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535篇
  免费   13730篇
  国内免费   8535篇
耳鼻咽喉   1305篇
儿科学   2413篇
妇产科学   1089篇
基础医学   10303篇
口腔科学   2605篇
临床医学   17188篇
内科学   14624篇
皮肤病学   1891篇
神经病学   4176篇
特种医学   575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篇
外科学   14829篇
综合类   35571篇
现状与发展   44篇
一般理论   4篇
预防医学   15114篇
眼科学   1819篇
药学   16072篇
  185篇
中国医学   12576篇
肿瘤学   7222篇
  2024年   404篇
  2023年   1736篇
  2022年   4057篇
  2021年   5872篇
  2020年   4954篇
  2019年   3044篇
  2018年   3240篇
  2017年   3985篇
  2016年   3194篇
  2015年   5830篇
  2014年   7402篇
  2013年   9001篇
  2012年   13336篇
  2011年   13818篇
  2010年   11871篇
  2009年   10325篇
  2008年   11093篇
  2007年   10787篇
  2006年   9451篇
  2005年   7576篇
  2004年   5501篇
  2003年   4769篇
  2002年   3643篇
  2001年   3103篇
  2000年   2398篇
  1999年   1004篇
  1998年   359篇
  1997年   322篇
  1996年   302篇
  1995年   265篇
  1994年   234篇
  1993年   166篇
  1992年   164篇
  1991年   153篇
  1990年   146篇
  1989年   116篇
  1988年   96篇
  1987年   108篇
  1986年   90篇
  1985年   98篇
  1984年   86篇
  1983年   68篇
  1982年   67篇
  1981年   52篇
  1980年   48篇
  1979年   45篇
  1978年   46篇
  1975年   39篇
  1974年   39篇
  1973年   3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01.
目的观察改良俯卧位对俯卧位通气(PPV)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该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行PPV的5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进行PPV,实验组采用改良俯卧位进行PPV。比较两组患者PPV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俯卧位前和俯卧位后12 h的氧合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俯卧位后12 h的氧合指数均较各组俯卧位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气管插管脱出、血流动力学显著波动、误吸和面部水肿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皮肤压疮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俯卧位对PPV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影响,但可以降低皮肤压疮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2.
103.
104.
目的 建立裸鼠鼻咽癌转移模型并探讨 E-选择素(ELAM-1)与鼻咽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将鼻咽癌5-8F细胞悬液注射于裸鼠左后肢爪垫,观察裸鼠状态、成瘤情况并测量裸鼠体重及移植瘤长短径;采用连续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移植瘤及转移情况,将16只人鼻咽癌荷瘤裸鼠分为转移组和非转移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移植瘤组织中ELAM-1的表达。 结果 16只裸鼠均成瘤,成瘤率为100.0%,其中10只裸鼠出现转移瘤,转移率为62.5%。建模前,两组裸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83±0.56)g vs (14.62±0.30) g,t=1.026,P=0.071]。建模后4~7周,裸鼠瘤体体积呈指数增长,且转移组移植瘤增长速度较非转移组快,非转移组裸鼠瘤体体积小于转移组[(198.91 ± 163.29) mm3 vs (268.76 ±174.31) mm3t=4.376,P=0.005]。ELAM-1在鼻咽癌裸鼠移植瘤、淋巴结转移灶及远处转移灶中的表达均为阳性,主要表达于细胞膜。转移组移植瘤光密度值高于非转移组(0.4497±0.0705 vs 0.0435±0.0082,t=4.388,P=0.001)。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稳定性好、移率高的鼻咽癌裸鼠移植瘤转移模型,且ELAM-1在裸鼠移植瘤中高表达,可促进鼻咽癌裸鼠移植瘤生长和转移。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黄蜀葵花干预2型糖尿病肾病(T2DKD)早期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T2DKD早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黄蜀葵花片治疗.2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2组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eGFR、合并用药情况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UACR及UACR下降程度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蜀葵花可明显减轻T2DKD早期患者尿蛋白水平,该疗效不依赖于血压和糖脂代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评估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LC-ESI-MS/MS)分析人全血中环孢素的基质效应,并探究其发生机理。方法: 全血裂解物的蛋白沉淀上清液用作全血基质。分别用乙腈水溶液和全血基质配制等浓度环孢素A(CyA)、环孢素C(CyC)的质控样品。分别在添加H+、NH4+和Na+的流动相中,用LC-ESI-MS/MS的MRM模式检测质控样品中CyA,CyC的[M+H]+、[M+NH4]+和[M+Na]+(M=CyA,CyC)峰面积,以其计算基质效应因子;用MS Scan模式检查质控样品中CyA、CyC色谱流出峰的质谱离子组成情况,用于判断基质效应原因。结果: 在添加H+、NH4+和Na+的流动相中,全血基质中CyA、CyC基质效应因子分别为-76.6%~-54.0%、-86.0%~-55.3%和-42.8%~-34.1%。在加H+、加NH4+流动相中,标准液加全血基质的CyA、CyC色谱峰的质谱中出现丰度很高的[M+Na]+和[M+K]+,在加Na+流动相中它们出现丰度很高的[M+K]+,而对应的定量离子[M+H]+、[M+NH4]+或[M+Na]+的丰度显著降低。结论: 全血基质对环孢素的LC-ESI-MS/MS分析产生明显的基质效应,其原因与基质中Na+、K+同添加在流动相中用于辅助电离的H+、NH4+或Na+竞争与环孢素加合,导致定量目标加合离子丰度显著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7.
108.
重症心源性肺水肿伴休克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重症心源性肺水肿伴休克患者机械通气(MV)治疗时通气压力的选择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22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9例,常规给予较低通气压力和加强药物治疗;治疗组13例,适当增加通气压力。观察血压、临床症状和动脉血气的变化。结果调整MV后30分钟时,治疗组收缩压迅速由(95±12)mmHg升至(130±15)mmHg(P<0.001),呼吸频率(RR)由(38±11)次/min降至(27±6)次/min(P<0.005),心率(HR)由(126±15)次/min降至(105±12)次/min(P<0.001);对照组上述指标变化不明显。2小时后治疗组的升压药用量减少(70±15)%,对照组则增加(20±5)%;同时在吸氧浓度不变的情况下,治疗组的PaO2由(81±12)mmHg升至(140±15)mmHg(P<0.001),明显高于对照组PaO2的改善。24~48小时内治疗组11例患者(85%)停用升压药,对照组2例(22%)停用。最终治疗组100%的患者好转出院,对照组为45%(P<0.05)。结论与低压力通气相比,适当增加MV通气压力不仅可迅速改善重症心源性水肺肿伴休克患者的低氧血症,也可迅速升高血压,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9.
肺癌胸膜早期种植转移:螺旋CT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CT诊断肺癌胸膜早期种植转移的价值,并分析漏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病理确诊肺癌胸膜种植转移的CT、手术病理资料,作对照研究。结果:43例中,术前CT仅诊断8例,其中Ⅲ级5例,Ⅱ级3例,诊断符合率19%(8/43),CT实际显示胸膜转移结节28例,其中Ⅰ级10例、Ⅱ级13例,Ⅲ级5例,未显示Ⅰ级15例,CT检出率为65%(28/43)。28例中,术前CT漏诊Ⅰ级和Ⅱ级各10例,漏诊率71%(20/28)。20例中,CT漏诊叶间胸膜、肺表面脏层胸膜、纵隔胸膜、肋胸膜、膈胸膜转移,漏诊率分别为0%、33%、36%、43%、80%。结论:CT能准确检出、诊断肺癌中晚期胸膜转移,但检出胸膜早期微小病灶有明显局限性,在CT诊断中,忽视对膈胸膜、肋胸膜、肺表面脏胸膜上Ⅰ、Ⅱ级较早转移灶的观察,是导致漏诊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不佳的原因,探讨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 随访本院1993-2003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后路髓核摘除术病例236例,对术后腰腿痛症状未缓解或症状消失后再复发者复查X片、CT或MRI了解病因。结果手术疗效不佳者25例。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为残留髓核再突出、术后脊柱不稳倾向增加、对侧隐窝狭窄认识不足、神经根损伤、极外侧型椎问盘突出漏切、感染、术后椎管内瘢痕黏连等。全椎板切除术较椎板问开窗术更易发生椎管内瘢痕黏连(P<0.01)。结论首次手术时应尽可能取净髓核组织,对动力位摄片发现有椎问不稳倾向者行后外侧植骨或椎体问植骨融合,常规探查并妥善处理侧隐窝,牵拉神经根时间不应过长且用力轻柔。行腰椎间盘CT和MRI扫描时,应注意包括椎间盘相邻上下椎体的1/3部,以防止遗漏极外侧型椎问盘突出,尽量采用椎板间开窗术式以减少脊柱创伤,术中间断冲洗,术毕持续负压引流,以减少术后黏连,术中应严格无菌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