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8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的临床转归是病毒和宿主免疫反应双方斗争的结果。HBV变异与HBV感染后的临床表现有关且可影响其自然病程。本文就HBV变异的分子生物学与暴发型肝炎发生方面的近期文献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92.
目的检测CXC趋化因子受体3(CXCR3)阳性自然杀伤(NK)细胞在3型鼠肝炎病毒诱导的暴发性肝炎小鼠肝脏、脾脏、骨髓及外周血中百分比的动态变化。方法腹腔注射3型鼠肝炎病毒诱导BALB/cJ小鼠暴发性肝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脏、骨髓、外周血及脾脏CXCR3阳性NK细胞百分比的变化。结果肝脏CX-CR3阳性NK细胞百分比在感染后12小时(20.47±1.54%)和24小时(31.53±2.53%)较感染前(14.0±0.25%)均显著升高(P均<0.05),至感染48小时下降至感染前水平;骨髓CXCR3阳性NK细胞百分比随感染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由初始水平(25.53±3.50%)的高点至72小时时降至较低水平(1.2±0.17%,P<0.05);脾脏CXCR3阳性NK细胞的百分比在感染后12小时增高(13.63±3.167%),随后下降,至72小时达到较低水平(2.20±0.53%,P<0.05);外周血CXCR3阳性NK细胞的百分比在24小时增高,在72小时下降至感染前水平。结论在MHV-3感染后,CXCR3阳性NK细胞可能逐渐迁移至肝脏,从而在小鼠暴发性肝炎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3.
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耐药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与未发生耐药的患者比较,耐药不仅可导致疾病进一步进展,并可增加发生肝功能失代偿和肝细胞癌(HCC)的风险;还会加大后续治疗的难度,增加长期治疗的医疗成本。因此,耐药的预防和管理是提高疗效、缩短疗  相似文献   
94.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疫情很快扩散,形势严峻。随着疫情高峰及更多地区开展病原学检测,儿童感染报告病例数正在明显增多,备受各方关注和高度重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业专家在总结部分儿童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疾病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就儿童病例诊断标准、处置流程、治疗和防控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5.
基因治疗中非病毒载体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与病毒载体相比,非病毒载体具有简便、安全、毒性小等特点。该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种:物理方法途径和化学载体转移方式。本文综述了非病毒载体的分类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6.
重型肝炎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型(或重症)肝炎是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而出现严重功能损害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病情严重、临床症状复杂、病死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主要由病毒复制和宿主应答及其相互作用所致。但我们对其具体致病机制的了解甚少,本文从病毒蛋白及其变异、宿主CTL反应、巨噬细胞、细胞因子、肝细胞凋亡、凝血系统因素等方面阐述其发病机制中的一些研究进展,为我们更深入了解其机制以及在重型肝炎的临床诊疗中寻找新的靶点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7.
The role of interleukin-17 (IL-17) in autoimmune hepatitis (AIH) was investigated. A mouse model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hepatitis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syngeneic S-100 antigen emulsified in complete Freud's adjuvant was injected intraperitoneally into adult male C57BL/6 mice. The IL-17 expression in serum and the livers of the mice models was detected by using ELISA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pectively. IL-17 neutralizing antibody was used to study the biological effect of IL-17 in the experimental...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构建人Fas(hFas)和人TNFR1(hTNFR1)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0-hFas、pcDNA3.0-hTNFR1和microRNA(miRNA)干扰质粒p-hFasmiRNA、 p-hTNFR1miRNA,初步验证其在体外细胞系对Fas和TNFR1基因表达的干预效应.方法 从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中获得模板cDNA,通过PCR扩增出hFas和hTNFR1全长片段,将目的 片段通过T载体过渡克隆至表达载体pcDNA3.0,得到重组质粒pcDNA3.0-hFas和pcDNA3.0-hTNFR1.利用miRNA设计软件,针对Fas和TNFR1基因分别设计3对pre-microRNA(pre-miRNA)序列,通过T4连接酶将pre-miRNA克隆至pcDNA6.2-GW/EmGFP-miRNA表达载体,同时构建非相关干扰质粒.构建成功的p-hFasmiRNA1、p-hFasmiRNA2、p-hFasmiRNA3和p-hTNFR1miRNA1、p-hTNFR1miRNA2、p-hTNFR1miRNA3分别与pcDNA3.0-hFas和pcDNA3.0-hTNFR1共转染至人293T细胞,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48 h后对基因表达的干预效应.结果通过测序鉴定表明Fas和TNFR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和miRNA干扰质粒均构建成功. 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干预组的Fas和TNFR1基因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抑制效率分别可达到87%和80%.Western blot结果也同样证实干预组的Fas和TNFR1基因的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结论 成功构建了hFas和hTNFR1的真核表达载体和microRNA干扰质粒,并初步证实构建的microRNA干扰质粒在细胞水平对hFas和hTNFR1的表达具有特异性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CD4-CD8-双阴性T淋巴细胞(DNT细胞)的致病作用及其表面标志分子.方法 取30只C3H/Hej小鼠,腹腔注射10 pfu 3型鼠肝炎病毒(MHV-3),采用磁珠分选和Cytotox96非放射性细胞杀伤活性测定方法,检测MHV-3感染后0、4、15、30、40 d脾脏DNT细胞分别对肝细胞、脾脏CD8+T淋巴细胞以及鼠巨细胞病毒感染后的脾脏CD8+T淋巴细胞的杀伤效应.免疫荧光抗体标记后,用流式细胞技术三色荧光分析法对脾脏内DNT细胞的表型进行检测.数据进行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并用S-N-K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结果 MHV-3感染后的DNT细胞对CD8+T淋巴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其杀伤作用随着效应细胞与靶细胞的比例增加而增强.感染15 d时,当效靶比为1:1,2.5:1,5:1,10:1时,其杀伤效率分别为8.1%,38.6%,62.4%,90.3%.而对感染后的肝细胞以及非相关病毒感染的CD8+T淋巴细胞无明显杀伤效应.表型分析提示此群DNT细胞为一群全新的细胞群(TCR αβ+CD3+CD4-CD8 CD25 CD28-CD30-CD44+).结论 C3H小鼠感染MHV-3后的TCR αβ+CD3+CD4-CD8 CD25-CD28-CD30 CD44+细胞对同种病毒感染后的CD8+T淋巴细胞有特异性杀伤作用,提示该群细胞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一定的负性免疫调节作用,导致病毒感染慢性迁延.  相似文献   
100.
成人EB病毒和新型布尼亚病毒同时感染较为罕见,本文报告一例成人EB病毒重叠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因“发热、恶心、呕吐伴腹泻1周”入院,有发热、脾大、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髓象易见嗜血现象、血清铁蛋白增高、病原学检查示EBV DNA载量升高、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诊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菊池病,噬血细胞综合征可能。对于在疾病流行地区及季节起病,有发热、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除了及时考虑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可能外,还应考虑到是否同时合并有其他疾病,如菊池病、HLH、淋巴瘤等。该患者经给予大剂量激素、大剂量人免疫球蛋白冲击及对症支持治疗,随时依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使患者病情在短期内迅速获得有效缓解,最终治愈出院;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