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慢性多发性肌炎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多发性肌炎的发病机制、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慢性多发性肌炎患者临床表现、肌酶学和肌电图检查结果,总结肌肉病理学特征。结果慢性多发性肌炎以四肢近端肌无力、肌萎缩为主要表现,血清酶谱轻-中度增高,肌电图以肌源性损害为主,病理改变为灶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与再生肌纤维共存。结论临床特点结合病理学检查有助于慢性多发性肌炎的诊断,多数患者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临床和病理研究(附305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305例PM/D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ohan标准分为5型,研究其临床表现、血清肌酶学、肌电图、肌肉病理的特点。结果:本病临床上主要有肌无力、肌痛或肌捏痛,CK等血清肌酶增高,肌电图呈肌原性损害。各型肌肉病理均显示免疫炎性改变,以单纯多发性肌炎组织损害程度较重,主要表现为肌纤维散在萎缩、肌肉膜炎;皮肌炎组多为肌束周萎缩、血管炎性病变;肌炎合并恶性肿瘤(CAM)、儿童型肌炎(JPM/DM)、肌炎合并其它结缔组织疾病(CTM)三组血管炎性改变亦较明显。结论:各型肌炎的临床和病理有所不同,发病的免疫病理机制亦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3.
20例运动神经元病的误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病(MND)的病因,临床及特殊病理改变。方法:总结20例MND既往史,临床表现,肌电图及病理活检等。结果:20例中起病与中毒有关4例,感染有关2例,颈部外伤有关2例,20例中2例肌酶增高。1例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增高。20例中3例病理除表现神经源性肌萎缩外,同时并肌源性损害,20例中2例早期误诊为颈椎病。结论:MND发病可能与中毒、感染、外伤有关,成人型进行性肌脊萎缩症(PSMA)病理可变化多样。有慢性失神经和神经再支配的神经源性肌萎缩外,还有轻微肌病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了20例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其肌电图表现,病理特点,肌酶变化特点及治疗进展。结果 20例均表现出不同程度和不同部位的肌无力和肌萎缩。部分病例伴有皮肤损害和其他系统的损害。大部分病例肌酶均明显升高,肌电图以肌源性损害为主,异常率达95%,6例肌肉活检的病理表现出特征性的改变。结论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是一组以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的诊断应结合临床资料,肌酶和肌电图检查,有条件应行肌肉活检进行确诊,同时应进行全身各系统的全面检查寻找可能存在的恶性疾病。治疗可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也可试用免疫球蛋白和甲基强地松龙冲击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胶原血管病伴肌炎(CTM)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69例CTM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其临床表现、血清免疫学、肌酶学、肌电图、肌肉病理的特点。结果:本病临床上主要有肌无力、肌痛、关节痛、发热、肌萎缩、雷诺征等;血清免疫学可见免疫球蛋白增高和补体降低,部分患者ANA、ENA阳性;CK等血清肌酶增高不及单纯性多发性肌炎(PM)明显;肌电图呈肌原性损害,也可有神经原性损害。肌肉病理显示免疫炎性改变,表现为区域性肌纤维变性坏死,肌间质血管狭窄、闭塞、炎症细胞浸润,血管炎和肌束周萎缩远较PM常见(P<0.01)。结论:CTM的临床和肌肉病理与PM有所不同,广泛的血管炎性病变是CTM特征性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运动神经元病 (MND)的病因、临床及特殊病理改变。方法 :总结 2 0例MND既往史、临床表现、肌电图及病理活检等。结果 :2 0例中起病与中毒有关 4例 ,感染有关 2例 ,颈部外伤有关 2例。 2 0例中 2例肌酶增高 ,1例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增高。 2 0例中 3例病理除表现神经源性肌萎缩外 ,同时并肌源性损害。 2 0例中 2例早期误诊为颈椎病。结论 :MND发病可能与中毒、感染、外伤有关。成人型进行性肌脊萎缩症 (PSMA)病理可变化多样 ,有慢性失神经和神经再支配的神经源性肌萎缩外 ,还有轻微肌病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及肌肉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6例LSM的临床表现、肌电图和神经传导、肌肉活检病理改变.结果 LSM主要临床特点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以近端肌无力为主,症状呈波动性,肌无力重而肌萎缩轻.血清肌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肌电图多为肌源性损害,激素、核黄素治疗有效.临床上容易误诊为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症、心肌炎、胃肠道疾病等.肌肉病理学特点为肌纤维内可见大量均匀的小筛孔样空泡,部分空泡融合成大泡或形成裂隙状.ORO染色证实筛孔样空泡被大量红染的脂肪颗粒充填,受累肌纤维以Ⅰ型纤维为主.4例患者行电镜检查可见肌原纤维间有大量脂滴沉积,其中1例伴有异常线粒体增多.结论 LSM是一种以易疲劳和肌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脂质代谢障碍性肌病,肌无力较重而肌萎缩轻.神经电生理改变相对较轻,部分患者肌电图为肌源性损害.激素、核黄素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肌肉活检病理学检查是诊断LSM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伴神经源性损害的非炎性肌病患者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5至2017年我院明确诊断为肌肉疾病且在我院肌电图室完成常规肌电图检查的所有患者,分析伴神经源性损害且诊断为非炎性肌病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结果共收集经基因检测或肌肉活检明确诊断为肌肉疾病患者110例,肌电图出现神经源性损害者为10例,其中出现神经源性损害且为非炎性肌病者4例。上述4例患者分别为1例脂质沉积性肌病、1例中央轴空病、1例包涵体肌病及1例Welander型远端型肌病;肌电图均合并神经源性损害,同时伴或不伴周围神经损害。结论少数非炎性肌病患者肌电图可出现神经源性损害,肌电图不能作为诊断肌肉疾病的单独标准。  相似文献   

9.
15例神经肌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肌炎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标准。方法 对15例神经肌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此病患者有如下特点:1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肌无力,2例伴有肌肉酸痛;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血清肌酶升高,其中10例超过正常5倍;全部患者肌电图异常,其中13例呈神经或肌肉神经混合损害,2例呈肌源性损害;14例肌活检中13例呈肌炎性改变,1例病程超过3年者呈肌病改变。结论 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以诊断神经肌炎,早期诊断治疗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 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一DM 家系确诊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包括患者基本资料、临床表现、肌电图及肌肉活检等.结果 5例DM 患者均为慢性病程,以肌强直、肌无力、肌萎缩为主要表现,伴眼部、心脏、内分泌和神经等多系统损害,血清肌酶轻度增高或正常,肌电图具有特征性肌强直放电和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具有相对特异性肌病特征.结论 DM 是一种以肌强直、肌无力、肌萎缩为主要表现的多系统损害的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肌肉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神经性肌炎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7例多发性肌炎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神经性肌炎)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结果:神经性肌炎患者血清肌酶水平增高不明显,肌电图有神经性损害,肌肉病理为不典型炎症改变,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佳。结论:多发性肌炎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神经性肌炎)有特殊的临床特点,肌电图和肌活检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炎性肌病包括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和包涵体肌炎(IBM).PM是一组以获得性肌无力为特征的弥漫性横纹肌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不伴有皮肤损害.表现为对称性的近端肌无力、血清肌酶升高、肌电图肌源性损害,病理骨骼肌慢性非感染性炎性改变.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成人型近端脊髓性肌萎缩症(ASMA)临床和肌肉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ASMA的认识。方法 对27例完成肌肉活检的ASMA患者进行临床及肌肉病理学分析。结果 该病多于45岁左右发病,起病及进展均缓慢,主要表现为近端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肌束震颤,锥体束和周围神经一般不受累。4例患者肌酶增高。所有患者肌电图检查示神经源性损害,其中2例伴肌源性改变。肌肉活检光镜下见神经源性肌萎缩,其中3例伴肌源性损害。电镜下见肌原纤维数量减少、排列紊乱、部分断裂,Z线变粗或呈波浪样以及肌核聚集。结论 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肌肉活检对ASMA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散发性包涵体肌炎(sIBM)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2例于2008年至2010年就诊并明确诊断为s1BM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两例患者均有股四头肌无力和萎缩,1例出现肢体远端无力和上肢无力。2例患者均进行了肌肉活体组织检查标本的组织学、酶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2例患者肌酶均轻度升高。肌电图检查示1例呈肌源性损害,1例呈神经源性损害。2例患者的骨骼肌主要病理改变都是肌内衣炎细胞浸润、肌纤维萎缩,肌纤维内嗜碱性镶边空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CD8+淋巴细胞浸润为主,1例患者镶边空泡肌纤维内Ubiquitin染色阳性。结论本文2例sIBM以股四头肌损害明显,病情缓慢进展,依靠肌肉活检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DM疾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对一DM家系确诊的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及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基本资料、临床表现、血液生化、心电图、肌电图及肌肉活检等。结果 5例DM患者均为慢性病程,以肌强直、肌无力、肌萎缩为主要表现,伴有眼部、心脏、内分泌和生殖、神经等多系统损害如白内障、心律失常、脱发、阳痿、习惯性流产、智能减退等,血清肌酶轻度增高或正常,肌电图具有特征性肌强直放电和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呈非特异性肌病特征。结论 DM是一种以肌强直、肌无力、肌萎缩为主要表现的多系统损害的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识别DM的临床特点有助于提高对其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中老年多发性肌炎(附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老年多发性肌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 6例中老年多发性肌炎的临床资料 ,并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和病理特点 ,治疗进展及预后。结果  6例均有肌无力和肌萎缩 ,部分伴有运动及感觉神经损害及其它系统损害。全部病例肌酶均明显升高 ,肌电图以肌源性损害为主 ,病理有肌纤维的变性、坏死、横纹消失及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中老年多发性肌炎是一组以肌无力及肌萎缩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病的诊断应结合临床资料、肌酶和肌电图检查 ,有条件应行肌肉活检进行确诊 ,并进行全面检查 ,寻找可能存在的恶性疾病。激素治疗应早期、全程、足量 ,减量应缓慢 ,总疗程 1~ 2年。激素无效可试用免疫抑制剂。中药对提高疗效有辅助作用。预后可能与发病年龄、治疗时机、及合并症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临床上少见的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收集我院经光镜和/或电镜检查后确诊的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18例,分析其临床表现、肌电图、心肌酶学以及肌肉组织病理活检特点。结果脂质沉积性肌病的主要临床特点为四肢近端肌无力和对运动不耐受;血清肌酶普遍升高;肌电图可呈典型肌源性损害改变;肌肉活检均可见脂质沉积特征性改变。病理示肌纤维内可见大量细小空泡或裂隙形成,油红O染色显示肌纤维内脂滴含量明显增多。结论 LSM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肌无力,病理改变以肌纤维内脂滴沉积为主,小剂量泼尼松龙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炎性肌病与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肌电图(EMG)特点。方法选取2003-08—2012-08我院确诊的25例炎性肌病患者和25例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与肌电图资料。结果炎性肌病患者出现自发电位的几率为51.02%,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出现自发电位的几率为22%。炎性肌病和脂质沉积性肌病均可合并神经源性损害,炎性肌病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神经源性损害出现几率4%;脂质沉积性肌病合并神经源性损害时,MUAP神经源性损害占24%。结论炎性肌病和脂质沉积性肌病肌电图表现有差异,有助于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协助诊断肌营养不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琳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7,40(12):793-795
肌营养不良(MD)是一组以慢性进行性肌无力和萎缩为主要临床特点的遗传性疾病。在分子生物学检验方法用于疾病诊断之前,MD的诊断和分类主要依据临床特征,包括发病年龄、受累肌肉的分布、缓慢进展的病程和遗传方式、血清肌酶明显升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显示慢性肌源性改变等。常见类型有Duchenne型MD(DMD)/Becker型MD(BMD)、肢带型MD(LGMD)、  相似文献   

20.
肌管聚集性神经肌肉病二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道2例类似重同无力的肌管聚集性神经肌肉病的神经肌肉接头形态改变。方法 对2例病人进行临床、电生理和肌肉病理检查。结果 例1为53岁男性,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和肌疲劳现象。血清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阴性,重复神经刺激出现肌电图波幅低频递减,远端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害。例2为20岁男性病人,表现为肌无力和肌疲劳现象,肌电图重频刺激出现明显递减现象。2例病人的肌肉病理检查均发现,在Ⅱ型肌纤维内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