)和误吸(χ2=7.803,P=0.005)方面与左侧半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侧脑干组在环咽肌开放方面与左侧半球组及右侧半球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9.555和24.630,均P<0.05)。 结论 单侧脑干较单侧大脑半球卒中更容易发生咽期吞咽障碍,主要表现为残留、误吸及环咽肌开放异常等方面,两侧大脑半球卒中后吞咽障碍特点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患者注意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注意功能障碍患者4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给予注意功能训练,与此同时,试验组给予左前额叶背外侧皮质(DLPFC)的2.0mA阳极t DCS刺激,对照组给予tDCS伪刺激,持续4周。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两组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采用数字符号测验(DST)、数字广度(DS)和连线测验(TMT)评估两组患者的注意功能,分析比较两组数据。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MMSE、DST、DS和TM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试验组的MMSE、DST、DS的倒背、TMT的B部分错误数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的DS的顺背、TMT的A部分错误数、时间和B部分时间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DCS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注意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稠度和容积吞咽任务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生理成分表现及渗漏误吸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59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中国改良容积粘度测试程序,按2、1、0、3号(分别对应中稠度、低稠度、硫酸钦原液及高稠度)顺序分别对每种稠度食物进行3、5、10 ml的吞咽造影检查。使用标准化吞钡造影功能障碍评价量表(MBSImP)和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进行量化分析。记录患者在执行不同稠度及容积吞咽任务时其各个吞咽生理成分评分和渗漏误吸分级。 结果 入选患者舌控制、咽期吞咽启动及喉关闭均在吞咽0号食物时表现较差,口腔残留在执行大容积吞咽任务时表现较差,咽蠕动在执行较小容积吞咽任务时表现较差。入选患者在执行低稠度、大容积吞咽任务时发生渗漏误吸的风险较高;其渗漏误吸分级与咽期总分间具有明显正相关性(r=0.365,P<0.01),并以喉关闭与渗漏误吸分级间的相关性尤为显著(r=0.772,P<0.01)。 结论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口咽期各吞咽生理成分的表现与进食食物稠度及容积密切相关,患者在执行较低稠度、较大容积吞咽任务时发生渗漏误吸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康复治疗高层次人才教育模式进行初步探讨,分析总结台湾中山医学大学的康复治疗学专业硕士生培养经验,并参考香港理工大学的教学特色,结合大陆康复治疗学专业硕士教育现状,在培养体系、师资及基地建设、合作办学等方面提出个人建议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对脑干病变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咽缩肌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干病变所致吞咽障碍患者20例,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包括口腔感觉运动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球囊导管扩张术等)和假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球囊内未注水),干预组患者在常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比较2组患者的上咽部压力峰值和下咽部压力峰值、功能性经口进食评级(FOIS)和FEES残留分级。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上咽部压力峰值、下咽部压力峰值、FOIS和FEES分级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干预组的上咽部压力峰值[(76.56±15.61)mmHg]、FOIS和FEES分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结论 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上咽部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混悬液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支持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经鼻饲管或胃造瘘管推注肠内营养混悬液总蛋白纤维低聚果糖(TPF-FOS)及自制匀浆膳;对照组经鼻饲管或胃造瘘管给予家庭自制匀浆膳。分别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相关生化和躯体营养指标。结果:治疗14d后,观察组白蛋白浓度、前白蛋白浓度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提高(P<0.05)。结论:肠内营养混悬液TPF-FOS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有助于患者的神经功能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观察体外膈肌起搏器(EDP)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改善的作用。方法 将2017-04~2020-05该院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中途退出4例,最终纳入统计为76例,对照组39例,观察组37例。对照组给予吞咽功能基础训练,观察组在吞咽功能基础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应用EDP进行治疗。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使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和中文版吞咽生存质量量表(SWAL-QOL)评估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和生存质量,比较两组观察期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SSA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提高(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肺炎发生率为8.1%,低于对照组的33.3%(P<0.05)。结论 EDP联合吞咽功能基础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吞咽功能,降低肺炎发生率,改善生存质量,且效果优于单纯进行吞咽功能基础训练,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神经性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及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吞咽障碍是脑损伤患者的常见问题,近年来有关脑损伤患者进食、吞咽障碍康复训练的文献报道越来越多,在国内以护理杂志和康复专业杂志居多。归纳起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改善食物的物理性状(如糊状等)以利于吞咽;(2)面部及咽部肌肉的功能康复训练,包括感觉刺激、口面部肌力训练、呼吸训练、吞咽肌运动协调训练、吞咽技巧训练等;(3)咽部肌肉的电刺激和黏膜的冷、热刺激;(4)进食体位的调整;(5)中西药物治疗;(6)针灸治疗;(7)心理治疗;(8)手术治疗。国外许多医院及机构有独立的吞咽医学中心,采用系统化整体治疗模式处理此类障碍。但在国内,此项工作大多由护士和康复科专业人员(作业治疗师或物理治疗师)完成。鉴于此,本文就神经性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及其研究进展作一介绍,供康复界同仁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