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泥超声表现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肝移植术后胆泥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按治疗结果分为不良疗效组和疗效稳定组,比较两组间初次发现胆泥时的超声特点。结果缺血性胆道病变合并胆泥者在不良疗效组中占95%(19/20),在疗效稳定组中则仅为13%(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稳定组的胆泥均位于肝门部(16/16),胆泥与胆管壁分界清晰(14/16),肝门部胆管壁无增厚(14/16),肝内胆管未见扩张(14/16);不良疗效组胆泥分布范围广,除肝门部外,常累及肝内胆管(10/20),胆泥与胆管壁分界模糊(15/20),肝门部胆管壁增厚明显(16/20),肝内胆管扩张(19/20);上述4项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在不同预后组间胆泥的声像图特点有差异,对合并有缺血性胆道病变超声特点的胆泥,提示预后较差,可能需要进行积极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肝动脉三维灰阶超声造影(3D-CEUS)用于诊断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价值。方法对26例肝移植供体或怀疑肝动脉并发症的肝移植受体进行常规彩超、二维灰阶超声造影(2D-CEUS)和3D-CEUS检查。评价3D-CEUS的图像重建成功率及重建的肝动脉三维图像质量。结果 26例患者3D-CEUS可显示21条肝动脉,图像重建成功率81%。用3D-CEUS重建的肝动脉三维图血管连续性好,可显示冠状面Z轴上的、细小或迂曲的分支或属支,能帮助判定肝动脉段分支起源,能明确地显示血管的空间关系。结论 3D-CEUS检查具有三维图像直观、立体、清晰的特点,在诊断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总结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破裂出血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破裂出血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图表现。结果 7例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声像图表现为肾区肿物呈不规则形、边界不清、不均匀混合回声,以高回声为主,后方回声均见明显衰减。瘤体内可见丰富的迂曲走行的动静脉血流信号。肾包膜下血肿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区或界限不清的混合性回声区。其中2例行超声造影检查,表现为:各期均呈高增强,增强形态为周边呈结节状高增强,逐渐向中心填充,增强欠均匀。肾包膜下血肿造影各期均表现为新月形无增强区,造影后血肿与瘤体分界清晰。结论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破裂出血无论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还是在超声造影表现上,其瘤体仍保留着原发病变即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特征。肾包膜下血肿在超声造影表现为各期无增强,与瘤体分界截然,有利于明确其范围。常规超声结合超声造影有利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破裂出血的诊断。  相似文献   
34.
目的对比CDFI和CEUS对肝移植术后早期及晚期肝动脉血栓(HAT)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CDFI或临床疑诊肝移植术后HAT患者64例,分为早期HAT(<30天)和晚期HAT(≥30天)。对所有患者均行CEUS检查,观察肝动脉有无血流显示及其走行;以CDFI测量血流峰值、收缩期加速度时间、阻力指数、有无湍流及其峰值。以DSA和(或)CTA+临床+超声随访为参考标准,计算CDFI和CEUS诊断早期、晚期HAT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对早期HAT 18例,CDFI和CEUS诊断HAT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100%(6/6)、83.33%(10/12)、88.89%(16/18)和100%(8/8)、100%(10/10)、100%(18/18);对晚期HAT 46例,CDFI和CEUS诊断HAT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0、100%(36/36)、78.26%(36/46)和100%(9/9)、97.30%(36/37)、97.83%(45/46)。结论 CEUS能直观显示肝动脉走行,诊断肝移植术后HAT的准确率明显优于CDFI,尤其对早期HAT更具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35.
廖梅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4):147-14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体检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对190例体检的女性进行乳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双乳小叶增生者171例(90%);单侧或双侧纤维腺瘤20例(26个10.5%);单侧或双侧低回声光团(性质待定),建议随诊的18例(25个9.4%);乳腺囊肿10例(17个5.2%);左侧乳腺癌1例(0.52%)。结论:彩色多普勒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性影像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乳腺肿块的二维声像图及血流特征。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肌酶及心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在该院诊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均常规给予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及硝酸酯类药物口服,在以上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通心络胶囊口服,两组均治疗2 w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及心电图变化,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对治疗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组内比较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观察组少于(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组内比较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CK、CK-MB、LDH水平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绞痛症状治疗总有效率88.00%,高于对照组70.00%(P0.05);观察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76.00%(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有助于临床症状的快速改善,促进心肌酶水平下降及异常心电图的恢复。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胆管造影技术显示肝内胆管的可行性.方法 对5个离体猪肝不同肝叶的胆管分别进行插管,经插管注入1:20稀释的SonoVue超声造影剂后进行三维超声造影检查,分别评价可分辨最高胆管分支级别和图像质量,并与X线胆道造影作比较,评价其胆管树形态拟合度.结果 在5个离体猪肝中成功插管14个分叶,最高可显示至第3级分支,最高显示级别为第3、2、1级分支的比例依次为42.9%(6/14)、42.9%(6/14)、14.2%(2/14);图像质量优、中、差的比例依次为21.4%(3/14)、57.2%(8/14)、21.4%(3/14);与X线胆道造影比较,图像拟合度优、中、差的比例依次为42.9%(6/14)、42.9%(6/14)、14.2%(2/14).结论 三维超声胆管造影技术可能是一种显示胆管树解剖结构的全新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38.
目的比较二维和三维胆道超声造影技术评价活体肝移植胆道解剖结构的差异。方法对13例活体肝移植供体分别行二维及三维胆道超声造影检查,分别对图像质量、可分辨胆管分支的级别及不同级别分支的数目及胆管变异进行评估。两位医师盲法独立对二维及三维超声胆道造影图像进行评价,一致性分析用Kappa检验。结果二维与三维超声胆道造影的图像质量评分显示胆管级别和胆管分支总数目无统计学差异,但二维胆道造影在显示第5、6级末梢胆管分支数目上优于三维胆道造影。两位医师对不同级别胆管分支数目的一致性检验,三维图像评价之间的κ值为0.82;高于二维图像相应κ值0.51。13例中三维超声胆道造影显示3例存在胆道变异,而二维超声造影未能发现。结论三维胆道超声造影较二维超声造影评估胆道变异更准确,而二维胆道超声造影显示末梢小胆管优于三维胆道超声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39.
廖梅  简敏  彭文丽 《华夏医学》2023,(5):144-148
目的:探讨穴位敷贴配合穴位按摩预防肿瘤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肿瘤化疗患者,根据入院顺序编号分组,奇数为观察组,偶数为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按摩干预,比较两组恶心呕吐控制率、恶心呕吐严重程度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恶心呕吐总控制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恶心呕吐指数评估量表(R-INVR)评分较对照组低,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中认知、角色、社会、情绪、躯体的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化疗后采用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按摩干预,可控制恶心呕吐症状,减轻症状严重程度,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去阿片化多模式镇痛在普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中使用的效果及特点,并观察艾司氯胺酮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腹腔镜手术患者90例,性别不限,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年龄20~65岁,体质量指数(BMI)在正常范围内即可,随机分为T组、P组和Te组3组。T组为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组;P组为静脉镇痛组,Te组为去阿片化多模式镇痛组,即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术中术后使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比较三种镇痛方式对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统计三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平静5 min(t0)、气管插管后5 min(t1)、手术切皮后5 min(t2)、气腹后5 min(t3)、手术结束拔出气管导管时(t4)、术后24 h(t5)每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中麻醉药物的总用量、手术时间、补液量和失血量。比较术后30 min, 6 h, 12 h, 24 h及48 h的静息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术后各阶段镇痛过程中头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