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8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73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6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直接依据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测量值选择Amplatzer封堵器行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0例Amplatzer法治疗的PDA患者进行研究,术前行TTE测量PDA直径、形态及长度,直接依据TTE所测值选择封堵器,术后48 h行TTE复查残余分流情况.结果超声心动图测得30例患者的PDA的最小直径(5.0±1.8)mm,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测量PDA的最小直径(4.9±1.9)mm,两者测量值无显著差异(P>0.05).造影显示PDA属Krichenko A型19例,C型9例,E型2例.TTE显示PDA属漏斗型20例,管型10例.封堵术后即刻造影显示24例(80%)完全封堵,6例(20%)微量残余分流,48 h TTE显示分流消失.平均肺动脉压由术前的(4.10±2.28)kPa下降至术后(2.42±0.99)kPa(P<0.01),表明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善.技术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直接依据TTE测量值选择Amplatzer封堵器行PDA介入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导硬缘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指导硬缘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的可行性和作用。方法298例硬缘ASD患者,术前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结合组织谐波功能经胸测量各切面ASD大小及周缘情况,ASD封堵术中TTE监测封堵过程、封堵器的牢固性,彩色多普勒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封堵器释放后测量其腰部大小,并与术前TTE测量的ASD最大径进行比较。结果用TTE术前检查ASD最大径3~40 mm[平均(20.0±8.5)mm],选用的封堵器6~46 mm[平均(24.9±9.4)mm],释放后封堵器腰径3~40 mm[平均(20.5±8.6)mm]。TTE测量的ASD大小与封堵器大小相关良好(Y=1.11X+2.67,r=0.98,P<0.0001)。TTE测量的ASD大小与释放后封堵器腰径相关关系极佳(Y=0.99X+0.24,r=0.99,P<0.0001)。所有患者ASD封堵器固定牢固,无脱落。结论TTE结合组织谐波功能可以准确测量硬缘ASD大小,是指导ASD封堵的可行、有效、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物理诊断学教学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诊断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课,是学习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结合实际工作,从加强教员岗前培训、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及临床思维的培养等几方面入手,系统阐述了如何提高物理诊断学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与心功能的关系代政学李兰荪贾国良(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西安710032)关键词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律失常心脏功能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容易合并各种心律失常。西京医院自1993年~1995年收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  相似文献   
16.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并发封堵器移位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发生封堵器移位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介入治疗后封堵器移位患者4(男3,女1)例,3例为膜周部VSD伴膜部瘤,1例为嵴内型VSD,缺损直径分别为13、12、12和10mm,所选用的封堵器分别为16、12mm国产对称型膜部VSD封堵器,14mm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和14mm国产偏心型膜部VSD封堵器。结果4例均一次性封堵成功。术后即刻均无残余分流。2例在术后4和12h分别发生溶血,超声心动图检查封堵器位置无明显变化,但均有明显残余分流。经药物治疗后,溶血恢复正常,残余分流消失。1例术后第4天,心电图检查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发现封堵器明显向囊袋出口移位。转心脏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并修补缺损,术后患者Ⅲ度AVB恢复。1例嵴内型VSD术后2周,超声心动图发现封堵器向右心室移位,有明显残余分流。随访4个月残余分流减少。结论VSD封堵治疗后,封堵器移位与缺损的病理解剖特性有关。多发生在伴有膜部瘤的膜部VSD和嵴内型VS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术后随访。方法 :全组 16 9例。PDA最窄处直径为 4 .7± 3.8(2 .0~ 13.0 ) mm。封堵后 10 min行降主动脉造影 ,术后 2 4 h及 1,3,6月 ,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结果 :16 6例 PDA采用 Amplatzer PDA封堵器治疗 ,3例采用 Am 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 1例 PDA术中证实伴有阻力性肺动脉高压未行介入治疗。术后 10 m in降主动脉造影示 ,5 4例存在微~少量残余分流 ,114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 2 4 h13例存在微~少量残余分流 ,余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 1例封堵术后 10h并发溶血 ,4 8h后行外科 PDA缝合术。术后 1月超声心动图检查 5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3月 4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6月及 1年 3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最后行 PFM弹簧圈治疗未再见残余分流。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 Am platzer封堵器治疗 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8.
动脉导管未闭 ( 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以往主要通过外科手术治疗。近 2 0多年来经导管封堵 PDA取得很大进展。我院自 1 998年起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 PDA,并于 2 0 0 0年 1月始尝试以经胸超声心动图 ( TTE)测量值为最终依据选择封堵器大小治疗 PDA患者 30例 ,1 0 0 %封堵成功。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30例中男 1 3例 ,女 1 7例 ;年龄 1 .5~ 42 ( 1 3.2± 1 2 .3)岁 ,其中 1 .5~ 1 2岁 1 5例 ,1 3~ 42岁 1 5例 ;体重 1 1~ 66( 31 .5± 1 9.7) kg。全组患者胸骨左缘第二、三肋间均可闻及…  相似文献   
19.
介入法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经导管封堵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9(男4,女5)例患者,年龄5~40岁。其中膜部VSD术后7例,法洛四联症(TOF)术后2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术后残余漏直径为3~12mm。有7例为1个残余漏口,2例有2个残余漏口。结果左心室造影5例膜部瘤的左室面直径14~28mm,漏口均在膜部瘤的出口。其中3例残余漏有1个孔,其大小分别为4、6和7mm,用6、9和10mmVSD封堵器。2例有2个孔,其大小分别为3、6mm和9、7mm,两孔之间距离分别为8和10mm,均放置两个封堵器,1例为5和9mmVSD封堵器,1例为14mmVSD封堵器和12/14mm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2例膜部VSD,其漏口直径分别为3和10mm,用5和14mm封堵器。2例TOF术后并发VSD残余漏,其漏口直径分别为9和14mm,用12和18mm封堵器。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8例无残余分流,1例两个封堵器的患者有少量残余分流。升主动脉造影全部患者无主动脉瓣返流。随访1~6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有残余分流的1例在3月消失,全部患者封堵器无移位,无主动脉瓣返流。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是一项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特点及其处理。方法选择我科年龄小于12岁VSD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发生高度AVB的患儿,共计9(男4,女5)例,连续观察所有患儿封堵术前以及发生高度AVB后ECG的变化及其处理。结果①术中发生高度AVB5例,分别在AVB后10min~46h恢复正常窦性心律。其中3例为持续Ⅲ度AVB,经处理后2例转为持续Ⅱ度Ⅱ型,1例仍为持续Ⅲ度AVB;间歇性Ⅱ度Ⅱ型和Ⅲ度AVB各1例。②4例在术后12h~10d出现AVB,3例在AVB后1~12d恢复;1例未恢复,给予永久起搏器治疗。其中3例为间歇性高度或Ⅲ度AVB,1例为持续性Ⅲ度AVB。③术后AVB恢复的3例,在高度AVB时,ECG均表现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AVB后3~5d,ECG电轴左偏进一步加重,以后电轴左偏逐渐减轻,左前分支阻滞逐渐消失,至恢复时ECG仅遗留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小儿膜周部VSD介入治疗有发生高度AVB的危险。对于高危患者,应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