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总结安徽省名中医程红亮教授基于广义的“元神之府”理论运用“化瘀通络药灸”法治疗脑病的临床经验。程师认为脑与督脉、任脉、心经、肾经密切相关,脑-督-任-心-肾共同构成了广义上的“元神之府”。督、任、心、肾四条经脉气血运行通畅,则脑髓充盈,故程师尤为注重通调督、任、心、肾四条经脉的气血运行。经二十余年的临床研究,确立了督任心肾经为主+局部取穴的治疗思路,以督脉之百会-风府-神庭、任脉之气海/关元、肾经之涌泉、心经之神门为核心组穴。并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化瘀通络药灸”法作为主要干预疗法。该法是将艾灸与中草药有机结合以达化瘀通络、开窍醒脑之功效的一种药灸结合疗法,广泛应用于血管性痴呆、中风病及中风后吞咽障碍等相关并发症中,临床疗效显著,为脑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中药封包联合通络解痉汤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SPAS)患者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肌张力及凝血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SPA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对照组50例予神经内科常规处理与基础康复训练,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中药封包联合通络解痉汤治疗。比较两组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步行能力、肌张力、凝血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巴氏指数(BI)评分、FAC分级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肘关节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AS)与膝关节MAS分级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长于治疗前(P<0.05),纤维蛋白原(FBG)均短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PT、AP...  相似文献   
43.
正排卵障碍,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卵泡闭锁致发育不成熟,或成熟的卵泡未破裂黄素化,或虽出现排卵但是黄体功能不足等,进而导致女性不孕。排卵障碍已然成为导致女性不孕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妇人不孕症中约占的25%~30%[1]。最近几年,中医药结合促排卵方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已成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案。现对近5年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为今后进一步的探索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45.
血管性痴呆(VD)是老年性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发病率仅次于Alzheimer病,是由脑血管因素引起的脑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导致的一种认知功能缺损的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认知、记忆、语言、行为、判断机能障碍以及情感或人格等方面的改变。现将近几年来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住院死亡患者死亡时间特征规律,为降低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20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共361例缺血性中风病死亡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频数和圆形分布统计方法对患者生存时长,死亡时辰、节气及季节等时间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缺血性中风死亡患者例数男女比例1.11∶1,不同性别患者生存时长经秩和检验示Z=-2.562,P<0.05.冬季死亡频数最高,占26.87%,圆形分布分析在节气上Z=1.3683,P>0.05,在时辰上Z=5.6913,P<0.05.结论:患者生存时长在不同性别上存在统计学差异,缺血性中风病男性患者生存时长大于女性.绝对死亡高峰时辰在申时,相对死亡高峰节气在冬至,冬季是死亡率较高的季节.四季及白昼阴阳更替容易引发患者病情变化造成死亡.在死亡高峰时间段和死亡高峰节气加强治疗和护理,适时调整医疗措施,有助于降低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47.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并发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取穴相同,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15d1次,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隔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4个疗程,半年后随访。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埋线可明显降低单纯性肥胖患者的血脂水平及体重指数。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电针井穴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脑神经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方法:80只Wistar大鼠随机选取12只为假手术组(J组)、余复制模型,根据跳台实验测试判定36只模型成功,随机分为电针井穴组(D组)、模型组(M组)和尼莫地平治疗组(N组),每组12只。术后10d分别给予电针和尼莫地平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行为学实验和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学观察,并检测脑组织Ca2+含量。结果:行为学实验显示,M组大鼠学习及记忆成绩下降,D组及N组大鼠的学习及记忆成绩均有明显提高(P0.05或P0.01)。光镜下病理形态学显示,M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呈缺血性病理改变,D组及N组大鼠病变轻于模型组。M组大鼠脑组织Ca2+含量明显高于J组(P0.01);D组及N组均低于M组(P0.05或P0.01)。结论:电针井穴对VD大鼠有明显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降低脑组织Ca2+含量,减轻脑神经元的损伤或丢失,改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针刺加冷刺激配合舌肌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及康复疗效评价。方法:将191例确诊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6例,对照组95例。观察组给予针刺加冷刺激配合舌肌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冷刺激配合舌肌训练治疗,15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对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吞咽障碍疗效显著提高(P0.01);观察组肺部感染率、营养不良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针刺加冷刺激配合舌肌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功能康复具有显著效果,能减少肺部感染、营养不良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风府穴配合常规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浆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风池、风府穴配合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ET-1含量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ADL)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ET-1含量、ADL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但治疗组对血浆ET-1、ADL等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针刺风池、风府穴配合常规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浆中ET-1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