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4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39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24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9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224篇
内科学   124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307篇
预防医学   157篇
眼科学   25篇
药学   173篇
  4篇
中国医学   129篇
肿瘤学   55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经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性库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3例垂体性库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内镜经蝶入路手术治疗。术后48 h复查垂体MRI,未发现肿瘤残留定义为完全切除。术后1~2 d和6个月均检测清晨外周血清皮质醇和24 h尿游离皮质醇水平,定期门诊随访临床症状、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疗效。缓解标准参考《中国库欣病诊治专家共识(2015)》中的标准。结果13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19例(89.5%)术后病理学结果为垂体腺瘤或增生,另14例(10.5%)为正常垂体组织。术后出现一过性尿崩症19例、永久性尿崩症2例、电解质紊乱21例、垂体功能低下32例、脑脊液漏4例、术区出血2例、颅内感染2例。术前MRI发现垂体腺瘤的101例患者肿瘤均完全切除,垂体微腺瘤患者术后即刻缓解率为90.1%(73/81),大腺瘤患者术后即刻缓解率为60.0%(12/20);32例术前MRI结果阴性的患者中,术中探查发现可疑垂体腺瘤患者(肿瘤均完全切除)的缓解比例为14/18,未发现肿瘤患者的缓解比例为6/14。患者的术后即刻总缓解率为78.9%(105/133)。133例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为(2.5±0.3)年(1~6年)。术后6个月随访时,术后未即刻缓解的28例患者中,8例患者达延迟缓解,4例经再次治疗缓解,16例未缓解。至末次随访,105例术后即刻缓解的患者中24例(22.9%)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2.7±0.4)年(0.5~6.0年),4例经治疗后再次达到缓解。结论神经内镜经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性库欣病疗效较好,但术后并发症较多且易复发。  相似文献   
42.
目的:分析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实施利妥昔单抗药物治疗后实施护理干预后效果。方法:资料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48例老年非霍金淋巴瘤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数量为2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而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实施护理干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后临床护理总有效率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通过计算发现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差距显著(P0.05);而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95.83%,但对照组为79.17%,相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距显著(P0.05)。结论:对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实施实施护理干预可提升患者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大幅度降低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并提升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43.
目的:分析恶性淋巴瘤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资料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5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作为本次调查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而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联合个性化护理干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护理干预后心理和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通过采用SPSS19.0软件计算统计发现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前,心理和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距(P0.05),而接受不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心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距显著(P0.05)。结论:对于恶性淋巴瘤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大幅度提升患者心理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4.
45.
目的 比较利福霉素钠和利福平在治疗肺结核中的安全性.方法 792例肺结核患者分为利福霉素钠组(393例)和利福平组(399例),治疗2个月后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利福霉素钠不良反应发生率(12.47%),较利福平(18.29%)低,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利福霉素钠为1.78%,利福平为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为肝损伤、过敏反应、肾功能损伤、血细胞减少和消化道不适.结论 利福霉素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小于利福平,若患者不能耐受利福平,可考虑利福霉素钠作为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46.
目的:检测在临床切除的肺腺癌标本中AQP1的表达和分布,及肺腺癌患者血清中AQP1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QP1在肺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分布,酶联免疫试验法检测血清中AQP1水平。结果:AQP1散在表达于正常肺组织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在肺腺癌组织中AQP1表达于肿瘤的血管内皮细胞以及肿瘤细胞膜上、胞浆内;健康对照组血清AQP1水平为(24.52±3.83),肺腺癌患血清中的测得值(77.04±1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QP1可能与肺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47.
背景 IgA肾病(IgAN)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同时也是引起肾实质恶性高血压(MHT)的主要原因之一。既往研究认为伴MHT的IgAN临床病情和肾脏病变程度均比无MHT的IgAN严重,但尚不清楚IgAN患者发生MHT的中医证候特点。 目的 分析原发性IgAN患者发生MHT的中西医相关因素,探索其中医证候特点。 方法 纳入2013年12月至2021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肾穿刺活检确诊的518例原发性IgAN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PASS 15.0软件中的变量相关性检验进行样本量估算,最终纳入伴MHT的IgAN患者17例作为IgAN-MHT组,按照1∶5比例随机抽取同时期85例无MHT的IgAN患者作为IgAN组,比较两组临床、病理及中医证候的差异。采用Lasso回归对93个中医证候信息进行筛选降维,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伴MHT的IgAN的中医证候相关因素。 结果 IgAN-MHT组首发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或恶心呕吐比例,临床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比例,入院时平均动脉压、最高收缩压、最高舒张压、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无机磷、血镁、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慢性肾脏病(CKD) 3~5期的比例、血瘀证比例,气虚证中神疲乏力、四肢倦怠、胫酸腿软、头目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症状的比例,阴虚证中视物模糊、飞蚊症症状的比例,血瘀证中爪甲青紫、舌色紫暗症状的比例,肾内动脉硬化比例高于IgAN组;而首发临床表现为尿检异常比例、高血压病史比例、临床诊断为慢性肾炎综合征的比例、血IgM、血IgG水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低于IgAN组(P<0.05)。两组伴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病变(T病变)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N-MHT组的常见中医证型为气阴两虚兼血瘀证。IgAN-MHT和血瘀证呈正相关(P<0.05),IgAN-MHT患者男性比例、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和气虚证呈正相关(P<0.05),无机磷、血钾和阴虚证呈负相关(P<0.05),IgAN-MHT患者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和血瘀证呈正相关(P=0.0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头痛〔OR=7.895,95%CI(1.643,37.935),P=0.010〕、视物模糊〔OR=5.499,95%CI(1.207,25.053),P=0.028〕、口干喜饮〔OR=10.079,95%CI(2.289,44.373),P=0.002〕、爪甲青紫〔OR=18.312,95%CI(2.179,153.884),P=0.007〕是伴MHT的原发性IgAN的影响因素。 结论 (1)伴MHT的原发性IgAN患者肾功能更差,肾脏病理损伤更重。(2)伴MHT的原发性IgAN的常见中医证型为气阴两虚兼血瘀证。(3)伴MHT的原发性IgAN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与中医气虚证、阴虚证和血瘀证具有一定相关性。(4)中医证候中头痛、视物模糊、口干喜饮、爪甲青紫是伴MHT的原发性IgAN相关因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关注并改善患者的气虚、阴虚、血瘀相关症状,有可能减少IgAN患者伴MHT的发生。  相似文献   
48.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全脊椎切除术和次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全脊椎切除组14例,次全脊椎切除组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肿瘤性质、病灶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采用KPS(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Frankel分级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的功能状态、疼痛程度以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生存情况,绘制Kaplan-Meier曲线,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全脊椎切除组与次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分别为5.29±1.54分、5.00±1.58分,KPS评分分别为70.71±8.29分、69.31±11.00分,术后1个月VAS评分分别为1.00±1.52分、0.97±1.88分,KPS评分分别为85.00±7.60分、85.17±17.45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组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例出现局部复发,其中全脊椎切除组1例,次全脊椎切除组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6,P=0.01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0.29~19.71);次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1.0个月(95%CI:4.60~17.40),全脊椎切除与次全脊椎切除的两组患者术后半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3.6%、63.2%,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45.2%、42.1%,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脊椎切除与次全脊椎切除手术均能明显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功能状态、疼痛程度以及神经功能,全脊椎切除有助于减少脊柱转移瘤术后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49.
李爽  陈艳  谢明珠  杨涛  祝廷辉  唐伟卓 《中草药》2021,52(15):4681-4686
目的建立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果实HPLC指纹图谱及9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为桂花果实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YMC-Pack ODS-A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水(含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25℃,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10 nm,对不同产地桂花果实样品进样分析;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桂花果实的指纹图谱,同时测定其中9种化学成分含量。结果对不同产地20批桂花果实样品进行指纹图谱研究,共标定了24个峰,指认出其中9个色谱峰。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女贞苷G13、特女贞苷、新女贞苷及红景天苷为桂花果实中主要化学成分。经方法学考察,测定方法的精密度和重复性良好,样品在24 h内稳定;红景天苷、毛蕊花糖苷、新女贞苷、特女贞苷、异麦角甾苷、女贞苷G13、槲皮素、芹菜素、山柰酚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加样回收率均在95%~105%。结论建立的桂花果实HPLC指纹图谱及9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分析方法稳定、可靠,可为桂花果实的质量控制及综合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对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Aβ(1.5×10-4mol·L-1)诱导的PC12细胞作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细胞模型,并以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1×10-6mol·L-1)、雌二醇(1×10-5mol·L-1)进行干预。实验设置空白组、Aβ组、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组、雌二醇组。采用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试剂盒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Aβ组的细胞存活率、线粒体膜电位及SOD、GSH-PX活性明显降低(P<0.01),细胞凋亡率、MDA含量以及IL-1β、IL-6、TNF-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Aβ组相比,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组的细胞存活率、线粒体膜电位及SOD、GSH-PX活性明显升高(P<0.01),细胞凋亡率、MDA含量以及IL-1β、IL-6、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对Aβ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提高其抗氧化酶活性及线粒体膜电位,减少炎症因子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