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348篇
  免费   5978篇
  国内免费   4133篇
耳鼻咽喉   463篇
儿科学   754篇
妇产科学   601篇
基础医学   5575篇
口腔科学   997篇
临床医学   7057篇
内科学   7137篇
皮肤病学   389篇
神经病学   2527篇
特种医学   1866篇
外国民族医学   33篇
外科学   4931篇
综合类   10866篇
现状与发展   19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4102篇
眼科学   1319篇
药学   6222篇
  73篇
中国医学   4023篇
肿瘤学   4503篇
  2024年   172篇
  2023年   954篇
  2022年   1742篇
  2021年   3141篇
  2020年   2413篇
  2019年   1977篇
  2018年   1995篇
  2017年   1993篇
  2016年   1804篇
  2015年   2815篇
  2014年   3246篇
  2013年   3029篇
  2012年   4425篇
  2011年   4627篇
  2010年   3206篇
  2009年   2761篇
  2008年   3091篇
  2007年   2850篇
  2006年   2735篇
  2005年   2423篇
  2004年   1730篇
  2003年   1647篇
  2002年   1388篇
  2001年   1182篇
  2000年   1066篇
  1999年   1018篇
  1998年   599篇
  1997年   557篇
  1996年   465篇
  1995年   446篇
  1994年   363篇
  1993年   213篇
  1992年   258篇
  1991年   226篇
  1990年   172篇
  1989年   148篇
  1988年   150篇
  1987年   116篇
  1986年   87篇
  1985年   71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9篇
  1972年   3篇
  1970年   4篇
  196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探讨核苷酸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家族半胱天冬酶募集结构域蛋白3(nucleotide 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family 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 containing 3,NLRC3)与III期结直肠癌的预后及肿瘤免疫相关指标 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2年至2013年122例经手术根治切除的III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相关资 料。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NLRC3与CD8+ T细胞的表达情况,利用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 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并检测其微卫星稳定性。采用χ2检验分析NLRC3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 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III期结直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在III期结直肠癌中,肿瘤组织CD8+ T细胞浸润 分期(χ2=27.79,P<0.01)、NLR值(χ2=6.35,P<0.05)、淋巴结转移分期(χ2=10.12,P<0.01)以及微卫星稳定性(χ2=6.05, P<0.05)与NLRC3的表达有关。NLRC3(OR=0.066,95% CI:0.020~0.218)、血管癌栓(OR=3.119,95% CI:1.547~6.286) 及NLR(OR=5.103,95% CI:2.465~10.563)对III期结直肠癌的5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有影响(均P<0.05);另 外,NLRC3(OR=0.144,95% CI:0.055-0.377)、血管癌栓(OR=3.589,95% CI:1.859~6.932)及NLR(OR=2.939,95% CI: 1.509~5.723)对III期结直肠癌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同样有影响(均P<0.05)。结论:NLRC3,血管癌栓 和NLR是III期结直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NLRC3通过抑制系统性炎症、促进局部抗肿瘤免疫而使III期结直肠癌患者 具有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电针不同穴组治疗功能性便秘(FC)大鼠的作用机理。方法 FC动物模型采用0 ℃ 0.9%氯化钠溶液对SD大鼠灌胃复制,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1组(EAⅠ组)、电针2组(EAⅡ组)和电针3组(EAⅢ组),正常组采用SD大鼠。EAⅠ组取天枢、大肠俞(双侧)、EAⅡ组取曲池、上巨虚(双侧)、EAⅢ组取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单侧)进行电针治疗。观测粪便性状和肠道炭末推进率评定大鼠肠动力,透射电镜检测大鼠结肠黏膜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AQP3、AQP8蛋白表达,qPCR检测大鼠结肠AQP3、AQP8 mRNA表达。结果 EAⅡ组大鼠24 h粪便粒数、24 h粪便含水量和肠道炭末推进率均显著增加,首次黑便时间显著减少(P<0.05),结肠黏膜超微结构经EAⅡ干预后显著改善,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AQP3、AQP8蛋白和AQP3、AQP8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经EAⅡ干预后表达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刺激曲池、上巨虚可能通过降低FC大鼠结肠黏膜AQP3、AQP8蛋白和AQP3、AQP8 mRNA表达,减少结肠水分重吸收,增加结肠粪便含水量,调节水分转运,改善结肠黏膜超微结构,增强肠动力,起到改善便秘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研究垫状卷柏提取物抗肿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皮下接种H22肝癌细胞株构建小鼠H22肝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5-FU组(30 mg/kg)、垫状卷柏提取物(SP)高、低剂量组(189、63 mg/kg),连续灌胃15 d。观察小鼠肿瘤生长情况,计算抑瘤率及肝、脾、胸腺指数;TUNEL法观察肿瘤组织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测定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qPCR检测Bax mRNA和Bcl-2 mRNA。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P高、低剂量组小鼠体质量及肝、脾、胸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SP高、低剂量组小鼠的肿瘤质量均显著降低,呈现较高抑瘤率(P<0.01),且高剂量组与5-FU组相近;经TUNEL染色法观察,可见明显凋亡形态改变。qPCR检测表明,SP显著上调Bax mRNA的表达,下调Bcl-2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P处理后,Bax、cytochrome c及cleaved 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的表达显著上调(P<0.01),Bcl-2表达明显减弱,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SP有效抑制H22小鼠体内肿瘤生长,其机制与激活caspase诱导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994.
【摘要】 目的 研究抑制TNFR/RIPK信号通路对急性脊髓损伤(ASCI)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Nec 1组,每组又根据时间点分为12h、24h、3d、7d四个亚组。采用动脉夹钳夹法制作ASCI模型,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仅暴露脊髓,不损伤脊髓,模型组和Nec 1组用动脉瘤夹脊髓全横截面1min,缝合伤口。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注射给予生理盐水,Nec 1组注射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rostain 1(Nec 1)溶液1μl/kg,1次/d,分别给药12h、24h、3d、7d。给药后以BBB评分对各组大鼠后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完成评分后,取10只给药7d的大鼠脊髓,进行HE染色、Nissl染色、碘化丙啶(PI)染色、Tunel染色;另取10只给药7d的大鼠,取脊髓,用Western Blot检测RIP1、RIP3、Bcl 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和Nec 1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Nec 1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造模7d后,模型组脊髓出现坏死、空洞现象,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坏死区域面积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尼氏体呈细颗粒状,神经元数量减少、染色浅、排列无序,坏死性凋亡细胞较多;PI红染细胞、Tunel阳性细胞数、凋亡小体数量,以及RIPK1、RIPK3、Bcl 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多于假手术组(P<005)。给予Nec 1治疗7d后,Nec 1组脊髓坏死组织较模型组少,空洞现象得到改善,炎性细胞浸润现象好转,Nec 1组坏死区域面积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尼氏体着色的神经元细胞染色较深,颗粒变粗,存活神经元数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PI红染细胞数、凋亡小体数,以及RIPK1、RIPK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少于模型组(P<005),Bcl 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 1能通过抑制TNFR/RIPK信号通路,下调RIPK1、RIPK3、上调Bcl 2的表达来缩小ASCI损伤面积,缓解炎症浸润,减少损伤周围神经元数量,改善神经元功能,提高损伤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存活率,改善大鼠BBB评分,抑制坏死性凋亡。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CSP)与胎盘植入的关系及CSP期待治疗的风险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并要求期待治疗的3例CSP的自然病程,总结其临床特点、超声表现及其不良妊娠结局。【结果】3例CSP患者既往子宫下段剖宫产次数为1~2次,临床症状包括:反复阴道流血、血尿及剧烈腹痛。3例CSP首次超声诊断CSP的孕周为6+2周、7周及7+4周;超声分型分别为Ⅰ、Ⅱ及Ⅲ型;其首次超声诊断胎盘植入的时间分别为24+4周、12+2周及13+1周,中孕期超声均诊断为穿透性胎盘植入。3例CSP分别因反复大量阴道流血、血尿及膀胱血块填塞及子宫破裂而在中孕期终止妊娠,无活产婴儿;术中均被证实为穿透性胎盘植入,1例行子宫次全切除获得术后病理确诊,出血量均超过2500mL,无孕产妇死亡。【结论】CSP与胎盘植入的关系密切,在期待治疗的过程中应警惕穿透性胎盘植入。CSP的自然病程常合并严重的不良妊娠结局,不可盲目的选择期待治疗。  相似文献   
996.
李曦  林瑶  刘源  曹贞 《西部医学》2019,31(9):1403-1406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术(PRFA)与单独应用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肝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予以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术,对照组应用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 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并发症如疼痛、肺部感染、出血、恶心呕吐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但观察组术后一个月血清ALT和AS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能明显提高近期有效率(P<0.05)。结论 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治疗原发性肝癌,但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射融术相对于单独应用经皮射频消融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具有更高的缓解率,更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97.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是导致视力受损与失明的重要原因。目前,对于感光细胞大量丧失的疾病晚期阶段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近年来,大量研究提供了感光细胞的移植替代治疗的新思路,而视网膜3D培养技术产生的视网膜类器官能够在体外产生移植所需的感光细胞及组织,为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移植替代治疗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综述视网膜3D培养技术以及感光细胞移植的发展,着重阐述视网膜类器官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移植替代治疗中的现有运用策略以及局限性,以期为视网膜3D培养技术在感光细胞替代治疗中的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应用OCT观察ICL植入术后黄斑区节细胞-内丛状层及中央区视网膜厚度的改变,明确ICL植入术对于眼后节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研究。最终纳入行ICL植入术患者26例41眼,平均年龄28.19±6.48岁。所有受试者均行眼轴长度(AL)、裸眼视力(UCVA)、综合验光、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及OCT检查。观察术前及术后的中央区视网膜厚度(CRT)和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GCT),以及UCVA、BCVA和IOP的变化。

结果: ICL植入术后UCVA和BCVA较术前均有提高(P<0.05),而眼压无变化。术前,术后1wk,1、3mo CRT分别为273.20±25.48、274.07±27.64、277.85±25.49、275.99±24.68μm,而GCT分别为85.31±5.19、88.95±6.87、87.73±4.23、87.45±4.59μm(均P<0.05),其中CRT在术后1mo较术前有增加(P<0.01),GCT在术后1wk,1、3mo均比术前有增加(P<0.05)。GCT在术后1wk的变化与AL呈正相关(rs=0.529, P=0.001)。

结论:ICL植入术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一定的安全性,但术后也会发生一定的黄斑区改变,需给予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999.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and role of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 in the mouse models induced by Aspergillus fumigatus (A. fumigatus). METHODS: C57BL/6 mice were randomiz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 fumigatus keratitis group. The cornea photography was assessed under the slit lamp and the clinical score was recorded after infection. Western blot,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immunohistofluorescence analysis were applied to detect CGRP expression in cornea of both groups. In vitro, tests were conducted with C57BL/6 mice macrophages to investigate CGRP expression after interaction with A. fumigatus. Cytokines expression induced by exogenous CGRP and the antagonist CGRP8-37 in A. fumigatus-exposed macrophages was evaluated by real-time PCR and ELISA. RESULTS: The cornea expression of CGRP was significantly elevated in C57BL/6 mice corneas and macrophages after A. fumigatus infection. After treatment with exogenous CGRP, the levels of interleukin-1β (IL-1β),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and IL-6 were reduced, and IL-10 level was increased in the A. fumigatus stimulated-macrophages. However, IL-1β, TNF-α and IL-6 levels were upregulated after pretreatment of CGRP8-37. But the mRNA levels of MIP-2, TGF-β and IL-10 were not changed. CONCLUSION: This study provides evidence that A. fumigatus increased CGRP expression. CGRP may play a protective role against inflammation in A. fumigatus keratitis.  相似文献   
1000.
Objective Identification of the risk factors for extraordinary hidden blood loss (HBL) could clarify the underlying causes and provide more appropriate management. This study aims to identify the predictors of HBL in spinal surg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