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7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76篇
中国医学   69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核苷酸酶(5’-NT),在岛津CL-7200全自动生化分析中,采用测定次黄嘌呤释放速率5’-NT比色分析法,选择[装置定数]和[K值接受]校准模式,以底物次黄嘌呤为标准,进行510 nm/600 nm双波长终点比色,测装置K值,由5’-NT连续监测法反应程序接受K值后,用于一般样品分析,结果在设定的次黄嘌呤标准浓度选择性试验中,次黄嘌呤在200~1000μmol/L时,可求得理想K值;准确性:质控结果均值与靶值误差<2%,符合WHO允许误差范围;重现性:高低值5’-NT批内CV<2%,日间<7.5%;线性试验中,5’-NT线性范围是0~300 U/I。,相关系数r=0.998 8,回归方程Y=1.052 8X-2.413,呈高度直线相关且离散度小,回收率为98.2%~99.4%,30例病人结果同手工法相关统计为r=O.897 O,Y=1.209 4X+O.857 8;40例正常组试验为0.3~10.0 U/L,可作为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考察氮酮对利巴韦林凝胶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Franz直立式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使用不同浓度的氮酮,测定75%的利巴韦林凝胶经皮渗透2、4、6、8、10、12、24h后累积透过量Q(μgocm^-2)和稳态流量J(μgocm-20h^-t)。结果含10%、20%、5.0%氮酮的利巴韦林凝胶与不合氮酮的利巴韦林凝胶间,其透皮吸收在24h后有极显著性差异CP<0.01。结论 氮酮对利巴韦林凝胺有极显著的透皮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实验用黄酮类化合物为儿茶素、白杨黄素、杨梅黄酮、柑桔素、柑桔苷、表桔儿茶素桔酸酯、芹黄素、绿原酸、藤黄菌素葡糖苷、迷迭香酸、洋芫荽苷和金丝桃苷等,槲皮素做阳性对照。将人ECV304细胞与次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与(或不与)不同浓度的上述黄酮类化合物和咖啡酸衍生物共同培养,用MTT法进行细胞毒试验。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4.
次黄嘌呤与新生儿缺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儿缺氧是儿科常见的危重症,多年来人们一直探索寻找一种评价缺氧的灵敏方法,1975年Saugstad等发现宫内窘迫的患儿脐血中有高水平的次黄瞟吟(Hypoxan-thine简称Hx),便预言Hx可作为一种缺氧指标[1]。HX反映细胞缺氧和能量代谢状态,它不仅比PH值和乳酸值敏感,而且能评价缺氧的失代偿程度。一、Hx的代谢Hx为ATP分解产物,正常体内有较稳定的Hx水平,约90%Hx由补救途径与1-焦磷酸-5-磷酸核糖(PRPP)产生次黄源吟酸(IMP),其余的HX被氧化分解为尿酸从尿液中排出。在黄源吟的脱氧酶和氧化酶系统中,正常情况下黄源吟氧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吗啡对神经细胞模型PC12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酶与分解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暴露于吗啡不同时间的PC12细胞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腺苷激酶(AK)和腺苷脱氨酶(AD A)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相应时段对照组相比,PC12细胞暴露于吗啡12及24 h时,HGPRT mRNA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作用48 h时HGPRT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72 h后HGPRT mRNA水平再次升高(P<0.05);吗啡处理的PC12细胞于12和24 h时,AK mRN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作用48 h时AK mRNA水平升高(P<0.05),72 h后AK mRNA水平恢复正常;ADA mRNA水平均表现为轻度降低,12 h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吗啡影响神经细胞嘌呤核 苷酸代谢,使细胞内腺苷酸及腺苷水平增高,这可能是吗啡依赖和耐受形成的机理之一 。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7,(10):2155-2157
目的:建立九香虫药材中尿苷、尿嘧啶、黄嘌呤、次黄嘌呤等4种核苷类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柱Agi Lent zorbax 250 mm×4.6 mm,5μm,流动相0.05 mol·L-1磷酸氢二铵、pH7.8~8.0;流速1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54 nm。结果:13批次九香虫药材样品中,除10#药材未检出次黄嘌呤成分外,其余均检出尿苷、尿嘧啶、黄嘌呤、次黄嘌呤4种成分;但4种成分的含量均较低,可能与样品均经过炮制有关;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分析要求。结论:该实验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适用于九香虫药材中尿苷、尿嘧啶、黄嘌呤、次黄嘌呤等4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为九香虫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7.
肌氨肽苷注射液的现行的质量标准中,按照次黄嘌呤含量测定的色谱条件实验,系统适用性很难达到标准要求,严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文为药品检验人员提供了三种操作方式以达到系统适用性的要求,供药品检验人员参考。并根据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对现行标准提出了修改建议,以便更好地控制肌氨肽苷注射液的药品质量。  相似文献   
8.
对比研究槲皮素、别嘌醇对高尿酸血症大鼠的治疗作用并观察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雄性SD大鼠,连续灌胃给药7 d,第5天采用次黄嘌呤法制备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采用比色法、连续监测法、化学氧化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等测定大鼠血清中尿酸(U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β2-微球蛋白(β2-MG)、胱抑素C(Cys-C)、尿素及肌酐(Cr)含量。结果显示:别嘌醇能够显著降低大鼠血清尿酸水平(P<0.01),而槲皮素对血清尿酸无影响;槲皮素和别嘌醇显著降低大鼠ALT和AST水平(P<0.01),对TBIL和DBIL水平无明显影响,显著提高β2-MG,Cys-C水平(P<0.01),别嘌醇治疗组大鼠血清尿素和C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造模组和给药组可见大鼠肾脏轻度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表明:槲皮素对大鼠血清尿酸水平无明显影响,而别嘌醇降尿酸作用显著。造模和给药对肝功能均无明显影响,但造模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槲皮素对轻度肾损伤未见明显的保护作用,别嘌醇给药后加重肾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9.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是以上下两级运动神经元进行性丢失为特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运动神经元病(MND)中最常见的类型。运动神经元中的病理性TDP-43是ALS的病理特征。此外,散发性ALS运动神经元中作用于RNA的次黄嘌呤腺苷脱氢酶(ADAR2)减少、具有未经编辑Q/R位点的谷氨酸受体2(GluR2)表达增加,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AMPAR)属性受影响,Ca2+通透性增加,Ca2+流入胞质增加导致神经元死亡。ALS运动神经元死亡包含病理性TDP-43和ADAR2活性下降,两种病理变化可能在细胞死亡中存在一定联系。ADAR2 mRNA是TDP-43蛋白的靶RNA,TDP-43蛋白在ADAR2的表达中起调节作用。近年来,研究者探讨ALS的基因治疗可能性:动物实验结果提示,外周静脉给予9型腺相关病毒载体(AAV9),可上调鼠运动神经元ADAR2,引发外源性ADAR2在中枢神经元表达,从而有效防治运动功能障碍。运动神经元的获救可能与TDP-43基因的正常表达有关。AAV9介导的ADAR2基因植入可能为ALS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6-巯基嘌呤(6-MP)减量化疗的急性白血病(AL)患儿维持治疗阶段临床资料及其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提取3例AL患儿骨髓液及77例对照组儿童外周血总RNA并逆转录成cDNA,PCR特异性扩增TPMT和HGPRT基因蛋白质编码区序列并测序。采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第3版常规毒性判定标准(NCI CTC 3.0)对维持治疗阶段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和分级,应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推荐的药物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标准评价6-MP与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结果1例AL患儿为TPMT*3C(Try240Cys)纯合突变基因型,减少6-MP剂量至常规剂量1/3~2/3可使骨髓抑制及肝脏毒性等重度不良反应转为轻度。对照组发现2例TPMT*3 C杂合突变,该位点在人群中的等位基因频率为1.3%。以上两组均未发现HGPRT基因突变。结论 TPMT*3 C纯合突变患儿可出现与6-MP剂量相关的不耐受现象,中断或减量治疗能够减少维持期间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示TPMT*3 C基因型的检出可能有利于提高6-MP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