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5篇
中国医学   10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42.
43.
44.
苦味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查阅近20年中、外文文献,归纳总结了目前苦味抑制剂的分类、原理及应用,并重点综述了几种重要的苦味抑制剂的特点及应用。根据作用原理的不同,苦味抑制剂可分为天然苦味抑制剂、苦味阻滞剂、味蕾麻痹剂、味觉增强剂、降温剂和加温剂等。苦味抑制剂在药物掩味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天然苦味抑制剂是未来苦味掩味研究的重点。伴随着苦味抑制剂的开发应用,实现"良药不再苦口"将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45.
目的:对中医药古籍及其文献资料中药饮片处方药味数和处方剂量进行研究和调研,分析中药饮片剂量临床应用的特点和规律。方法:以东汉、宋、金元、明、清五个时期《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17部古籍中供内服用药的汤剂处方为研究对象,对其中中药饮片单剂处方剂量和药味数等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分析。结果:古代中药饮片处方剂量的最常用范围是药味数为6~10味,单剂处方量为0~200 g。结论:中药饮片处方剂量文献研究为中药饮片剂量标准设定提供参考,但仍需结合现代中药饮片处方剂量的相关研究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4种苦味抑制剂(大豆多糖、HP-β-CD、黄原胶、阿斯巴甜)对3种苦味成分(穿心莲内酯、芦荟苷、氧化苦参碱)的掩味效果。方法采用口尝法,以苦度降低值为指标,分析加入不同浓度苦味抑制剂后溶液的苦度变化规律;采用电子舌法,选择大豆多糖、HP-β-CD作为掩味物质,比较它们对各苦味成分的掩味效果。结果除黄原胶对芦荟苷的掩味效果不够理想外,其余苦味抑制剂均能将各苦味成分的口尝苦度降低至几乎无苦味(0.5~1.5);苦度降低值与各苦味抑制剂质量浓度之间满足威布尔分布规律,模型决定系数R2均在0.95以上(P0.01,n=6)。同时,TS-5000Z型电子舌对各苦味成分均无良好响应。结论口尝法显示,4种苦味抑制剂对3种苦味成分均具有良好的掩味效果,但电子舌法不适用于该研究。  相似文献   
47.
刘瑞新  李慧玲  李学林  张杏芬  仇继玺 《中草药》2013,44(16):2240-2245
目的 探讨电子舌用于评价穿心莲掩味效果的可行性,为药物掩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穿心莲为苦味中药模型药,选择醋酸钠(NaAc)、甜蜜素(SC)、腺苷-5′-磷酸(AMP)、2,4-二羟基甲苯酸(DA)作为掩味剂,通过电子舌进行测定,所得数据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并进行不同维度数据空间内欧氏距离计算,以苦距大小作为评价指标评价掩味效果,并与口尝结果比较.结果 电子舌对SC、AMP、DA 3种掩味剂的掩味效果的区分与口尝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但对NaAc的评价结果与口尝评价结果不一致,提示使用电子舌评价中药掩味效果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结论 电子舌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用于中药掩味效果的评价.利用电子舌进行药物味觉信息评价,应运用药学、化学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加以分析,逐步完善这种评价方法和模式.  相似文献   
48.
中药上市后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了推动中药药品生产企业开展药品重点监测工作,积极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相关工作指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技术规范在经过多次专家论证后,现公开征求意见,旨在为中药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监测研究真实报告不良反应/事件并进行客观评价提供技术支撑。该技术规范围绕中药上市后监测的关键环节进行阐述,目的是对大样本、观察性医院集中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采用巢式病例对照设计对"过敏反应的发生特征及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49.
电子舌用于药物掩味效果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掩味效果评价对药学工作者开展药物掩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研究电子舌用于药物掩味效果评价的可行性,本实验利用盐酸小檗碱作为苦味模型药物,选择醋酸钠、2,4-二羟基甲苯酸、甜蜜素等作为苦味掩味物质,通过电子舌进行测定,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及苦距、苦度降低距、抑制率等指标对比,判断各掩味剂对盐酸小檗碱的掩味效果是否和志愿者口尝药物评判方法所得结果一致;并将掩味效果最好的甜蜜素配制成不同的浓度,对其用量进行优化。数据处理结果显示,在0.005 mg·mL-1的盐酸小檗碱溶液中,各掩味剂的掩味效果好坏依次为甜蜜素>2,4-二羟基苯甲酸>醋酸钠;随着甜蜜素用量的增加,其掩味效果越来越好,但0.2%以后的浓度掩味效果变化相对较小,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选择0.2%的浓度来掩味;本实验结果与口尝实验结果一致。本研究表明,在一定程度上,电子舌可作为评价药物掩味效果的一种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三氯蔗糖、阿魏酸钠和β-环糊精单独或联合应用对黄柏水煎液的掩味效果,比较黄柏掩味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方法:3种苦味抑制剂采用单独抑制苦味、两两联合抑制苦味、三者联合抑制苦味共计7种组合对黄柏水煎液进行掩味,考察掩味前后黄柏水煎液的苦度变化;利用HPLC建立掩味前后各样品液的指纹图谱,以共有峰相对峰面积、共有峰总面积为指标,分析其化学成分变化的程度与特点。结果:7种组合对黄柏水煎液均具有较好的抑苦作用。掩味剂联用后掩味效果更佳,优于单独使用,掩味后平均苦度均为Ⅰ级(不苦或几乎不苦)。指纹图谱共有峰有8个,掩味后7组供试品的56个峰中,除3个色谱峰在掩味前后相对峰面积具有显著性差异(但总变化率均10%)外,其余53个峰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掩味前后黄柏的指纹图谱共有峰总面积无显著性差异。结论:3种掩味剂单独或联合应用对黄柏水煎液均具有较好的抑苦作用,且掩味前后对黄柏中化学成分的总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