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11篇
  免费   568篇
  国内免费   286篇
耳鼻咽喉   84篇
儿科学   130篇
妇产科学   30篇
基础医学   422篇
口腔科学   109篇
临床医学   853篇
内科学   578篇
皮肤病学   45篇
神经病学   97篇
特种医学   241篇
外科学   613篇
综合类   1913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822篇
眼科学   48篇
药学   849篇
  8篇
中国医学   590篇
肿瘤学   33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181篇
  2021年   199篇
  2020年   208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250篇
  2014年   382篇
  2013年   441篇
  2012年   587篇
  2011年   683篇
  2010年   631篇
  2009年   538篇
  2008年   568篇
  2007年   536篇
  2006年   498篇
  2005年   429篇
  2004年   276篇
  2003年   220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利用自动化图象分析技术对轻度慢性肝炎、重度慢性肝炎、小结节肝硬变、大结节肝硬变、癌周肝硬变和肝细胞癌等6种慢性肝病及正常对照共67例样本,分别作了13项参数的形态定量研究和肝细胞DNA含量测定分析.结果:结合两种形态定量方法,除重度慢性肝炎和大结节肝硬变间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余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肝细胞形态及DNA含量参数对上述慢性肝病具有较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钠氢交换抑制剂二甲基氨氯吡咪(DMA)对低浓度油酸(OA)所致的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分别用OA及OA+DMA温育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观察其对乙酰胆碱(Ach),硝普钠(SNP),L-N-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的反应。结果:OA(10-4mol·L-1)温育30min后,Ach诱导的舒张反应减弱,最大舒张从64%降低到28%;L-NAME诱导的收缩反应也减弱,最大收缩由52%降低到34%。而对SNP诱导的舒张反应无影响。如用DMA(10-6mol·L-1)+OA温育30min,则可部分恢复单用OA引起的Ach的舒张反应及L-NAME收缩反应的减弱,Ach的最大舒张恢复到47%,L-NAME的最大收缩恢复到45%。 结论:DMA对OA所致的血管内皮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3.
疟疾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建立一种适合于我国恶性疟、间日疟和两混合感染地区,一次性检测人体内或蚊体内的恶性疟原虫(P.f.)和间日疟原虫(P.v,)的双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方法 根据疟原虫红内期SSUrRNA基因特定片段,设计合成3条寡核苷酸特异引物,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P.f.与P.v.的双重PCR技术,操作方法按PCR常规。结果 从P.f.和P.v.感染血样中,分别扩增出274bp和412bp的特异片段,检出水平达1-5个虫/μl血,而人基因组DNA、约氏疟原虫、伯氏疟原虫均未见扩增条带;但食蟹猴疟原虫(P.c,)与P.v.相似,在412bp可见扩增条带。经对采自不同疟区发热待查病人的滤纸干血滴和确诊疟疾病人的静脉血检测,344例血样中,检出阴性112例、P.f.109例、P.v.l114例、P.f. P.v.9例,阳性率67.4%;比常规镜检的阳性率66.3%稍高,尤以检出P.f. P.v.感染病例高。分别检测人工感染P.f.与P.v.各10只大劣按蚊的阳性唾腺,均被检出同种的阳性结果。结论一次性检测P.f.DNA与P.v.DNA的双重PCR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具有简化操作、提高工效、降低耗费的优点。对发热待查病人诊断和蚊媒感染疟原虫调查,以及疟疾病原学的检测质控方面,均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NOS阳性纤维和终末在大鼠脑底动脉的分布.方法采用NADPH-d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大鼠颈内动脉脑底段、大脑前、中、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NOS阳性纤维和终末分布.结果脑底动脉各段均有螺旋形NOS阳性神经纤维分布,且有数目不等的膨体,交织成网状,还可见许多点状的NOS阳性终末.结论以上提示这些氮能神经纤维及终末对脑底动脉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的全长转录组基因信息。方法:通过PacBio Sequel高通量测序平台,对马鞭草根、茎、叶3个部位的混合样品进行全长转录组测序,并基于序列同源性对转录本进行功能注释,得到马鞭草全长转录组的遗传信息。结果:测序数据经过质控后获得197542个高质量的转录本及169063条环形一致性序列(CCS),检测出4955个转录因子。其中161062个(81.53%)转录本在非冗余蛋白(NR)、真核生物相邻类的聚簇(KOG)数据库、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基因本体(GO)数据库、蛋白家族(Pfam)数据库和SwissProt蛋白序列数据库中均得到注释。MISA分析发现54063个简单重复序列(SSR)位点,还预测到70050个长链非编码RNAs(lncRNAs)和45499个信使核糖核酸(mRNAs),并在马鞭草全长转录组中共鉴定到了60个转录本可能参与单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结论: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马鞭草的全长转录组信息特征,可为后期开展马鞭草功能基因鉴定、解析萜类化合物次生代谢途径及其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目的 对膳食炎症指数(DII)与慢性肾脏病发病之间的研究进行综述,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膳食炎症指数”、“促炎饮食”和“慢性肾脏病”、“肾小球滤过率”为检索词,在PubMed, Web of Science和EMBASE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查询并严格筛选合格文献,进一步综述膳食炎症指数与慢性肾病的流行病学关系,并从炎症因子方面解释阐述了膳食炎症指数与慢性肾病之间可能的相关机制。结果 促炎饮食会造成慢性肾脏病的发病风险升高,相反,抗炎饮食可以有效降低慢性肾脏病的发病风险,特定的炎症因子标志物对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有特定作用。结论 膳食炎症指数对慢性肾脏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未来可能作为慢性肾病发病的预防控制策略之一,并可能给肾脏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7.
目的:利用一种改进的三箱社交装置评价动物的社交偏好程度,并探索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大鼠作为社交障碍模型动物,以同源大鼠(WKY)大鼠和Wistar大鼠作为对照组,模型组采用治疗ADHD的临床常用中成药小儿黄龙颗粒(1.88 g/kg、3.75 g/kg)灌胃给药16 d。利用改进的三箱社交箱,以待测鼠在陌生鼠侧密切交流区的时间、频次、路程及相关比例作为行为学指标,检测该方法对社交行为评价的可行性。结果:与Wistar大鼠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与WKY组大鼠在密切交流区域及有陌生鼠侧区域的时间显著减少(P<0.01),其他指标如频次、路程及比例也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小儿黄龙颗粒两剂量均能增加模型大鼠上述各指标数值。结论:该方法能准确捕捉动物的社交行为特征,实现对动物社交偏好程度的全面、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78.
地贞颗粒对幼鼠卵泡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秀25d雌性幼鼠皮下注射孕与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15u制作颗粒细胞凋亡模型,通过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地贞颗粒和己烯雌酚(DES)对该调亡模型的影响。结果显示也贞颗粒给药后第3d和第5d时间点比模型组卵巢内凋亡的卵泡减少,而DES则几乎完全抑制颗粒凋亡的发生。提示地贞颗粒对卵泡颗粒细胞凋亡有轻度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9.
本文给出了参加广东省SPECT质控网设计的断层模型测试实验后的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充分说明了如何选择最佳滤波函数是获得良好的SPECT图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内源性血红素加氧酶(hemeoxygenase,HO)/ 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 系统对大鼠主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及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 激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大鼠主动脉内膜球囊拉伤模型,观察HO 抑制剂锌卟啉9(zinc protoporphyrinIX,ZnPP9)或其底物血红素左旋赖氨酸盐(hemeLlysinate,HLL)对血管壁细胞3HTdR掺入和MAPK 活性的影响,同时观察血管平滑肌HO活性和CO 生成的变化。结果:内膜拉伤后2 周血管3HTdR 掺入和MAPK 活性明显增加,同时HO 活性和CO 的产生增加;ZnPP9 使血管的3HTdR掺入和MAPK 活性增加更为明显( 分别比单独拉伤组增加34 .6% 和39.2% ,均为P< 0.01) ;而HLL 使血管的3HTdR 掺入和MAPK 活性则明显降低( 比单独拉伤组分别减少29.45 % 和33.6 % ,均为P< 0.01) 。结论:HO 活性上调或CO 产生增加是血管对机械拉伤的一种保护性应激反应;内源性HO/CO 系统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