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100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目的 总结原发性骶骨肿瘤手术治疗的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9月~2004年12月手术治疗骶骨肿瘤患者21例。肿瘤位于S3以上者9例;S3以下者12例。本组行全骶骨切除和次全骶骨切除9例,骶骨部分切除12例。并就其外科治疗的手术方法选择、并发症防治以及决定手术成败关键问题的处理进行探讨。结果 全部手术无一例死于术中。术后近期并发症2例为切口皮缘坏死;3例皮下血肿;2例脑脊液漏,2例局部浅表感染。随访18例,随访时间最长9年,最短13个月,平均2.6年,1例死于慢性感染,3例死于肿瘤复发和转移,14例能从事一般工作。结论 术前详细地了解肿瘤的性质、侵犯的部位和范围对手术方案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而减少术中出血、保留马尾神经功能以及重建高位骶骨肿瘤术后骨盆负重功能则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62.
用中成药参芍通冠片采取随机双盲对照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59例,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4.71%,心电图改善率为63.38%,而丹七片对照组206例,心绞痛总有效率为66.99%,心电图改善率为23.38%。实验证明,该药有改善急性心肌缺血作用,能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左心室排血量,降低血液粘稠度;对抗和减少血小板聚集性,抗缺氧、抗疲劳等功效。该药无毒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新药。  相似文献   
63.
64.
CT在Pilon骨折术前评估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CT对胫骨远端Pilon骨折术前评估的意义。方法总结了2000年1月~2005年6月具有完整X线片及CT随访资料的Pilon骨折52例,术前评估结合X线片和关节面CT平扫对骨折进行分型,并描绘骨折线的走行,测量骨折角,分析关节骨块的解剖特点。根据软组织条件、骨折类型、骨折线走行、骨折角、关节骨块位置设计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石膏固定5例,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加石膏外固定5例,微创钢板接骨术(MIPPO)技术钢板固定治疗17例,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16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9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7.2个月。CT改变了9例Rüedi-Allgwer分型,21例发现了新的骨折块。CT平扫中主要骨折线呈冠状面走行的占61.5%,呈矢状面走行的占34.6%,对这两类骨折采用了不同的入路和内固定方式。用Mazur方法评估术后功能:优30例,良13例,可8例,差1例,总优良率82.7%,Ⅲ型的优良率为57.1%,CT显示有冲床死骨的优良率仅为44.4%。结论结合CT对Pilon骨折分型更准确;Ⅲ型骨折只要软组织条件允许,应切开复位关节面骨折;依据主要骨折线的走行和骨块的位置选择切口和内固定方式;对冲床死骨需直视下复位,但此类病例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5.
髋部骨折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单中心2 85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2 859例髋部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完善老年髋部骨折的防治手段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0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入院的所有髋部骨折患者病例资料,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机制、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手术方法等信息,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结果 (1)本院的髋部骨折收治总数逐年增加,其中股骨颈骨折的占比最高(1 602/2 859,56.03%),股骨粗隆间骨折次之.(2)髋部骨折患者年龄52~104岁,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71~80岁组最多,占37.39%(1 069/2 859).(3)髋部骨折病例中女性所占比例(1 916/2 859,67.02%)高于男性(943/2 859,32.98%).(4)受伤机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走中自行摔伤导致骨折最多,占87.65%(2 506/2 859).(5)骨折类型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股骨颈骨折较多,男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比例较高.(6)所有患者中合并有糖尿病(765/2 859,26.76%)或心脑血管疾病(739/2 859,25.85%)的病例数最多.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以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其在年龄、性别、受伤机制、合并症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这为进一步改善髋部骨折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采用腓骨截骨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胫骨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8年7月至2013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45例胫骨术后骨不连患者进行腓骨截骨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根据骨不连分型:肥大型29例,萎缩型14例,假关节2例.首次固定器械:钢板固定32例,髓内钉固定11例,外固定支架固定2例,对其中8例钢板内固定稳定患者行单纯腓骨截骨自体髂骨植骨术,对35例内固定和2例外固定失效患者行固定取出更换锁定加压钢板+腓骨截骨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术,通过定期正侧位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和相关并发症,并根据Olerud-Molander评分标准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为1.3~2.5 (1.7±0.5)h,术中出血量为200~500 (250.0±59.6) mL,腓骨截骨长度为2~3 (2.4±0.5) cm,髂骨植骨量为3~23 (7.8±1.3) cm3.随访时间为12~48 (16.5±3.3)个月,45例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3~11 (5.6±2.4)个月.26例(58%)患者在3~5个月愈合,13例(29%)患者6~8个月愈合,其余6例(13%)患者9~11个月愈合.肢体无短缩27例,短缩<1 cm者9例,短缩1~2 cm 6例,短缩>2 cm 3例.末次随访时评定下肢关节功能:优23例,良14例,可5例,差3例.结论 腓骨截骨结合自体髂骨植骨可以对骨折断端进行加压,增加断端接触面积,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7.
68.
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伤情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分析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伤情。方法:对汶川地震后2周转来长海医院的34例地震伤员伤情进行调查,重点对伤员伤情、分类、救治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受伤现场伤员急救、分类与转送,对合并软组织损伤的骨折伤员选择性应用外固定支架、积极修复软组织损伤,辅以积极的心理评估与干预,能有效地提高地震伤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总结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伤情特点与救治经验,为地震伤员的救治提供了初步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69.
微型钢板治疗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的治疗存在争议,一般主张保留桡骨头,但对于严重的粉碎性桡骨头骨折固定比较困难,本文主要是探讨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手术分析其疗效。[方法]本组7例,男6例,女1例,均为MasonⅢ型骨折,其中2例累及桡骨颈,对7例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病例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辅助克氏针内固定手术,必要时取自体骨进行植骨。[结果]随访14~39个月,平均20.3个月,所有桡骨头骨性愈合,无1例发生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肘关节运动受限,但X线片见骨性愈合。按照Brobrg和Morrey的肘关节评分标准,肘关节的功能评分平均为87分,其中优2例,良4例,优良率85.7%。[结论]本组7例均为MasonⅢ型,作者认为通过微型钢板,结合克氏针,对有骨缺损和塌陷的桡骨头进行植骨,术后随访临床可获得较满意的肘关节灵活度,是手术保留MasonⅢ型骨折的桡骨头,减少桡骨头切除和假体置换的一种方法,但本组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短,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70.
目的比较研究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与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2000年1月-2006年6月分别采用外固定支架和掌侧LCP结合克氏针撬拨、植骨等技术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C型骨折61例(85侧),骨折按AO/ASIF分型:C1型28侧,C2型33侧,C3型24侧。其中掌侧LCP治疗组34侧,外固定支架固定组51侧。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等,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6~27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面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Werlev标准评定,C1、C2型骨折LCP组优于外固定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3型骨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掌侧或背侧不稳定的C1、C2型桡骨远端骨折,掌侧LCP可提供有效固定及早期活动;背侧不稳定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是外固定支架的最佳适应证;严重粉碎的C3型骨折(尤其掌侧不稳定者)应联合运用LCP和外固定支架等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