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80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嗅鞘细胞在大鼠完全损伤脊髓内长期存活和修复作用的研究以及嗅鞘细胞移植治疗人类脊髓损伤的观察。方法: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实验室用新生Wistar大鼠嗅球做嗅鞘细胞原代纯化培养,大量增殖后植入完全损伤的大鼠脊髓内,同时设立注入DMEM培养液和单纯椎板切除的对照组。术前及术后2,4,8,16和24周进行动物神经功能评定BBB评分();术后24周取损伤段及其邻近脊髓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嗜银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了解脊髓再生情况;同时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oechst标记的嗅鞘细胞在体内存活情况。选择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2003-06/12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嗅鞘细胞移植,术后随访。结果:①手术后4周,嗅鞘细胞移植组,DMEM注射组开始有运动功能恢复,嗅鞘细胞移植组运动功能好于DMEM注射组(P<0.01);在各个时间段BBB分值嗅鞘细胞移植组均高于DMEM注射组(P<0.01)。②苏木精-伊红及嗜银染色显示,嗅鞘细胞移植组,DMEM注射组脊髓损伤区及其近端都有神经纤维,排列紊乱,嗅鞘细胞移植组数量多于DMEM注射组P<0.01),但都少于相应节段的对照组P<0.01)。③((24周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Hoechst标记的嗅鞘细胞仍存在于OEG移植组脊髓损伤段周围。④透射电镜结果见嗅鞘细胞移植组胶质瘢痕近端大量新生有髓神经纤维并  相似文献   
82.
颅脑外伤开颅探查手术是脑外科最常见的手术,因多为急诊手术,术前准备仓促,而且损伤程度不同,病情复杂,给麻醉的选择和处理以及脑保护带来一定的难度。麻醉处理是否适当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因为麻醉处理不当也是造成死亡的因素之一[1]。我院近年来共施行脑外伤开颅...  相似文献   
83.
目的建立HPLC-DAD法同时测定益肾健骨丸(当归、枸杞子、苏木等)中5种成分的含量。方法该药物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Waters Symmetry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0.2%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检测波长230、330 nm;柱温25℃。结果龙胆苦苷、马钱苷、芍药苷、阿魏酸、毛蕊花糖苷分别在63.60~636.00μg/mL(r=0.9999)、5.90~59.00μg/mL(r=0.9996)、40.125~401.25μg/mL(r=0.9997)、2.0625~20.625μg/mL(r=0.9999)、5.775~57.75μg/mL(r=0.9998)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5%、99.6%、100.4%、100.1%、99.57%,RSD分别为1.05%、1.36%、1.19%、1.55%、1.24%。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益肾健骨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4.
经皮穿刺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在腰腿痛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穿刺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几种引起腰腿痛常见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经X线平片、MRI以及椎间盘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明确诊断的腰腿痛患者行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其中椎间盘源性疼痛25例,椎间盘突出症12例,退行性椎管狭窄症5例(年龄均在65岁以上)。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症状和体征,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后1周及随访时记录患者VAS评分。结果:所有病例的穿刺及消融过程均顺利完成。术后1周所有患者的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未见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6~24个月,平均15.6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7.2分降至术后1周的2.6分,随访时为1.7分;直腿抬高试验及行走距离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椎管狭窄的患者术后10d症状复发。结论:经皮穿刺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安全性好、操作简单,中期疗效满意,为腰腿痛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治疗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2003年12月至2008年5月采用VSD技术结合二期创面手术治疗15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VSD组),男9例,女6例;年龄16~65岁,平均(38.7±14.4)岁.创面范围为5 cm×8 cm~15 cm×20 cm.选取同期15例采用传统换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等待二期手术时间、二期手术前换药次数、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创面愈合治疗费用.结果 VSD组15例创面全部治愈,无全身和局部并发症发生;创面二期处理采用游离植皮覆盖12例,二期缝合2例,局部皮瓣移位修复1例.两组患者等待二期手术时间、二期手术前换药次数及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创面愈合治疗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D技术能充分引流和刺激创面肉芽组织快速生长、缩短治愈时间,是治疗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简便、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6.
在关节镜技术规范化培训日益受重视的背景下,针对关节镜技术培训中存在的观念落后、技术规范缺乏问题,探讨了关节镜技术培训中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以期改善临床培训的规范化及实效性。  相似文献   
87.
实时监测颅内微循环的犬心脏骤停模型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建立可以实时观察颅内微循环变化的犬室颤心脏骤停(CA)模型.方法 6只比格犬开颅后采用交流电诱发室颤,同时观察犬诱发室颤前、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2 h内动脉内平均压(MAP)、右颈总动脉平均流量(Q)、耳及颅内微循环灌注量.结果 犬全部诱发室颤,无干预3 min后开始心肺复苏,6只比格犬均复苏成功.ROSC 30 min颅内微循环最高均值,与其余各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SC 5 min MAP低值与ROSC 105 min高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分析表明CA前MAP与Q呈负相关(r=-0.941,P=0.005).ROSC后,耳与颅内微循环正相关(r=0.269,P=0.049);而耳微循环与MAP(r=-0.454,P=0.001)、Q(r=-0.440,P=0.001)呈负相关;MAP与Q呈正相关(r=0.297,P=0.029).结论 开颅窗比格犬CA模型,可动态观察颅内微循环变化,为心肺脑复苏(CPCR)提供更直接更可靠的观察手段和方法.颅内微循环在复苏后30 min时存在高灌注.复苏后2 h内耳与颅内微循环灌注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腱止点软骨细胞的分离方法,观察软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取1例来源于交通事故的健康志愿者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腱止点标本,胰蛋白酶去除纤维组织后Ⅱ型胶原酶消化,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使用甲苯胺蓝染色鉴定软骨细胞表型.结果 甲苯胺蓝染色见软骨细胞内蓝紫色异染颗粒,细胞核深染;细胞周围有少量异染颗粒出现.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软骨细胞细胞质被染成棕黄色,细胞核不着色,具有软骨细胞共同生物学特性.结论 成功分离提取了腱止点软骨细胞,其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与关节软骨细胞相似,但细胞密度低于相同方法分离的关节软骨细胞.  相似文献   
89.
目的 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干预心脏骤停(CA) 犬后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及颅内微循环的变化,探讨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心外膜电致颤诱发16只比格犬CA,经心肺复苏(CPR)至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随机选8只行3次1 h EECP干预,8只为对照(Con)组.各时间点采血,用ELISA法测血清ET-1、NO浓度,并观察颅内微循环.结果 血清ET-1浓度、ET-1/NO比值在ROSC后EECP组比Con组低(P<0.05或P<0.01),血清NO浓度EECP组比Con组高(P<0.05或P<0.01).反搏后颅内微循环灌注量EECP组比Con组升高(均P<0.01).结论 EECP可升高CA-ROSC犬血清NO浓度和降低血清ET-1浓度,降低ET-1/NO比值,改善内皮舒缩功能,增加颅内微循环灌注量.  相似文献   
90.
本科于2007年10月25日收治坐骨韧带囊肿1例,以开放性小切口给予切除,疗效满意,国内尚未见报道,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2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髋后外侧针刺样疼痛8个月入院,无咳嗽、潮热、盗汗等其他不适.入院查体:右髋活动尚可,无红肿,皮温正常,局部深压痛(+),左侧4字征(+),Thomas征(+),足跟叩击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