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3599篇
  免费   71299篇
  国内免费   41236篇
耳鼻咽喉   7033篇
儿科学   12076篇
妇产科学   4369篇
基础医学   41110篇
口腔科学   13904篇
临床医学   87730篇
内科学   59292篇
皮肤病学   8338篇
神经病学   14773篇
特种医学   28047篇
外科学   63720篇
综合类   209386篇
现状与发展   166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87602篇
眼科学   8249篇
药学   93053篇
  1125篇
中国医学   75213篇
肿瘤学   30947篇
  2024年   2406篇
  2023年   8480篇
  2022年   22200篇
  2021年   28147篇
  2020年   24891篇
  2019年   12743篇
  2018年   13841篇
  2017年   19951篇
  2016年   14800篇
  2015年   27752篇
  2014年   37052篇
  2013年   46733篇
  2012年   67236篇
  2011年   71702篇
  2010年   65232篇
  2009年   58830篇
  2008年   60719篇
  2007年   58658篇
  2006年   51853篇
  2005年   41233篇
  2004年   28823篇
  2003年   23516篇
  2002年   17887篇
  2001年   16861篇
  2000年   12786篇
  1999年   4861篇
  1998年   1292篇
  1997年   880篇
  1996年   808篇
  1995年   670篇
  1994年   685篇
  1993年   421篇
  1992年   306篇
  1991年   258篇
  1990年   217篇
  1989年   156篇
  1988年   120篇
  1987年   168篇
  1986年   169篇
  1985年   126篇
  1984年   107篇
  1983年   84篇
  1982年   80篇
  1965年   27篇
  1963年   33篇
  1962年   29篇
  1959年   25篇
  1958年   25篇
  1957年   30篇
  1956年   3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对当前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机构面临的体系不健全、政府投入不充分、事业发展不平衡、人才缺失和能力不足、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体系的碎片化严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衔接不力、机构内部内生动力和活力不足以及体系治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做了讨论分析,以期进一步分析在健康中国战略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等宏观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遇以及疾控体系的发展策略和具体措施,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在改革中谋发展。  相似文献   
62.
目的分析妊娠早期阴道微环境变化及与阴道炎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8年12月韶关市曲江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04例妊娠早期孕产妇临床资料。记录其非妊娠期及妊娠早期阴道微环境变化情况,包括酸碱度(pH)、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阴道微生物功能正常率、乳杆菌阳性率、阴道微生态正常率,并比较妊娠早期阴道炎症发生情况及其阴道微环境。结果孕产妇非妊娠期pH、阴道微生物功能正常率、乳杆菌阳性率及阴道微生态正常率明显高于妊娠早期,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则低于妊娠早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产妇妊娠早期阴道炎症组pH、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明显高于无阴道炎症组,阴道微生物功能正常率及乳杆菌阳性率则低于无阴道炎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早期阴道微环境出现一系列变化,造成阴道炎症发生率升高,对此临床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63.
目的研究新生儿肺炎(NP)患儿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韶关市曲江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诊治的NP患儿80例,按细菌感染情况分为观察1组和观察2组,各40例。选择同期4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三组的hs-CRP、PCT和IL-6水平。结果观察1组血清PCT、hs-CRP和IL-6水平明显高于观察2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血清PCT、hs-CRP和1L-6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观察2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1组血清PCT、hs-CRP和1L-6诊断NP的敏感度均明显高于观察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指标特异度与观察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PCT、IL-6水平可作为NP患儿的辅助鉴别指标,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疗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4.
内脏利什曼病是全球被忽视的传染病之一,危害严重。而利什曼原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合并感染对流行地区造成的威胁更甚。利什曼原虫与HIV存在相互作用,合并感染者在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特殊性,其病死率及复发率均高于HIV阴性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本文对利什曼原虫-HIV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5.
目的:建立UPLC-MS/MS分析方法同时测定玳玳果黄酮降脂提取物效应组分新橙皮苷和柚皮苷在大鼠10种脏器组织中含量,分布规律及特征。方法:采用UPLC-MS/MS技术建立提取物效应组分新橙皮苷及柚皮苷在大鼠心、肝、脾、肺、肾、脑、胃、小肠、脂质、肌肉组织中的定量分析方法;大鼠给药后分别于0.33,0.67,1,4,8 h的5个时间点,分别摘取以上10种脏器组织,测定脏器组织及血液中效应组分的质量浓度,采用DAS(V 2.0)药动学软件对各样本的药物浓度-时间数据进行房室拟合,并计算不同组织效应组分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及平均滞留时间(MRT)。结果:所建立的U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具备良好的专属性、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良好、方法准确度与精密度、定量下限均符合有关规定;玳玳果黄酮降脂提取物效应组分在血液中的分布符合一室模型,除肾脏及脑组织外,其余脏器中提取物效应组分的房室特征多为静脉注射的二室模型,柚皮苷在肾脏中的拟合结果为非静脉注射的二室模型,新橙皮苷在脑组织拟合结果为静脉注射的三室模型,给药后8 h各组织中效应组分新橙皮苷及柚皮苷AUC值大小顺序均为小肠 > 胃 > 肾 > 脂质 ≈ 脾脏 > 肺 > 肌肉 > 肝 > 心 > 脑,效应组分在各脏器中均无明显蓄积;效应组分在血液、肾脏、肝脏中的滞留时间较长,MRT均大于2 h,脂质最短,MRT不足1 h;各脏器中新橙皮苷的药-时曲线下面积约是柚皮苷的3倍,而心、肝、肾中则是3.5,2.1和3.4倍。结论:玳玳果黄酮降脂提取物效应组分在大鼠组织中分布迅速,达峰时间早于血液;效应组分在肠道内消除缓慢,给药8 h后在各脏器中的含量均显著下降且无特异的蓄积部位。研究结果揭示玳玳果黄酮降脂提取物效应组分在大鼠体内的分布特征及规律,为进一步理解玳玳果黄酮降脂提取物在体内的作用靶点及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6.
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中医药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医药行业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新形势下,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是中药工业需要加快突破的关键领域之一。对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领域在工艺设计、分析检测、过程建模、制造装备等方面的关键共性问题进行解析,综述了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中工艺过程理解、生产过程实时分析方法开发、过程控制策略建立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企业研究实践,介绍了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 D)、过程分析技术(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PAT)、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E)、多变量统计分析等关键技术在上述3个研究方向中的应用进展,分析了实际工业应用的难点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中药企业应用和提升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
通过对中医古籍中有关升降散论述的文献梳理,全面探讨其内涵。本方是在大黄、僵蚕为雏形的基础上增加蝉蜕、姜黄而成方,几经易名,终在杨璿《伤寒瘟疫条辨》中为后人所熟知。本方广泛用于治疗瘟疫,以丸剂、散剂为主,方便携带,便于服用;重用大黄旨在祛邪、逐秽;应用时视人之体质强弱和量其毒之轻重而判断用药多寡,并辅以米酒、生蜜等以顾护正气。杨璿将其由治疗“热疫”的专方扩展为治疗“表里三焦大热”的通用方剂,扩大了本方治疗疾病范围。  相似文献   
68.
69.
目的 探讨温室作业对蔬菜种植人员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WMSDs)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西北某地区602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温室作业人员(温室组)307人、非温室作业人员(非温室组)295人。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研究对象个人基本信息和各部位WMSDs检出信息。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WMSDs检出率的比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温室组WMSDs检出率为84.04%,高于非温室组(60.68%)(χ2=41.265,P<0.001)。温室组颈部、肩部、下背部、手部和腿部5个部位WMSDs检出率分别为36.2%、29.0%、62.2%、20.2%和51.1%,均显著高于非温室组(24.7%、18.6%、41.4%、12.2%和26.4%)(P<0.05)。温室组2个部位、3个部位和≥4个部位WMSDs检出率分别为25.1%、16.9%和19.2%,亦显著高于非温室组(18.3%、9.2%和10.2%),但两组间单一部位WMSDs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性别、年龄等因素后,从事温室作业能增加作业人员WMSDs的风险(OR=3.558,95%CI 2.338~5.414),女性患病风险(OR=4.682,95%CI 2.600~8.433)高于男性(OR=2.667,95%CI 1.421~5.007)。结论 温室作业可增加蔬菜种植人员WMSDs的患病风险,多部位WMSDs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除呼吸道症状以外,常伴有纳差腹胀、大便不调等消化道症状,舌苔往往厚腻,有湿邪侵犯中焦的特点。中医认为脾胃与肺关系密切,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与脾共司水液代谢。同时从国家及各地区发布的COVID-19中医诊疗方案中也可看出,针对脾胃的治疗贯穿始终,与《温疫论》中的观点不谋而合,因此在治肺的基础上应当重视脾胃的治疗。结合《温疫论》中相关论述及现有的报道和临床资料,参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疾病分期,探讨从脾胃角度防治COVID-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