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6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152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69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99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169篇
综合类   249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129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97篇
  2篇
中国医学   118篇
肿瘤学   10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双重排粪造影方式应用在结肠功能性便秘诊断当中的效果。方法文章所选择的调查对象来自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均为在此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经临床病理诊断确诊为结肠功能性便秘患者,分析双重排粪造影方式和排粪造影的符合性。结果采用双重排粪造影方式诊断结肠功能性便秘59例得到确诊,占98.33%,和排粪造影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双重排粪造影方式进行结肠功能性便秘诊断,可以有效的提升诊断的效率,对于具体症型的确认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前瞻性比较采用自体髂骨块和椎间融合器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自1998年2月~2002年2月治疗78例腰椎滑脱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根据椎间融合材料的不同,前瞻性将患者随机分为融合器组36例(采用后方斜向单枚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骨组42例(采用自体髂骨块)。男33例,女45例;年龄35~59岁,平均43岁。其中Ⅰ度滑脱29例,Ⅱ度滑脱39例,Ⅲ度滑脱1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融合率和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2年~3年7个月,平均35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滑脱程度、手术时间、失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融合器组优良率为88.8%,自体骨组为83.2%(P=0.99)。术后1年融合器组的融合率为86.1%,自体骨组为83.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87);最终随访时椎间隙高度融合器组平均减少1.7 mm,自体骨组平均减少2.6 mm,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38,P< 0.005)。结论采用自体骨为植骨材料者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明显增加,但两组之间融合率和临床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髂骨块均可以作为腰椎滑脱后路椎间融合的植骨材料,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多序岩黄芪化学成分研究(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Hand.-M azz.)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柱色谱分离,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从多序岩黄芪中分离鉴定了3个化合物:(1)白桦脂酸,(2)二十六碳酸,(3)蔗糖。结论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微生物诱导家蝇幼虫表达的抗菌肽特性.用3种不同的病源菌通过针刺感染的方法诱导家蝇幼虫表达抗菌肽,通过Sephadex G25分离,用Hult mark改进法和抑菌圈测定法作抑菌试验,用毛细管电泳(CE)分析不同微生物诱导得到的抗菌肽样品差异,检测抗菌肽的热稳定性和酸碱耐受性.发现不同微生物诱导产生的家蝇抗菌肽具有广谱抑菌性,但不同样品对不同病源菌抑菌活性有差异,不同测定抑菌效果的方法对抑菌结果有影响,各种抗菌肽样品CE蛋白谱具有明显不同.抗菌肽样品都具有热稳定性和酸碱耐受性.说明不同微生物诱导产生的家蝇抗菌肽类型以及抗菌肽含量与诱导源有关,抗菌肽为家蝇幼虫体内固有成分,诱导增加了抗菌肽的表达量同时刺激新抗菌肽的产生.用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鼠伤寒沙门氏菌诱导家蝇幼虫可产生较多含量高活性好的抗菌肽.  相似文献   
5.
中国鼠疫菌种资源遗传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中国甲类传染病菌种资源库》,选择适当的指标,以反映中国鼠疫菌种的遗传背景。方法 使用传统的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中国鼠疫菌种代表菌株的遗传特征。并对遗传特征的分布及其意义进行分析。结果 利用6项指标,将中国的鼠疫菌划分成15种遗传型,每一型占据一片相对独立的而又自相延续的地理空间。分析遗传型之间的亲缘关系,并根据菌株间的差异,追溯鼠疫耶尔森菌作为一个生物种形成后的进化过程。结论 中国各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着不同特征的鼠疫菌株,但为达到对菌株认同的目标,还需要确定更多的遗传指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蒽环类药物吡柔比星(THP)为主的联合新辅助化疗对Ⅲ期原发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138例手术前确诊的Ⅲ期原发性乳腺癌采用以吡柔比星为主的CTF方案化疗1~4个周期,观察临床疗效、保乳手术率和毒副反应。结果全组总有效率为75.4%(104/138);其中完全病理缓解1例,临床完全缓解1例(0.7%),部分缓解102例(73.9%),无变化32例(23.2%),进展2例(1.4%)。实施保乳手术7例(5.1%)。施行化疗3+4周期的疗效和保乳手术率均明显高于1+2周期者(均P〈0.05)。该方案的脱发反应轻,Ⅰ度脱发28例(20.3%);心脏毒性较小,室性期外收缩发生率1.4%(2/138),无充血性心衰病例。但骨髓抑制较明显,总发生率55.8%(77/138),其中Ⅱ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为27.5%(38/138),Ⅲ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为21.0%(29/138),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为7.2%(10/138)。结论以吡柔比星为主的CTF方案用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心脏毒性小,近期疗效较满意;但骨髓抑制发生率高,治疗期间应予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研究过氧化氢(H2O2)对不同时相HepG2细胞作用的选择性,以进一步探讨H2O2: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材料与方法:以胸腺嘧啶核苷(TdR)阻断法获得不同细胞周期时相的同步化细胞,分别加入800 μmol/L的H2O2作用3 h,并检测各组细胞的丙二醛(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XOD)和5'核苷酸酶(5'NT)的活性及抗羟自由基(抗·OH)和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抗O2)的活性.结果:经H2O2处理的各组MDA含量和XOD、抗·OH、抗O2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5'NT活性低于对照组(P<0.01).与未同步化组比较,同步化于S期和G2/M期的细胞MDA含量和XOD、5'NT、抗·OH和抗O2活性显著升高,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同步化于G1期的细胞MDA含量、XOD、5'NT和抗O2-活性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H2O2作用同步化HepG2细胞后,代谢产生自由基的酶活性,脂质过氧化产物含量以及抗氧化水平均表现出细胞周期特异性,这可能是过氧化氢对不同时相HepG2细胞损伤作用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荷瘤大鼠60Co γ射线局部照射时血液学氧化损伤以及复合抗氧化剂抗损伤作用. 方法采用Walker-256肿瘤细胞株接种大鼠皮下,得到实体瘤,摘除实体瘤分割成小块植入大鼠的右后腿皮下,制成大鼠荷瘤模型,将荷瘤大鼠分成3组,分别为肿瘤组、照射组和抗氧化剂保护组,同时选取正常大鼠作为阴性对照组. 抗氧化剂保护组每日给予复合抗氧化剂ig,分次对照射组和抗氧化剂保护组的荷瘤大鼠进行60Coγ射线局部照射4次,每次间隔1 wk,累计剂量为47 Gy,最后一次照射后7 d,活杀大鼠,取全血和血清测定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总蛋白. 结果照射组的MDA含量显著高于非照射组和抗氧化剂保护组(347 μmol*g-1 vs 292, 305和196 μmol*g-1, P<0.05),复合抗氧化剂显示出良好的保护作用. 而照射组的抗氧化酶类如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低于非照射组和抗氧化剂保护组(3.65 μkat*g-1 vs 4.05, 4.82和4.70 μkat*g-1, P<0.05),CAT的活性在照射组显著低于肿瘤组和抗氧化剂保护组(362 K*g-1 vs 677和672 K*g-1, P<0.05). 结论 60Co γ射线局部照射可以产生自由基引发的全身氧化损伤,高效的复合抗氧化剂可以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颅内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目的回顾性分析20例以电熔断解脱弹簧圈栓塞的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治疗结果,探讨颅内动脉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与安全性。方法20例患者(其中18例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2例以头痛起病)经造影证实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之远端动脉瘤分别为2例、4例、4例、10例。其中小脑上动脉供血之动静脉畸形1例,伴有血流相关破裂动脉瘤。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多发动脉瘤1例。所有动脉瘤均采用GDC、EDC或Matrix弹簧圈栓塞。其中单纯栓塞动脉瘤2例;栓塞动脉瘤同时栓塞载瘤动脉18例。结果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无手术相关的死亡,术后出现一过性功能障碍2例;载瘤动脉栓塞后多数可见侧支供血,未见叫显的小脑供血减少。结论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由于动脉瘤特性、载瘤动脉细小、动脉瘤与载瘤动脉比例等因素,多需要闭塞载瘤动脉。为避免可能造成的侧支血管的闭塞,建议用弹簧圈栓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刀在四肢骨巨细胞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观察2004年2月~2006年8月应用超声刀肿瘤刮除、局部化疗和骨移植治疗四肢骨巨细胞瘤患者6例,所有的患者均完整随访。[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6个月,平均1.5年,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和肺转移。6例超声刀肿瘤刮除自体骨或异体骨移植后骨修复完善,肢体无畸形、无塌陷及骨折,无明显功能障碍,植骨生长良好未见排斥反应。[结论]应用超声刀肿瘤刮除、局部化疗和自体骨或异体骨移植治疗四肢骨巨细胞瘤效果良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