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6篇
基础医学   33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97篇
内科学   17篇
特种医学   165篇
外科学   381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多中心完全随机、标准治疗平行对照方法评价京万红软膏治疗糖尿病足慢性创面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共有11家医院参加,采用多中心完全随机、标准治疗平行对照、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131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京万红软膏组67例和对照组64例,两组创面面积分别为(16.7±6.1)cm2和(15.9±8.3) cm2,创面形成时间(45.7±68.3)d和(52.5±79.6)d 。两组分别用京万红软膏或复方磺胺嘧啶锌凝胶涂于创面,观察疗程均为20周。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京万红组于2、5、10、15周创面愈合速率明显优于复方磺胺嘧啶锌凝胶组,以第5周、10周最为明显(P<0.01)。京万红组创面达到完全上皮化平均时间为(46.5±15.6)d,复方磺胺嘧啶锌凝胶组为(67.9±17.9)d,差异显著(P<0.05)。结论:京万红软膏与复方磺胺嘧啶锌凝胶均有促进糖尿病足创面愈合的作用,京万红软膏作用更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EGF)对肠黏膜通透性和肠、肝、肾功能改变的影响 .方法80只3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C)组、肠缺血(I)组、肠缺血再灌注(IR)组和EGF治疗组.IR组和EGF治疗组均用微血管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根部45分钟,之后放松血管夹形成再灌注.在再灌注即刻经颈静脉分别注入EGF 100 μg/kg或生理盐水,分别于伤后2、6、12和24小时将动物活杀.C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根部而不夹闭,I组在缺血45分钟后即刻活杀.取血检测肝、肾功能, 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D乳酸浓度;取小肠、肝和肾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 .结果①与C组相比,各组动物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LT) 和尿素氮(BUN)均明显升高,但EGF治疗组升高的幅度显著低于IR组(P <0.05).②EGF治疗组的血浆D乳酸浓度和DAO活性在伤后升高的幅度均明显低于IR组(P<0.01).③EGF治疗组肝、肾和小肠黏膜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及局灶性坏死的程度较IR组显著减轻 .结论伤后给予外源性EGF显著减轻了缺血再灌注所致肠、肝、肾功能的损伤,其主要作用环节是促进了EGF与受体的结合及随之发生的信号传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signal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1/2)及其上游信号分子MEK1/2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提取8例增生性瘢痕和8例正常皮肤组织的总RNA后,分离m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这4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在正常皮肤组织中,MEK1、MEK2、ERK1和ERK2基因表达较弱;而在增生性瘢痕中,这4种基因表达明显增强,其mRNA量的灰度比分别为正常皮肤的1.1倍、1.2倍、2.2倍和2.5倍。结论: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可能与MEK1/2和ERK1/2基因表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有关创伤修复组织再生的现代认识   总被引:23,自引:15,他引:2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酸性成纤维细胞因子(aFGF)对地塞米松诱导的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取体外细胞培养PC12细胞的方法,制备地塞米松诱导的细胞凋亡模型,再使用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加入培养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凋亡细胞数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地塞米松可以诱导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株发生凋亡,发生的比例是18.59%±0.38%,当使用aFGF处理损伤的细胞后,凋亡的发生比例明显下降,仅为10.05%±0.23%。结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保护地塞米松诱导的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株,使其避免凋亡。aFGF可能具有保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神经细胞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移植对大鼠严重烧伤后肾脏损伤的影响,为干细胞应用于烧伤后的脏器保护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获取并分离培养孕大鼠UCMSCs并用流式细胞技术鉴定细胞表面抗原。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12)、生理盐水组(n=12)、乌司他丁组(n=12)和UCMSCs组(n=12)。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立即活杀取材;其余3组制备20%TBSAIII度烧伤模型(98℃,12s),于伤后48h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1ml/g(生理盐水组)、乌司他丁1.6×105U/kg(乌司他丁组)和UCMSCs106/k(uCMSCs组),于给药后7、14d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法观察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并进行血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的测定。结果:烧伤后7、14d的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干细胞移植后的大鼠烧伤后肾脏组织充血、肿胀等病理学改变较乌司他丁组及生理盐水组有所减轻,随时间延长减轻更加明显;免疫组化观察显示UCMSCs组伤后7d和14d肾组织中Bcl-2的表达较乌司他丁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多,表明肾组织抗凋亡能力增强。大鼠烧伤后BUN和Cr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乌司他丁治疗组除14dBUN较生理盐水组升高外,其余时间BUN和Cr均明显下降。UCMSCs组伤后7和14d两肾功能指标均明显下降,与生理盐水组和乌司他丁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显示干细胞治疗对肾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结论:UC—MSCs移植可有效减轻重度烧伤后大鼠‘肾脏组织的损伤并改善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体外条件下蜕皮甾酮(EDS)对冻存复苏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方法:hUCMSCs采用梯度冷冻技术冻存,6个月后复苏,扩增、传代,分3组培养:空白对照组用普通培养基培养;低剂量EDS组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100μg/mlEDS;高剂量EDS组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200μg/mlEDS。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10d时计算克隆形成能力,绘制细胞生长0~7d的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鉴定hucMscs的细胞表面特异标记(CD34、CD45、CD29、CD105),油红0染色及茜素红染色观察huCMSCs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结果:两EDS组克隆形成率约为75%,空白对照组约为40%。生长曲线显示两EDS组增殖速度较空白对照组快,但两EDS组增殖速度相近。流式检测结果显示两EDS组的CD29、CD105阳性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CD34、CD45里阴性表达,其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两ED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成骨、成脂分化能力检测发现,各组细胞均能够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而高剂量EDS组细胞在未加诱导培养基的情况下仍出现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趋势。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EDS对细胞复苏后恢复细胞活性以及提高存活率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较高浓度的EDS有诱导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抵御外界微生物入侵、排泄、防止水分蒸发、调节体温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目前对烧/创伤皮肤缺损的治疗常采用自体皮肤移植方法,但大面积烧/创伤患者常常存在自体皮肤不足的状况。近十余年,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为大面积皮肤缺损修复开辟丁新的途径,虽然研制了几种人工皮肤,但目前尚无一种能完全满足创面修复在功能上与外观上的需要,其存在的最大共同问题是均不能重建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皮肤附属器官,降低了皮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进行烧/创伤皮肤的功能修复,是目前创伤修复的热点问题,也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动物烫伤模型的制备方法有不少报道,但普遍存在重复性差、深度不易控制、面积不易恒定等问题。我们采用数字控温烫伤仪制备不同深度烫伤模型,方法简单、方便,组织学检查显示模型稳定,重复性好。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型(AT1)受体和2型(AT2)受体在人胎儿皮肤中的分布和表达量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和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AT1和AT2受体在不同孕龄胎儿皮肤附件中的分布和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在11~13周龄的胎儿皮肤,可见较强的AT1受体阳性标记信号,主要定位于胎儿表皮;几乎很难检测到AT1受体阳性标记信号。在14~19周龄的胎儿皮肤表皮,可检测到微弱AT1受体阳性信号。妊娠24周以后,AT1受体的表达迅速增加,然而AT2受体的表达逐渐下降。AT1和AT2受体在发育中的表皮、汗腺、真皮的微血管呈阳性标记。AT1和AT2受体在成人皮肤中的表达定位与胎儿无明显差异。实时定量PCR法结果显示,在妊娠的11~37周,均可检测到AT1和AT2受体mRNA,但主要表达的受体亚型是AT2受体mRNA,随胚胎发育AT2受体mRNA维持高表达。妊娠24周以后随胎龄增加AT1受体mRNA表达增加,AT2受体mRNA表达下降。在成人皮肤也可检测到AT1和AT2受体mRNA,但表达水平均较胎儿时期低。结论在皮肤胚胎发育过程中,AT1和AT2的表达呈现发育调节方式,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提示AngⅡ对皮肤形态发生和损伤修复可能的影响,深层次探讨AngⅡ及其受体AT1和AT2在胚胎发育中的作用,将有助于理解成人和胎儿皮肤创伤愈合不同结局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