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9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经性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及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吞咽障碍是脑损伤患者的常见问题,近年来有关脑损伤患者进食、吞咽障碍康复训练的文献报道越来越多,在国内以护理杂志和康复专业杂志居多。归纳起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改善食物的物理性状(如糊状等)以利于吞咽;(2)面部及咽部肌肉的功能康复训练,包括感觉刺激、口面部肌力训练、呼吸训练、吞咽肌运动协调训练、吞咽技巧训练等;(3)咽部肌肉的电刺激和黏膜的冷、热刺激;(4)进食体位的调整;(5)中西药物治疗;(6)针灸治疗;(7)心理治疗;(8)手术治疗。国外许多医院及机构有独立的吞咽医学中心,采用系统化整体治疗模式处理此类障碍。但在国内,此项工作大多由护士和康复科专业人员(作业治疗师或物理治疗师)完成。鉴于此,本文就神经性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及其研究进展作一介绍,供康复界同仁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验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疾病专表脑卒中影响量表(SIS)应用于中国脑卒中患者的反应度。方法:遵照SIS量表的发行机构MAPI推荐的程序及借鉴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统计学教研室译制经验编译SIS量表中文版.并使用此中文版对初次脑卒中发病后1个月的住院患者180例及对照组51例进行测量及分析。结果:卒中影响量表8个领域中的6个领域,以及总体均分领域。康复治疗前后得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表明SIS量表可敏感地反映出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的变化。8个领域中的7个领域。以及总体均分领域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说明SIS量表亦具有区别脑卒中患者与其他人群的能力。结论:中文版SIS量表具有良好的反应度.与信度、效度分析相结合,可适用于中国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评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进的感觉运动训练(SMT)法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站立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6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改进SMT治疗组(观察组)和神经肌肉促进技术(NDT)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用改进的SMT法,借助Thera-band平衡垫、平衡板、摇晃板及减重支持系统进行训练。对照组应用NDT法,按三级站立平衡的渐进原则在平行杠内进行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时利用镜面反馈,每天40min,每周训练6d,持续4周。2组患者均同时予以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BBS评分和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比较,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2组患者BBS评分和FMA评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Thera-band渐进式平衡训练系统与减重支持系统相结合的SMT法辅助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对促进其站立平衡功能的效果比传统的NDT法显著。  相似文献   
4.
针刺治疗脑卒中痉挛性运动障碍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而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主要的残疾病征。据报道,脑卒中发病后1周的病人73%—86%有偏瘫,71%—77%有行动困难,47%不能独坐,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尽快提高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对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提高生存质量都是非常有意义的[1]。脑卒中偏瘫后痉挛性运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能力的康复,针刺可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抑制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脑功能的恢复,通过对大脑可塑性和脊神经兴奋性的影响,缓解肌痉挛,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有望成为治疗脑卒中…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患者步行时躯体运动的三维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躯体运动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比较分析偏瘫步态躯体运动变化与其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首次脑卒中后可以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偏瘫患者39例,采用远红外线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对偏瘫步态躯体的运动学参数与其步行能力(步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与骨盆旋转运动之间的相关有显著性意义(r=-0.396.P<0.05);其步行能力与躯体侧方运动呈负相关,而与其躯体垂直运动呈正相关(r=-0.755,P<0.01;r=0.534,P<0.01),步行能力与Barthel指数正相关(r=0.475,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躯体和骨盆运动障碍是影响步态恢复的重要因素,提示躯体的协调性训练和骨盆的控制性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减重平衡训练法与促通技术平衡训练法对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差异。方法:85例脑卒中恢复期(病程1~6个月)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减重平衡法训练组)42例和对照组(促通技术法平衡训练组)43例。治疗组用美国产Pnew-weight减重支持系统对患者进行坐位或站位平衡训练。对照组用神经肌肉发育促进技术训练坐位或站位三级平衡。两组患者都做平衡训练1个月,每天练习平衡能力30min,每周训练6d。对全部85例患者的平衡能力用Berg平衡量表(bergbalancescale,BBS)来评价;ADL用日常生活活动分析评估表来评价。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BBS评分分别为27.10±15.52和43.56±16.24,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80,P<0.01);活动分析评分分别为34.69±16.51和51.26±15.1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86,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BBS评分分别为29.61±14.33和36.53±15.5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1,P<0.05);活动分析评分分别为31.24±15.62和43.36±17.2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37,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BB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4,P<0.05);活动分析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5,P<0.05)。结论:减重平衡训练法比传统促通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比较分析偏瘫步态下肢关节运动变化与其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关系,探讨偏瘫患者下肢异常运动影响其步行能力恢复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科住院的首次脑卒中后可以安全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单侧偏瘫患者39例,排除其他影响步行能力的神经肌肉和骨关节疾病等因素;采用远红外线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对偏瘫步态的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与其步行能力(步速)进行相关分析,分别观测在P&;lt;0.05水平和P&;lt;0.01水平是否显著相关。结果: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与患侧髋、膝关节活动度之间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0.524,P=0.003;R=0.518,P=0.004),尤其与患侧髋关节伸展和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之间的相关有显著统计学意义(R=0.745.P=0.000;R=0.643,P=0.000);其步行能力与髋关节伸展角度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R=0.541)及膝关节活动度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R=0.432)的相关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下肢伸髋、屈膝异常及其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不对称是影响正常步态恢复的主要原因,提示下肢髋、膝关节控制性训练应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活动分析法在中风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活动分析法在中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 15例中风患者入院时 (训练前 )、出院前一周内 (训练后 )采用活动分析法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进行分析评估 ,内容包括功能活动 (床上活动、卧坐转移、床椅转移、坐站转移、平地行走及从地面上捡起物体 )和自理活动 (饮食、梳头 /洗脸、口腔卫生、穿衣、穿裤子、穿鞋 ,入厕转移、清洁、准备水、冲洗和擦干身体 )。根据评估结果 ,对其动作缺失成分给以针对性训练 ,平均训练 2 0次。结果 训练前、后患者的整体活动、自理活动经t检验表明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对其中坐站转移、穿鞋 2项活动的各个成分在训练前、后的变化率进行卡方检验 ,表明坐站转移动作成分中除“臀部前移”和“以相反方向坐下”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外 ,其他成分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穿鞋活动各成分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日常生活活动分析能够准确反映日常生活动作成分的细微变化 ,可作为治疗师评估、训练中风患者、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影响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可影响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以便为是否需要对该类患者作进一步处理(如使用静脉营养、鼻饲或手术治疗)提供康复临床参考。方法:选择经过规范康复治疗的吞咽障碍患者,记录入院时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症状、体征和吞咽障碍的评定项目,分别使用χ^2检验和多元逐步回归方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资料分析显示,下列因素为吞咽障碍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如入院时年龄>70岁(P<0.01),Barthel指数<60(P<0.01),大面积脑卒中或多部位脑卒中、脑干卒中、双侧卒中(P<0.01),合并中枢性面瘫(P>0.05),咽反射减弱或消失(P>0.01)。这些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预后较差;而性别(P>0.05)、文化程度(P>0.05)等与不良预后关系不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吞咽障碍预后与入院时年龄、Barthel指数、脑卒中部位及程度等密切相关。结论:脑卒中患者发病及入院时资料可以协助判断吞咽障碍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物理治疗和预防并用与单纯的物理治疗对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方法:选择2001-06/2004-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病房进行住院康复治疗的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35例,均自愿参加观察。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8例,对照组17例。①观察组在物理疗法的基础上进行预防宣教。物理治疗方法根据发炎的不同阶段确定。在发炎初期:休息;冰敷15min/次,每天两三次;运动每日两三次。在发炎后期:中药薰洗或热敷15min/次,每天两三次;电疗;水疗;运动。预防宣教方法:与物理治疗同时进行,目的在于减轻膝关节负重作用,内容包括坐代替蹲、坐高椅代替坐低椅、避免长时间行路或站立等。②对照组只采用与观察组相同的物理治疗,而不加预防宣教。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应用关节炎影响评定量表(分为活动度、体力活动、灵巧度、家务活动、社会活动、日常生活能力、疼痛及焦虑8大项,总分最高分46分,最低分0分。总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来评价生活质量。结果: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35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关节炎影响量表评分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24.42±4.36,41.28±4.82;30.66±4.53,41.84±5.04(t=6.24,4.18,P<0.01)]。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16,P<0.05)。结论:物理治疗与预防并用的方法可以明显改善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单纯的物理治疗更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