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1.
目的 比较经右胸小切口和经皮行房间隔缺损(ASD)封堵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20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完成的310例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下ASD封堵手术的临床资料,男性90例,女性230例,年龄2-76岁,平均年龄(40±14)岁。根据手术入路分为右胸小切口组(右胸组)112例、经皮组(经皮组)198例,采用t检验、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经皮组和右胸组分别有189例和108例封堵顺利(95.5%和96.4%,P=0.837),术后出现封堵器脱落分别为2例和3例(1.0%和2.7%,P=0.356),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但经皮组在手术室拔除气管插管比率明显高于右胸组(76.8%和7.1%,P=0.000),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右胸组(2.1±0.9天和3.8±1.6天,P=0.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右胸组(0和5.4%,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TEE引导下ASD封堵手术安全,有效,相对于经右胸小切口ASD封堵,经皮ASD封堵手术创伤更小,患者住院时间更短,恢复更快,可作为ASD封堵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Heartsting近端吻合装置和部分阻断法这2种近端吻合方式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20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68.6±8.2)岁。根据近端吻合方式分为Heartstring近端吻合装置组(HS组,n=86)和部分阻断组(PC组,n=172)。结果: 术后死亡2例(0.78%),HS组与PC组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脑卒中7例(2.13%),HS组1例,PC组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eartstring近端吻合装置可减少主动脉操作,对于高危患者应用此装置可获得良好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手术时,提取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MBMCs),于手术同期植入心肌梗死区及其边缘,术后短期随访,注意观察术后病人缺血区血流灌注和心脏功能的改变及是否出现近期和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分析28例冠状动脉解剖异常患者资料,探讨此症的外科治疗措施及初步体会。方法28例冠状动脉解剖异常患者,其中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2例,冠状动脉瘘8例,左前降支心肌桥14例,冠状动脉瘤4例。体外循环下手术12例,非体外循环下手术16例。其中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手术采用冠脉开口移位于主动脉1例,Takauchi手术1例;冠状动脉瘘体外循环下修补6例、冠状动脉下瘘口切线缝扎1例,非体外循环下左前降支-肺动脉之间瘘管结扎1例;左前降支心肌桥行MIDCAB4例,OPCAB8例,体外循环下行心肌桥松解术2例;冠状动脉瘤采用体外循环下CABG术2例,OPCAB8例,其中冠状动脉瘤成形术1例,冠状动脉瘤切除术1例。结果全组病例术后无死亡。12例体外循环手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62.67±21.39)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40.25±14.07)min。冠脉搭桥手术血管桥共28支,静脉桥5支,平均搭桥(1.79±1.12)支。平均住院时间(19.20±8.64)天。冠状动脉瘘病例术后心脏超声检查未见瘘口残余分流,冠脉搭桥术后病例未见心绞痛再发,心电图检查未见明确心肌缺血表现。25例无任何术后并发症,恢复良好,3例出现术后心肌缺血,心绞痛症状。结论本研究中出现术后心肌缺血症状,手术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积累和随访。冠状动脉解剖异常外科治疗时,应争取解剖学和生理学上同时纠正冠状动脉病变,避免术后心肌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抑肽酶对术前服用氢氯吡格雷(波力维)和阿司匹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进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止血作用及围手术期心梗发生率的影响。方法:从2004年8月—2006年5月共行急症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3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18)和抑肽酶组(n=20),抑肽酶组在术中使用小剂量抑肽酶。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体重、心功能、血肌酐、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术前CK-MB、CTnT无明显差别。比较两组的术后24h总引流量、输血率、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肾功能,心梗发生率、术后第1天的CK—MB、CTnT、病死率、ICU天数和手术后出院天数。结果:术后24 h总引流量,对照组明显高于抑肽酶组(P<0.05),输血率对照组明显高于抑肽酶组(P<0.05),对照组平均血红蛋白,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红细胞压积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对照组明显低于抑肽酶组(P<0.05)。肾功能不全、围手术期心梗的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术后第1天的CK—MB、CTnT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ICU时间、手术后出院天数,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抑肽酶能明显减少急症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引流量和输血率,并不增加围手术期心梗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洋地黄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洋地黄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两药合用三种方法治疗房颤的效果.方法:采用荟萃分析方法,检索并筛选相关文献,比较三种用药方法治疗前后静息心率的变化,以此推断其疗效.结果:三种用药方法均可控制房颤后心室率,两药合用疗效尤为显著,其作用要强于单独使用洋地黄制剂或β受体阻滞剂.结论:两药合用疗效明显,是治疗房颤、控制心室率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及其周边区对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促进血管新生及相关基因表达情况。方法:以冷冻损伤的方法建立新西兰种家兔心梗模型,4周后,将提取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植人心梗及心梗周边区。分析心梗及心梗周边区病理组织学特点,比较区域内微血管密度,并以Western blot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心梗及心梗周边区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梗及心梗周边区减少移植区域瘢痕化,增加微血管密度;(2)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梗及心梗周边区使某些重要血管生成相关基因,VEGF,FGF及Angiopoietin-I表达上调,于心梗周边区作用更加显著。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梗及心梗周边区可以减少移植区域瘢痕化,增加微血管密度,上调心梗及心梗周边区重要血管生成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MBMCs)移植对心肌梗死后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自体MBMCs移植,分别于术前以及细胞移植术后6个月内进行心脏超声和^90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0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检查。根据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技术测定心肌梗死区室壁厚度(1WT)、运动速度(IWMV)、左室舒张末内径和收缩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缩短分数、缺血性二尖瓣反流,^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后对所得即刻图像和4h延迟图像进行评分。结果自体MBMCs移植术后与术前相比局部心脏收缩功能明显改善,表现为1WT增加,IWMV增加(P〈0.05)。自体MBMCs移植术后与术前相比整体收缩功能亦有改善,表现为左室舒张末内径及收缩末内径减小(P〈0.01),左室射血分数及缩短分数提高(P〈0.05)。自体MBMCs移植术后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明显好转(P〈0.05).^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图像评分结果显示,自体MBMCs移植术后与术前相比缺血区心肌灌注明显增强(P〈0.05)。结论自体MBMCs植人心肌梗死区及其边缘区可改善心肌梗死后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妊娠合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孕妇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0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收治12例妊娠合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例急诊行主动脉CTA检查过程中突发夹层破裂死亡,另外10例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年龄22~40岁,平均(30...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右胸小切口和经皮行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封堵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20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完成的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ic, TEE)引导下ASD封堵手术3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0例,女性230例,年龄2~76岁,平均年龄(40±14)岁。根据手术入路分为右胸小切口组(右胸组)112例和经皮组(经皮组)198例,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右胸组和经皮组分别有108例和189例封堵顺利(96.4%vs 95.5%),术后出现封堵器脱落分别为3例和2例(2.7%vs 1.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皮组手术室拔除气管插管率明显高于右胸组(76.8%vs 7.1%),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右胸组[(2.1±0.9) d vs(3.8±1.6) 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右胸组(0 vs 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E引导下ASD封堵手术安全、有效,相对于经右胸小切口ASD封堵,经皮ASD封堵手术创伤更小,患者住院时间更短,恢复更快,可作为ASD封堵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