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7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77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3篇
外科学   176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脂肪干细胞(ADSCs)促进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EKa)创面模型愈合的可能性.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ADSCs(rADSCs)(n=10).实验组为rADSCs与HEKa直接共培养组(n=10),对照组为在transwell培养板建立的rADSCs与HEKa间接共培养(间接组,n=8)和单纯HEKa培养组(单纯组,n=8).刮擦生长融合成片的HEKa细胞制备创面.培养24、48、72 h后,计数迁移到创面的HEKa细胞数量并计算创面愈合率,检测HEKa细胞吸收脱氧胸腺嘧啶核苷的放射活性以判定HEKa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 实验组、间接组、单纯组在伤后24 h分别有(9.2±0.2)、(5.0±0.3)、(4.2±0.3)个细胞/高倍视野;48 h分别有(58.5±0.4)、(26.5±0.3)、(20.7±0.5)个细胞/高倍视野;72 h分别有(125.8±0.4)、(43.0±0.5)、(35.6±0.5)个细胞/高倍视野越过创缘进入创面,实验组均明显优于两对照组(P<0.05).三组创面愈合率在伤后72 h分别为61.0% ±3.0% 、35.0% ±2.5% 、32.0% ±2.1% ,实验组均明显优于两对照组(P<0.05).脱氧胸腺嘧啶核苷掺入培养基法表明三组HEKa细胞的放射性强度为(1440±210)、(1050±280)、(1130±390)cpm/105细胞,实验组与两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DSCs通过直接接触促进HEKa细胞的分裂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102.
保留不同厚度脂肪组织对猪烧伤创面收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在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脂肪组织与创面愈合速度和创面收缩率的关系,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小型香猪6头,用固体汽油燃烧50 s制成背部2.5 cm×2.5 cm全层皮肤烧伤创面,随机分为3组:未保留脂肪组织组,1/2脂肪组织保留组及全层脂肪组织保留组.各组创面切痂后保留相应的脂肪组织,并用大体观察、光镜、电镜、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比较不同创面的愈合速度和创面收缩率.结果:保留不同厚度的脂肪组织对创面的愈合速度没有影响,3组愈合时间分别为(26.25±1.60)d,(27.28±1.97)d和(26.41±1.83)d,3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脂肪组织的存在可明显影响创面的收缩率:两保留脂肪组的创面收缩率明显少于未保留组(P<0.01).与保留脂肪组对比,未保留脂肪组伤后7 d肉芽组织中血管增生及细胞增生均较差,肌成纤维细胞出现早,早期创面修复组织中胶原纤维由细、短转化为粗、长纤维所用时间明显缩短.14 d时未保留脂肪组新生组织中胶原束较厚,肌成纤维细胞含量高,弹性纤维增生较重.电镜下未保留脂肪组肌成纤维细胞浆内可见到大量粗面内质网及分泌颗粒,波形核膜及微丝等结构.而保留脂肪组虽然也可见具有肌成纤维细胞特点的细胞,但其微丝结构较少.伤后2个月3组瘢痕在组织结构上无明显差别.结论:脂肪组织可能影响早期创面的愈合机制.保留脂肪组织有利于提高创面的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在不同发育阶段胎儿皮肤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FGF-10)及其受体Bek基因表达特征及其与皮肤附件形成的关系。方法用病理学技术检测不同发育阶段胎儿皮肤的结构特征,并提取不同胎龄(12~32周)胎儿皮肤的总RNA,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FGF-10、Bek基因在不同胎龄标本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在早期发育的胎儿皮肤中。FGF-10和Bek基因表达较弱,随着胎龄的增长和发育的进展,特别在皮肤附件诱导形成阶段。两种基因表达逐渐增强,在胎儿发育后期,两种基因表达开始减弱。结论FGF-10与其受体Bek基因的特异表达方式及两者结合后引起的信号激活对皮肤附件的诱导形成和形态发生及皮肤生理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4.
急性肠缺血再灌流对肺bFGF与TGFβ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造成缺血再灌流动力模型,用原位杂交和RT-PCR技术检测肺内源性bFGF和TGFβ基因表达的变化。通过观察肠缺血再灌流损伤后肺内源性bFGF和TGFβ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这两种生长因子与肺损伤修复的关系。结果:在正常肺泡上皮细胞和微静脉中,bFGF和TGFβ均有一定表达。缺血45min时,TGFβ表达量显著增加,而bFGF无明显改变。再灌注6h后,两种因子基因表达水平均  相似文献   
105.
106.
目的研究伴侣相互作用蛋白(chaperone interacting protein,CHIP)在不同愈合组织中的表达规律,以及这种规律与创面修复结局的关系。方法20块组织标本取自于增生性瘢痕(n=8)、溃疡组织(n=4)以及正常皮肤n=8)。经常规包埋切片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研究CHIP在以上组织的分布特征与表达量。结果在正常、瘢痕以及溃疡组织,CHIP表达主要见于真皮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表皮细胞胞浆与胞核,未见于炎性细胞。表达量以增生性瘢痕组织最多(89%),溃疡组织次之(83%),正常组织最少(17%)。结论尽管CHIP的确切生物学功能尚未完全阐明,它表达于增生活跃的组织修复细胞表明它可能作为一种伴侣分子在修复细胞增殖调控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7.
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s)是一类分布于细胞质内且具有丝氨酸和苏氨酸双重磷酸化能力的蛋白激酶,主要包含两种亚型:ERKl和ERK2,它们介导的信号通路在细胞生长因子影响细胞分裂、增殖和分化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拟通过检测不同形成时期的增生性瘢痕中ERKs信号通路中部分信使分子的基因表达变化,初步  相似文献   
108.
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干细胞的分布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研究皮肤干细胞在全层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作用。11天龄Wistar幼鼠20只,腹腔内注射BrdU。60天后制备4个面积为2.54cm^2的全层皮肤创面。分别于伤后动态观察各组治疗效果,并以BrdU、β1整合素、角蛋白19(K19)免疫组化法检测表皮干细胞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EGF组创面愈合率为80%(32/40),对照组为60%(24/40)。两组创缘表皮棘层或颗粒层出现了散在的BrdU、β1整合素和K19同时染色阳性细胞。上皮化后,这些阳性细胞逐渐减少。提示表皮干细胞能动地参与了创面的修复,创缘表皮干细胞异位的主要功能可能是促进创面再上皮化。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创伤早期处理不当可继发罕见的假性上皮瘤样增生(PEH).本研究探讨创伤愈合过程中上皮细胞异常分化与PEH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来自临床11例因创(烧)伤继发PEH病变(n=11)及其边缘正常皮肤(PEH-N,n=6)标本,采用组织病理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PEH上皮组织形态改变,并结合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人广谱角蛋白(p-CK)、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LN)及其受体(LN-R)、β1-整合素、上皮细胞钙粘附蛋白(E-Cad)、β-连环蛋白(β-Cat)、粘着斑激酶(FAK)、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PEH组织中定位和分布特征.结果:与PEH-N组相比,PEH呈现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可见上皮基底细胞脱落;超微结构显示上皮细胞变形,核-浆比增加,细胞间连接松解,新形成的肿瘤样细胞从上皮细胞原位"脱壳"样迁移;相同部位免疫组化显示基底细胞p-CK、Ⅳ型胶原、LN和LN-R、E-Cad和ICAM-1表达能力丧失或显著减弱,但β-Cat、FAK、β1-整合素和PCNA的免疫反应性增强,深层间质内肿瘤样细胞恢复p-CK、CK19、E-Cad和ICAM-1的免疫活性,成堆聚集或增殖后形成实变的上皮岛.结论:本研究首次揭示创伤性PEH上皮细胞存在去分化后再分化现象,是上皮反应性增生及其良性病变的重要特征.局部炎症感染因素的刺激,导致上皮细胞缺失ICAM-1和E-Cad以及对FAK和β-Cat的过度反应,特别是基底细胞上β-Cat/E-Cad高信号落差,可能是上皮细胞丧失分化和结构形成能力、完成细胞迁移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0.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表皮细胞去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初步探索表皮细胞体外去分化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 HEKa细胞体外培养6-7代时开始出现老化迹象,细胞体积膨大,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加入浓度为100 ng/m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诱导液分别培养6、12、24、48、72 h后,MTT法检测bFGF对表皮细胞体外生长的促进作用.同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流式细胞检测技术、RT-PCR法检测bFGF诱导培养后,表皮细胞的表型及功能的改变.结果 MTT检测结果显示浓度为100 ng/ml,诱导时间为36~48 h为诱导表皮细胞去分化的最佳实验条件.在bFGF的作用之下,老化的HEKa细胞周围开始出现新生的表皮干细胞样克隆.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细胞中β1整合素、CK19、CK14的表达增强,而CK10作为终末分化细胞的标志,在bFGF诱导组中的表达明显降低.流式细胞检测分析显示bFGF作用后,实验组CK19表达阳性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多(分别为74.77%和15.74%);CK14表达阳性的细胞也由原来的67.26%增加至被检测细胞总数的87.14%.而bFGF诱导作用后,被检测细胞中表达CK10阳性的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分别为4.56%和98.56%).此外,RT-PCR检测结果同样再次支持了表皮细胞去分化的理论.在bFGF诱导组中,β1整合素、CK19、CK14 mRNA转录水平明显上调,而CK10 mRNA表达则明显下降.结论 bFGF能够在体外诱导表皮细胞逆转分化形成幼稚型表皮前体干细胞,但其涉及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