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8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目的比较研究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与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2000年1月-2006年6月分别采用外固定支架和掌侧LCP结合克氏针撬拨、植骨等技术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C型骨折61例(85侧),骨折按AO/ASIF分型:C1型28侧,C2型33侧,C3型24侧。其中掌侧LCP治疗组34侧,外固定支架固定组51侧。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等,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6~27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面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Werlev标准评定,C1、C2型骨折LCP组优于外固定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3型骨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掌侧或背侧不稳定的C1、C2型桡骨远端骨折,掌侧LCP可提供有效固定及早期活动;背侧不稳定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是外固定支架的最佳适应证;严重粉碎的C3型骨折(尤其掌侧不稳定者)应联合运用LCP和外固定支架等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合并有神经损伤的骶骨骨折的临床处理方法. 方法 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00年3月至2006年8月确诊为合并神经损伤的15例骶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Gibbons分型系统对神经功能的康复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 15例患者中保守治疗4例;单纯复位内固定6例;单纯神经探查2例;内固定+神经探查3例.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处理后,患者的神经功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康复或恢复,其中直肠膀胱功能康复优良率达86%,感觉功能为89%,而运动功能康复优良率仅73%. 结论 骶骨骨折合并的神经损伤与骨折类型及骨盆环稳定性密切相关.早期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恢复骶骨的解剖关系,有利于神经功能的康复.对于神经损伤症状明显的病例,CT、MRI显示骶管或骶前孔破坏并有压迫骶神经可能时,应在内固定的同时进行骶神经探查.晚期手术患者亦可获得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掌侧钢板结合外支架治疗高能量损伤C3型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初步研究掌侧支撑钢板结合外支架等固定治疗高能量损伤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使用掌侧入路支撑钢板、跨腕关节外支架并结合克氏针撬拨、植骨等技术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26~47岁,平均37岁.闭合性骨折9例,开放性骨折4例(Gustino Ⅰ型3例,Ⅱ型1例).病程2 h~17 d.比较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等,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随访7~29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面均获明显改善.桡骨远端影像学评估采用Stewart改良的Sarmiento评分,优9例,良4例;腕关节功能采用Gartland-Werley标准评定,优5例,良6例,可2例.结论:①掌侧钢板可支撑掌侧皮质,防止骨折碎片向掌侧移位和维持掌倾角,还能为背桡侧外支架提供掌侧支点;②外支架可借助掌侧支点维持桡骨长度和掌倾角,并利于对损伤关节软骨的修复产生"模造";③克氏针、植骨等技术的运用可进一步稳定骨折端.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能量损伤的日益增加,股骨远端骨折病例不断增多,伤情也越来越复杂.股骨远端骨折常存在软组织损伤严重、骨折粉碎、骨折延伸到膝关节等而导致多数病例治疗效果不满意,尤其是GustiloⅢ型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手术治疗难度更大.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35例Gustilo Ⅲ型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不包括截肢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脊柱创伤研究小组(STSG)提出的下颈椎损伤分型(SLIC)临床应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30例下颈椎外伤患者,其中男24例,女6例;年龄31 ~74岁,平均54.4岁。损伤节段:C3/42例,C4/56例,C5/67例,C6/74例,C3-53例,C4-66例,C3-62例。30例患者中8例行非手术治疗,22例行手术治疗。根据SLIC系统进行评分,该系统主要以损伤形态、椎间盘韧带复合体(DLC)的完整性及神经功能状态3个成分为基础。使用组间相关系数(ICC)评价SLIC临床应用的可靠性,使用Cohen's Kappa评价SLIC指导治疗的有效性。结果 损伤形态观察者间信度优(ICC =0.68),DLC完整性观察者间信度良好(ICC =0.51),神经功能状态观察者间信度特优(ICC=0.83),SLIC总得分观察者间信度优(ICC=0.78)。SLIC推荐治疗方案和实际治疗方案达到86.7%的一致性(Kappa =0.706)。若排除得分3~5分的患者,SLIC推荐治疗方案和实际治疗方案达到92.9%的一致性(Kappa =0.837)。结论 SLIC简单、标准、可靠性强,能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浮肩损伤过去常被定义为同侧的锁骨骨折合并肩胛颈骨折,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发生率的0.1%。现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12例浮肩损伤(FS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掌侧钢板固定治疗不稳定的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初步探讨掌侧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固定治疗不稳定、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掌侧LCP结合克氏针撬拨、植骨等技术治疗不稳定、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35例,比较研究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等,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经随访9-24个月(平均17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评定,优20例、良12例、可2例、差1例。[结论]对不稳定、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掌侧LC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防止复位丢失、减少结构性植骨、避免肌腱激惹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藻酸盐凝胶三维培养条件下兔关节软骨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0/2006-10在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4周龄雄性新西兰兔6只。实验方法:利用机械与酶消化的方法获得均一的兔关节软骨细胞,在单层培养条件下将软骨细胞增殖至P2代;将P2代细胞高密度条件下转入藻酸盐凝胶培养介质,进行三维培养。细胞培养分组:①不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三维培养。②含50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三维培养组。③单层培养。实验评估:①三维培养细胞于培养的2,4,6周行冰冻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②单层培养细胞每传代1次行细胞爬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①细胞学外观形态变化:两组藻酸盐凝胶三维培养体系中的软骨细胞在6周的培养过程中始终保持了圆形的细胞外观。单层培养软骨细胞在第5代以前,均保持了星形及多角形的正常软骨细胞外观。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结果:培养6周后,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三维培养软骨细胞特异性Ⅱ型胶原细胞仍呈强阳性染色,表达水平较转入三维体系前未见降低,培养细胞保持了良好的分化表型。单层培养软骨细胞在第5代以前,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阳性。第6代以后,大部分细胞呈梭形,向成纤维细胞转化,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阴性。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藻酸盐三维培养条件下的关节软骨细胞表型具有维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腹腔注射氢生理盐水对急性马尾综合征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选取200~250g的SD大鼠168只,随机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实验组.假手术组仅行L5棘突和L5/6间隙黄韧带切除,对照组和实验组建立急性马尾综合征大鼠硅胶条压迫模型;实验组建模术后立刻行5ml/kg氢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以后1次/8h腹腔注射,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均行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术后3h、6h、12h、24h、48h和72h分别于每组各取8只大鼠进行热板试验,评价行为学表现,而后麻醉下取T13~L1段脊髓、L4~L6段马尾神经及L5、L6双侧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行丙二醛(MDA)含量检测,分析各时间点的变化.另于术后48h每组各取8只行多聚甲醛灌注后取T13~L1段脊髓、L4~L6段马尾神经及L5、L6双侧DRG,行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取马尾神经行神经纤维蛋白(NF)染色并计算阳性率,取脊髓及DRG行Caspases 3染色后计算阳性指数,行Tunel染色后计算凋亡指数.结果:由于麻醉苏醒时间不一致术后3h各组的缩足潜伏期数据不采用,6h~72h的缩足潜伏期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术后对照组和实验组MDA水平在3h~48h均较同组前一时间点有明显增加(P<0.05),在48h和72h无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在3h时增幅最大,实验组在24h增幅最大(P<0.05);术后3h~72h各时间点马尾、脊髓及背根神经节的MDA水平实验组均比对照组低,对照组和实验组均比假手术组低(P<0.01).假手术组的NF染色阳性纤维率为100%,实验组为(59.08±6.25)%,对照组为(21.35±2.38)%,三组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和实验组脊髓和DRG的Caspases 3阳性指数均明显大于假手术组(P<0.01);实验组的阳性指数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脊髓和DRG的Tunel凋亡指数均明显大于假手术组,实验组脊髓和DRG的凋亡指数均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氢生理盐水可改善急性马尾综合征大鼠的行为学表现,减少神经纤维变性及神经元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氢对氧化应激反应具有抑制和延缓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