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8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82.
嗜铬细胞瘤分散发型和家族型两大类。近年来 ,家族型嗜铬细胞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RET原癌基因突变和 VHL 基因的失活可能分别是 MEN2和 VHL 病的致病因素。散发型嗜铬细胞瘤发病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 ,可能涉及癌基因的激活 ,抑癌基因的缺失以及凋亡障碍和端粒酶活性增强等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83.
为明确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在NIDDM发生冠心病中所起的作用,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将60例NIDDM患者分为冠心病(CAD)组和非CAD组,用底物发光法检测血浆PAI-1及组织型纤溶酶原(t-PA),同时检测血糖、血胰岛素、血脂等指标。结果表明:CAD组血浆PAI-1活性水平明显高于非CAD组,分别为10.06±2.5与8.08±2.62,单位Au/ml,P<0.01。两组t-PA相似。在CAD组,血浆PAI-1活性与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4(P<0.05)与-0.3(P<0.01),且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r=0.24,P<0.05),和ApoB正相关(r=0.51,P<0.05)。血浆PAI-1活性水平的升高与NID-DM发生CAD危险性存在相关。胰岛素抵抗状态、高胰岛素血症、高TG水平都可刺激血浆PAI-1活性的升高,而高血糖对其无直接的作用。ApoB参与PAI-1活性改变这一过程,并在CAD发生中可能介导其它脂质异常刺激PAI-1升高的作用。  相似文献   
84.
三姐妹同患17-羟化酶缺陷症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7羟化酶缺陷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1966年由Biglieri首先报道第1例女性患者,此后1970年New报道第1例男性患者,我院在1982年曾报道1例,至今国际上见报道的不过120余例,其中大多为散发性,同胞同时发病更为罕见。目前只...  相似文献   
85.
肾上腺皮质肿瘤发病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可能涉及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杂合性丢失,转录因子的调控异常,生长因子的自分泌或旁分泌作用以及一些受体在肾上腺局部过度或异位表达等众多因素。  相似文献   
86.
应用ONE-TOUCHⅡ型血糖监测仪测定毛细血管全血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ONE-TOUCHⅡ型血糖仪测定毛细血管全血糖(CBG)1264例次,并与BecknianCx4自动生比分折仪测定静脉血浆糖(VPG)比较。结果表明,VPG较CBG高10.2±0.4%,且两者明显相关。当VPG在4.4mmol/L以上时,VPG>CBG,血糖愈高,差别愈大;而在4.4mmol/L以下时,VPG<CBG。进餐(或葡萄糖)后30分钟、60分钟,VPG与CBG相对差最小,至120分钟、180分钟时恢复到空腹水平。误差表格分析显示,所有测定值的90.2%,7.5%处于A、B区,仅2.3%处于↑D区。贫血时CBG测值偏高。说明ONE-TOUCHⅡ血糖仪测CBG快速、简便、准确,故不仅用于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监测,且可用于糖尿病的筛选、普查。  相似文献   
87.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致Graves’病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Y. E 菌) 感染和 Graves’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用 O:3 Y. E 菌免疫新西兰兔,研究 Y. E 菌抗体( Y E Ab) 和 T R Ab 的相关性及其对 F R T L5 细胞释放c A M P 的影响。结果  O:3 Y. E 菌免疫12 周后,其中4 只兔(4/10) 产生了 Y. E 菌抗体( Y E Ab) ,滴度为1 :5000 ~1 :25000 ,同时免疫兔甲状腺功能( T3 、 T4) 也明显升高。交叉吸附试验表明 Y E Ab 和 T R Ab 能竞争性地与 T S H 受体蛋白结合,另外, Y E Ab 阳性血清中提取的 Ig G 能刺激 F R T L5 细胞释放c A M P。结论 在免疫学和细胞生物学水平证实了 Y. E 菌感染与 Graves’病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88.
小檗碱对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目的 观察小檗碱对3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以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以2-脱氧-^3H-D-葡萄糖摄入法观察葡萄糖的转运率,以免疫共沉淀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活性,以Northern印迹检测c-Cbl相关蛋白(CAP)mRNA的表达。结果 0.1-200μmol/L小檗碱显著增加3T3-L1脂肪细胞的葡萄糖消耗,呈剂量依赖效应,其作用不需要胰岛素的存在;0.1~10μmol/L小檗碱显著增加脂肪细胞的葡萄糖转运,在其作用2h后,葡萄糖转运即显著增加,至12h时,其作用趋近最大;免疫共沉淀和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小檗碱并未增强Akt激酶活性;Northern印迹结果显示,小檗碱明显降低CAP mRNA的表达。结论 脂肪细胞是小檗碱的重要靶细胞,小檗碱显著增加脂肪细胞的葡萄糖转运和消耗,可能并非通过已知的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  相似文献   
89.
本文探讨了糖尿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核T_3受体(T_3R)的变化及其与甲状腺功能的关系。糖尿病组血清T_3、FT_3、T_3/rT_3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rT_3增高但不显著,T_4、FT_4和TSH皆正常,符合低T_3综合征。糖尿病组淋巴细胞核T_3R MBC显著增高,为正常对照组的1.5倍;核T_3R MBC与血清T_3、FT_3、T_3/rT_3比值呈显著负相关。结果提示,糖尿病患者核T_3R表现为受体数量增多的升高调节(up regulation),可能是对血清T_3浓度降低的一种代偿机制。  相似文献   
90.
胰岛素抵抗:信号转导的缺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胰岛素刺激葡萄糖转运的信号机制,在受体和受体后水平胰岛素信号转导缺陷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已有的研究提示,IR很可能是在一些遗传性缺陷的基础上,加上环境应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复杂表型。还有可能是胰岛素信号转导和效应系统并不存在分子缺陷,只是一些关键的信号分子功能处于正常低水平,导致信号转导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