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183篇
  免费   48292篇
  国内免费   29598篇
耳鼻咽喉   4947篇
儿科学   7586篇
妇产科学   3275篇
基础医学   31492篇
口腔科学   9419篇
临床医学   58953篇
内科学   42885篇
皮肤病学   5205篇
神经病学   12278篇
特种医学   19367篇
外国民族医学   41篇
外科学   43611篇
综合类   132428篇
现状与发展   122篇
一般理论   14篇
预防医学   53243篇
眼科学   6705篇
药学   58516篇
  789篇
中国医学   49925篇
肿瘤学   24272篇
  2024年   1556篇
  2023年   6083篇
  2022年   15231篇
  2021年   20216篇
  2020年   17063篇
  2019年   9723篇
  2018年   10653篇
  2017年   13847篇
  2016年   10489篇
  2015年   19604篇
  2014年   24902篇
  2013年   30532篇
  2012年   44559篇
  2011年   47161篇
  2010年   41654篇
  2009年   36805篇
  2008年   38500篇
  2007年   37681篇
  2006年   33210篇
  2005年   26486篇
  2004年   18645篇
  2003年   15567篇
  2002年   12041篇
  2001年   10851篇
  2000年   8409篇
  1999年   3779篇
  1998年   1456篇
  1997年   1327篇
  1996年   1107篇
  1995年   1014篇
  1994年   930篇
  1993年   552篇
  1992年   534篇
  1991年   479篇
  1990年   403篇
  1989年   324篇
  1988年   265篇
  1987年   277篇
  1986年   230篇
  1985年   175篇
  1984年   101篇
  1983年   92篇
  1982年   58篇
  1965年   38篇
  1964年   37篇
  1963年   38篇
  1959年   62篇
  1958年   49篇
  1957年   38篇
  1956年   3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探究养精种玉汤辅助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对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控制性促排卵+IVF-ET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养精种玉汤治疗,至HCG日停止服用。治疗后统计2组Gn使用情况、取卵数及妊娠率;检测并比较HCG日2组子宫内膜容受性指标;比较2组妊娠结局及治疗期间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Gn使用天数及使用剂量均低于对照组,而妊娠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子宫内膜类型为A型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而子宫内膜类型为C型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大于对照组,而子宫内膜动脉血流参数PI及RI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期间2组血清肝功能指标及血尿常规检测均未发现异常。结论:养精种玉汤辅助IVF-ET可有效增强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患者妊娠率并改善其妊娠结局,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2.
“络病学说”作为重要的中医基础病机之一,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中,其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等机制研究与治疗均有理论指导意义。“络病”在形态与功能上与现代医学中的肿瘤微血管、微循环概念相似;瘀阻络脉与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类似,故运用“通络法”抗肿瘤具有充足的理论依据。虫类药是动物药的别称,作为通络药的代表,善于搜刮剔络,在肿瘤的防治中起到了活血化瘀通络、攻毒散结通络、搜风解毒通络以及补益培本通络等作用。通过梳理“络病学说”的起源、发展与成熟阶段的主要思想内涵,整理并总结现代肿瘤治疗中“络病学说”的相关研究与应用,并分析虫类药在通络法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开展中医络病防治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认识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刚  金劲松 《天津中医药》2020,37(3):247-25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属"寒湿疫"范畴,以湿邪为病机核心,以肺为病位中心,以脾胃盛衰为疾病进退的关键。治疗与预防调护方面,急性期,卫气同调,宜宣清和化;恢复期,肺脾同治,宜清补轻宣,注重饮食、情志调摄;谨慎使用抗病毒、抗生素、激素及液体疗法。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系统评价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心功能和心肌梗塞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 Med,CBM,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共7个数据库,全面采集在PCI围手术期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心梗的临床试验,采用Cochrane风险评价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临床试验,包含1131例患者,其中丹红治疗组569例,对照组562例,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丹红注射液治疗,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高[均数差(MD)=6.62,95%可信区间(CI)(4.91,8.34),P<0.00001],TIMI分级3级患者明显增多[相对危险度(RR)=0.22,95%CI(0.12,0.41),P<0.00001],脑利钠肽水平明显降低[MD=-151.86,95%CI(-247.00,-56.72),P=0.002]。结论:丹红注射液可以提高急性心梗PCI围手术期心功能和增加TIMI血流的分级。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长柱重楼、滇重楼和南重楼的HPLC指纹图谱与其抗肝癌作用的谱效关系,为明确重楼抗肝癌作用的物质基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HPLC建立3种重楼提取物的指纹图谱,流动相乙腈(A)-水(B)梯度洗脱(0~10 min,20%A; 10~20 min,20%~25%A; 20~30 min,25%~30%A; 30~40 min,30%~35%A; 40~50 min,35%~40%A; 50~60 min,40%A; 60~75 min,40%~45%A; 75~80 min,45%~60%A),流速0. 9 m L·min~(-1),检测波长203 nm;利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3种重楼提取物对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_(50));运用聚类分析(HCA)和灰色关联度分析(GRA)研究3种重楼指纹图谱和抗肝癌作用的关系,找出对抗肝癌作用贡献较大的成分。结果:在3种重楼的HPLC指纹图谱中,确定其中11个色谱峰为共有峰。作用时间72 h时长柱重楼、滇重楼、南重楼的IC_(50)分别为148. 33,178. 87,208. 09 mg·L~(-1),其中长柱重楼的抗肝癌活性最强。灰色关联度结果显示,滇重楼共有峰中关联度较高的为1~10号峰,长柱重楼共有峰关联度较高的为1~7号峰,南重楼共有峰中关联度较高的为1~4,6~10,N1号峰,与IC_(50)关联度均0. 7。各重楼变量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与IC_(50)聚为一类的色谱峰的关联度均 0. 7。结论:建立了3种重楼的HPLC指纹图谱,重复性良好。3种重楼中的1~4,6和7号色谱峰对抗肝癌药效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癫痫伴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医学生物文献数据库、维普资讯、PubMed及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筛选出自各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18年7月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癫痫伴抑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根据系统评价标准依次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纳入14个研究,共118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癫痫伴抑郁在降低HAMD评分、提高QLOIE-31评分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癫痫发作频次改善率效应值合并量OR=3.53,95%CI(1.73,7.17),Z=3.48(P=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安全性效应值合并量OR=0.59,95%CI(0.35,0.98),Z=2.03(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足疗程治疗癫痫伴抑郁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临床安全性良好,但因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有限,上述结论尚待高质量的RCT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07.
目的以糖尿病心肌病大鼠为研究对象,探讨石斛合剂对糖尿病心肌病心肌细胞Ca^2+代谢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24只,取5只作为正常组,余19只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进行糖尿病心肌病造模。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石斛合剂组。二甲双胍组、石斛合剂组分别予二甲双胍、石斛合剂灌胃,正常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4周后,测空腹血糖,取左心室心肌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心肌细胞内游离钙(MyoCa^2+)浓度测定,Western blot法检测肌浆网Ca^2+-ATP酶(SERCA2a)、L型钙通道α1C亚单位蛋白(CACNA1C)蛋白表达,RT-PCR法测定SERCA2a mRNA表达。结果石斛合剂组心肌纤维较模型组、二甲双胍组排列整齐,断裂较少。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糖、心肌细胞MyoCa^2+含量和CACNA1C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P<0.05),SERCA2a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石斛合剂组血糖、心肌细胞MyoCa^2+含量和CACNA1C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P<0.05),SERCA2a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P<0.05);二甲双胍组血糖明显降低(P<0.01)。与二甲双胍组比较,石斛合剂组心肌细胞MyoCa^2+含量明显降低(P<0.01,P<0.05),血糖、SERCA2a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石斛合剂通过提高SERCA2a mRNA和蛋白表达,加快摄取Ca^2+的速率,降低细胞质Ca^2+负荷,缓解钙超载,最终达到维持糖尿病心肌病钙稳态的作用,有效维持心肌细胞的正常收缩舒张功能;其降糖作用不是预防糖尿病心肌病的主要机理,而在于抑制CACNA1C蛋白表达,抑制钙诱导钙释放过程。  相似文献   
108.
目的研究利咽散结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36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利咽散结方组、氨氯地平组、模型组,每组12只。正常WKY大鼠12只作为正常组。利咽散结方组给予利咽散结方药液15.6 g/kg灌胃,氨氯地平组给予氨氯地平药液0.001 g/kg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均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均1次/d,连续8周。测量各组大鼠灌胃前及灌胃2周、4周、6周、8周后血压,末次灌胃结束后用ELISA法测定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利咽散结方组与氨氯地平组灌胃2周、4周、6周、8周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同期模型组(P均<0.05);利咽散结方组灌胃2周、4周、6周、8周后收缩压均显著高于同期氨氯地平组(P<0.05),而舒张压与同期氨氯地平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模型组血清TNF-α、hs-CRP、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利咽散结方组与氨氯地平组血清TNF-α、hs-CRP、IL-6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且利咽散结方组均明显低于氨氯地平组(P均<0.05);利咽散结方组与氨氯地平组血清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且利咽散结方组明显高于氨氯地平组(P<0.05)。结论利咽散结方可显著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其降收缩压效果不如氨氯地平,降舒张压效果与氨氯地平相近,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炎性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佛山市乙肝母婴阻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进一步工作提供思路。 方法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以2017年佛山市HBsAg阳性产妇13 672例及其所分娩13 982例活产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病历采集及前瞻性的随访追踪的方法,全面了解影响乙肝母婴阻断工作的主要因素。 结果2017年佛山市产妇HBsAg阳性率为10.14%,感染孕妇中HBeAg阳性率为24.13%,孕期HBV DNA检测率约5%,其中抗病毒治疗63例;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率为99.84%;婴儿在出生后1年内完成乙肝疫苗三针接种的比率为81.71%,在完成三针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中按照0-1-6程序接种的比率为62.65%;母婴阻断结果追踪率为40.16%,追踪儿童中母婴阻断失败34例,失败率为0.61%;产妇年龄低、HBeAg阳性、HepB未全程及规范接种是母婴阻断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儿童明确未检测的主要原因是拒绝检查、不知道要检查、提前检查和检测未提供结果,占99.07%。 结论加强信息沟通及健康教育,落实乙肝病毒感染产妇孕期DNA检测及抗病毒治疗,提高儿童乙肝疫苗的规范接种率,将暴露儿童的乙肝两对半检测纳入儿童保健管理工作,是实现全市乙肝母婴零传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0.
Porocarcinoma is an unusual, locally aggressive and potentially fatal neoplasm. Several cutaneous malignancies have been described in association with porocarcinoma, includi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asal cell carcinoma and tricholemmal carcinoma. Previous reports have indicated that the occurrence of malignant tumours in combination with porocarcinoma is extremely rare, in particular with regard to Bowen disease (BD). We report an uncommon case of porocarcinoma occurring synchronously in a single BD lesion in a 63‐year‐old woman with multiple BD lesions. The clinical and histological findings confirmed this diagn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