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4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靶向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经皮穿刺氩氦靶向治疗肺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 37例肺癌患者采用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靶向治疗 2 78次 ,治疗病灶 30 7个。术中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血压等的变化 ;术后 5~ 10min再次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扫描 ,以观察冰球大小及有无气胸等并发症。术后不同时间分别复查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扫描、正电子发射扫描及经皮肺穿刺活检等 ,动态观察肿瘤的变化。结果  12 4个病灶肺内肿块直径≤ 4cm者冰球覆盖肿瘤面积达 96 7% ,显效率可达 97 1% ;183个病灶肿块直径 >4cm者冰球覆盖肿瘤面积达 79 6 % ,显效率达 6 0 7% ,表明氩氦靶向治疗肺癌的局部疗效主要取决于肿块的大小。手术过程较安全 ,仅有约 2 5 9%的患者有一过性轻度血压升高 ,无 1例术中死亡 ;术后并发症较少 ,仅38 1%患者少量咯血 ,35 3%发热 ,2 9 1%气胸和 6 1%胸腔积液等。术后 1周左右肿瘤增大 ,约 3/ 4可见空洞形成 ,正电子发射扫描亦显示肿瘤中央呈环状改变。术后 1月左右瘤体变小 ,部分缓解 +完全缓解达6 4 % ,空洞减少 (占 38% ) ,正电子发射扫描显示瘤体异常放射性聚集减少 ,靶 /本比值降低。 3月左右 ,部分缓解 +完全缓解达 6 1.4 % ,空洞更趋减少 (仅 2 1% )。 6~ 12月部分缓解 +完全缓解仍达  相似文献   
92.
丹参酚酸B盐对TGF-β1诱导的HK-2上皮-间充质转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丹参酚酸B盐(salvianolic-acid B,SA-B)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human human renal proximal tubular cells)转分化的影响。方法:复苏并传代培养HK2细胞,应用不同剂量的TGF-β1或同一剂量作用不同时间诱导HK2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分化(epithelia-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同时给予骨形成蛋白7(BMP-7,阳性对照)(50μg.L-1)和SA-B(1×10-5mol.L-1)干预观察二者对EMT的影响。应用Western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HK2细胞E-钙黏蛋白(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结果:BMP-7显著抑制了TGF-β1诱导的E-cadherin下调(P0.05)和α-SMA上调(P0.05);而SA-B显著抑制TGF-β1诱导的α-SMA表达增加(P0.05),未见其抑制TGF-β1诱导的E-钙黏蛋白下调。结论:SA-B和BMP-7能够抑制TGF-β1诱导的HK2上皮-间充质转分化,其共同的作用是抑制了TGF-β1诱导的α-SMA上调,而SA-B对E-钙黏蛋白的调控作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3.
陆海英 《河北医药》2016,(7):1021-1023
目的:探讨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对患者血清FSH、E2、LH及PROG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给予孕三烯酮治疗,对照组给予尿促性素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性激素水平改善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FSH、E2、LH及PRO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经过治疗,2组患者血清FSH、E2、LH及PROG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血清FSH[(3.27±0.91) mU/ml]、E2[(78.27±18.24)pg/ml]、LH[(4.21±1.02)mU/L]及PROG[(8.68±3.85) 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FSH[(4.00±0.37) mU/ml]、E2[(92.65±21.77) pg/ml]、LH[(5.31±1.47.21) mU/L]及PROG[(15.27±2.4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总缓解率为93.33%,对照组总缓解率68.69%,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孕三烯酮能够有效改善性激素水平,提高患者受孕率,还可使血清FSH、E2、LH及PROG明显下降,是很好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94.
元胡止痛软胶囊治疗妇科术后腹痛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笔者近年来应用元胡止痛软胶囊治疗妇科手术后腹痛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5月至2011年5月在本院行妇科手术后出现腹痛的患者100例,妇科手术包括子宫肌瘤剔除术、次全子宫切除术、全子宫切除术、卵巢肿瘤  相似文献   
95.
α体甘草酸苷与β体甘草酸苷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较好。我们对两者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6.
陆海英 《内科》2010,5(1):36-37
目的了解本地区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09年3月我院有上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患者共17560例的有关资料。结果 7年间共行胃镜检查17560例,检查出消化性溃疡(PU)2947例,检出率16.78%,其中十二指肠溃疡(DU)1639例占55.63%,胃溃疡(GU)1189例占40.36%,复合性溃疡(CU)118例占4.01%。结论消化性溃疡发病率与性别、季节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7.
郭虎  陆海英  郑帼 《实用全科医学》2011,(12):1861-1862
目的提高对病毒性脑炎诊断与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09年6月在南医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住院的108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资料,结合2010年欧洲病毒性脑炎处理指南,探讨对病毒性脑炎的再认识。结果脑脊液异常58例,CT异常38例,MRI异常15例,脑电图异常93例。经更昔洛韦治疗且病程2周后:脑脊液异常的58例患儿复查脑脊液,74.13%脑脊液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脑电图异常的93例患儿中78.49%患儿脑电图基本恢复正常;108例患儿中96.30%头颅CT或MRI未见异常,脑脊液常规生化均正常,无神经系统阳性症状体征;3.70%患儿脑脊液单纯疱疹病毒DNA阳性,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仍高于正常,头颅MRI示额叶软化灶,脑电图示额叶局灶性慢波。结论早期诊断及治疗是影响病毒性脑炎预后的因素之一,按照指南处理更有利于改善小儿病毒性脑炎的预后。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川芎嗪(TMP)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Smad转录共抑制因子SnoN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应用MTI"法检测不同浓度TMP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裂解液中Sno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50μg/ml川芎嗪孵育HK-2细胞24小时可显著诱导细胞核中SnoN蛋白的表达,与50rig/mlHGF诱导的SnoN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川芎嗪与HGF联合用药后加入TGF—β1共刺激细胞,可明显抑制TGF—β1诱导的SnoN蛋白的降解。结论:川芎嗪可诱导HK-2细胞中SnoN蛋白表达,并且可能在阻断TGF—β1诱导的SnoN蛋白降解方面,与HGF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9.
目的观察合并空腹血糖受损的超重/肥胖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加用小剂量二甲双胍后的疗效。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仅予改善生活方式(主要是运动及饮食疗法)治疗3个月;干预组在改善生活方式基础上加服二甲双胍缓释胶囊0.25g/次,每日3次,共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血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体重指数(BMI)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中,除FPG、FINS、TG及LDL-C前后无明显差异外,血压、BMI有显著下降(P0.05);干预组中,除外FINS,其他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血压、FPG、FINS、TG、LDL-C及BMI均有更显著下降(P0.01)。结论对合并空腹血糖受损的超重/肥胖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应用小剂量二甲双胍可显著增强降压疗效,甚至可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明确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糖代谢异常(空腹血糖升高与Ⅱ型糖尿病)的发生率,探讨其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ogenic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对152例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其中54例合并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与82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其中30例合并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进行血清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virus,HCV)RNA和HCV基因型的检测。将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child A、B、C3组。比较CHC与CHB2组患者Ⅱ型糖尿病发病率的差异,探讨HCV感染易发生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①CHC患者空腹血糖升高的发生率为24.8%,Ⅱ型糖尿病发病率为19.2%,肝硬化患者合并Ⅱ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为25.9%;childpugh A、B、C3型患者分别为17.4%,29.2%和42.9%。②CHB患者的Ⅱ型糖尿病发生率为9.7%,肝硬化患者占6.7%,childpugh A、B、C3型患者分别为0%,0%和6.7%。③CHC患者Ⅱ型糖尿病发生率高于CHB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基因1b型、年龄、高血压、肝硬化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合并Ⅱ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CHC患者易发生糖代谢异常,是否合并Ⅱ型糖尿病与基因1b型、肝硬化、高血压和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