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血管内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采用血管内基因转染的方法,将重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转染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大鼠脑动脉,探讨防治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新方法。方法首先构建携带eNOS基因的重组腺病毒。采用小脑延髓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通过颈动脉微泵持续滴注方法进行基因转染,并设置对照组。结果第7天采用免疫组化证实重组eNOS基因表达,重组eNOS主要表达于内皮层。第7天显微镜下测定血管内eNOS转染组脑动脉环平均直径较单纯SAH组增大,电镜观察血管痉挛较单纯SAH组减轻。结论通过本研究证实采用颈动脉微泵持续滴注方法可在大鼠脑动脉表达重组eNOS,重组基因主要表达于动脉内皮细胞,可达到缓解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兔脑基底动脉痉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脑动脉壁局部性反应,免疫反应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血管痉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脑池局部应用尼莫地平对迟发性血管痉挛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在经斜坡暴露并穿刺兔基底动脉制备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基础上,测量各组动物血管痉挛前,后基底动脉直径并观察血管病理变化及动脉壁免疫球蛋白IgG沉积情况,结果:存在迟发性脑血痉挛的脑动脉壁渐次出现动脉中膜平滑肌变性,坏死,内皮细胞脱落及外膜炎症细胞浸润等现理改变,免疫球蛋白IgG在血管壁上表现为“一过性沉积”,与血管痉挛程度无明显关联,及池局部应用尼莫地平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虽然可以明显缓解脑动脉痉挛,但并不能完全阻止迟发性脑血后迟发性血管痉挛的实质是以脑动脉壁的炎性反应为主,为临床超早期手术清除蛛网膜下腔出血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高压氧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将60只模型动物随机等分为SAH组和SAH+HBO组,用显微测量法测量基底动脉管径,比色法测定血清中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脑组织中的Ca^2+含量。结果模型制作成功后96h测量基底动脉直径,结果显示:经HBO治疗后,脑血管痉挛的程度明显缓解。SAH组NO、NOS含量在术后24h及96h均降低,而经HBO治疗后则增高。SAH组Ca^2+含量在术后24h及96h增高,经HBO治疗后则降低。结论高压氧能够缓解SAH后脑血管痉挛程度,改善受损的脑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E2)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发的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0只按随机数字表分为SAH组、SAH+E2组、SAH+安慰剂组、空白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SAH模型。CVS的程度以第一次注血后7d的基底动脉平均横截面积评估。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水平。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检测颞叶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与SAH组及SAH+安慰剂组相比,SAH+E2组大鼠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明显增加,血清iNOS浓度明显降低,eNOS浓度明显升高,皮质神经元凋亡指数显著降低(P<0.01)。结论 E2可有效缓解大鼠SAH后的CVS,并具有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E2维持SAH后血管内皮功能的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血管内转染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基因的方法,结合脑动脉病理学和超微结构观察,探讨e NOS基因转染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通过颈动脉微泵持续滴注方法进行基因转染。45只兔随机分为对照组、SAH组、Ade NOS组。各组分别于造模7 d后进行灌注固定取脑动脉行病理学和超微结构观察;测量大脑中动脉直径,同时免疫组化检测e NOS的表达。结果枕大池二次注血法造模后,血液广泛聚积于蛛网膜下腔,以基底池为主;免疫组化证实Ade NOS组7 d重组e NOS基因表达,重组e NOS主要表达于内皮质。7 d脑组织HE染色显示Ade NOS组脑动脉平均直径较SAH组增大;电镜下SAH组血管痉挛明显,海马神经元细胞肿胀,结构不完整,细胞核固缩,线粒体空泡化,Ade NOS组损伤明显减轻。结论采用颈动脉微泵持续滴注方法转染e NOS基因至兔脑动脉可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且这一效应可能通过增加内皮细胞重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水平而实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诱发脑血管痉挛时,白细胞介素-8(IL-8)基因在兔脑基底动脉中表达的变化及在诱发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35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AH组。SAH组根据第一次注血时间又分为四组,分别为第一次注血后第1、4、7、14天。以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构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采用RT—PCR法观察兔基底动脉中细胞因子IL-8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IL-8mRNA在SAH组第一次注血后第4—7天升高,14天趋于正常。SAH组IL-8的表达水平与基底动脉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642,P〈0.01)。结论IL.8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水平与脑血管痉挛的程度紧密相关,提示IL-8可能作为免疫/炎症因素因素参与了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诱发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两种动物模型的效果。方法兔枕大池二次注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A组)与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B组)各20只,分别于1d、4d、7d、11d、14d行CTA检查,测量其血管痉挛程度。结果枕大池二次注血模型血管痉挛在注血后4d达到高峰,14d开始缓解,通过CTA测量血管直径了解痉挛程度。结论两种模型比较,CTA测量枕大池二次注血模型中血管痉挛的变化可靠、微创,为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提供了确实可靠的动物模型和观察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实验研究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VS).方法实验选取12只家犬,随机分成两组.采取"两次出血法"制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SAH前先做基底动脉造影,然后行枕大池穿刺,抽出脑脊液4ml后注入等量自体动脉血.第一次"SAH"后48小时再次注入自体动脉血4ml.第二次注血后6小时治疗组6只动物经枕大池穿刺注入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r-TPA)25mg;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7天后再次行基底动脉造影.结果动脉造影r-TPA治疗组基底动脉口径无明显变化(P>0.05);解剖除1例基底动脉外膜上可见数点凝血外,其余动物颅底均无血块.对照组两次动脉造影基底动脉缩小极为明显(P<0.01),有严重的血管痉挛.颅底充满血块,基底动脉被血块所包绕.结论r-TPA能充分地溶解未成熟的(SAH后48小时)蛛网膜下腔凝血块,从而有效的预防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黄芪甲苷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黄芪甲苷组(腹腔注射用0.1%二甲基亚砜助溶的黄芪甲苷溶悬液)、模型组和溶媒组(腹腔注射等体积0.1%二甲基亚砜),每组10只。采用颈内动脉刺破法制作SAH模型。SAH后24 h根据改良Garcia神经功能评分评定大鼠神经功能。SAH后6 d,HE染色测量基底动脉横截面积评估血管痉挛,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基底动脉p-Akt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基底动脉C-myc和α-SMA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溶媒组改良Garcia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P<0.05),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明显减小(P<0.05),基底动脉α-SM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基底动脉p-Akt和C-myc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而模型组和溶媒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溶媒组相比,黄芪甲苷组改良Garcia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提高(P<0.05),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明显增加(P<0.05),基底动脉α-SM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基底动脉p-Akt和C-myc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黄芪甲苷可能通过抑制Akt信号通路下调C-myc的表达、促进α-SMA表达,影响SAH大鼠基底动脉血管平滑肌表型转换和增殖,增加基底动脉横截面积,从而缓解基底动脉痉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不同时间点基底动脉表达情况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72只,随机分成两组:(1)对照组(12只);(2)SAH组(60只).SAH组进一步按时间随机分为术后1d、3d、5d、7d、10d5个亚组,每组12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兔SAH模型.二次注血后在各个时间点采用灌流固定法处死动物,测定基底动脉横截面积判断有无脑血管痉挛.应用Western blotting分别观察eNOS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成功制作SAH模型,基底动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血管痉挛.Western blotting观察到eNOS在对照组大量表达,实验组第1天表达开始减少,第5天表达水平最低,之后表达逐渐增加.结论 SAH后eNOS表达水平的变化与脑血管痉挛发展的时相性具有一定的一致性,eNOS蛋白减少可能参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性别的差异是否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所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预后,仍未有定论,雌性素对于血管扩张的可能作用也尚未确定。本研究评估17β-雌二醇(estradiol,E2)在大鼠两次出血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中,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引发的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效果与可能机制。方法 以0.3 mg/ml E2混合玉米油填充于30 mm长的硅胶管(Silastic tube),于雄性大鼠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 h,包埋于动物皮下。测量包埋的第0、1、2、3、4及7天大鼠血中E2浓度。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以第一次出血后7天的基底动脉横切面平均面积来评估。同时检查基底动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表现。结果 以E2治疗大鼠的血中浓度维持在生理浓度(56~92 pg/ml),与给予赋形药物的溶剂对照组相比较,研究组E2浓度的增加有统计学上的意义。E2治疗能有意义的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引发的脑血管痉挛(P <0.01)。E2治疗能有意义的减少脑血管痉挛后基底动脉iNOS-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增加,而对照组无此作用。脑血管痉挛后eNOS-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受压抑,但可经E2治疗而减缓。结论 建议持续性给予E2,维持其于生理浓度,可防止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E2防止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效益,部分与E2可防止蛛网膜下腔出血后iNOS的表达及保留eNOS的表达有关。因此,E2对于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We studied whether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NOS) is upregulated and uncoupled in large cerebral arteries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and also whether this causes cerebral vasospasm in a mouse model of anterior circulation SAH. Control animals underwent injection of saline instead of blood (n=16 SAH and n=16 controls). There was significant vasospasm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2 days after SAH (lumen radius/wall thickness ratio 4.3±1.3 for SAH, 23.2±2.1 for saline, P<0.001).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was associated with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dUTP nick-end labeling, cleaved caspase-3, and Fluoro-Jade-positive neurons in the cortex and with CA1 and dentate regions in the hippocampus. There were multiple fibrinogen-positive microthromboemboli in the cortex and hippocampus after SAH. Transgenic mice expressing lacZ under control of the eNOS promoter had increased X-gal staining in large arteries after SAH, and this was confirmed by the increased eNOS protein on western blotting. Evidence that eNOS was uncoupled was found in that nitric oxide availability was decreased, and superoxide and peroxynitrite concentrations were increased in the brains of mice with SAH.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artery constriction by SAH upregulates eNOS but that it is uncoupled and produces peroxynitrite that may generate microemboli that travel distally and contribute to brain injury.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额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和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SAH模型。54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SAH组(n=24)和尼莫地平处理组(n=24),其中SAH组和尼莫地平处理组随机均分为1、3、5和7d等4组(n=6)。尼莫地平处理组于二次注血后30min时经股静脉注入尼莫地平2mg/kg,此后每天经腹腔注射尼莫地平2mg/kg。HE染色光镜下观察基底动脉病理学变化,测定内径;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额叶TGF—β1表达。结果:SAH组和尼莫地平处理组基底动脉内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而SAH组与尼莫地平处理组无显著差异。SAH1d时,TGF—β1表达增加,3d时达高峰,5d和7d时显著低于1d和3d时(P〈0.01),但仍照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SAH组相比,尼莫地平处理组1d和3d时TGF-β1表达无显著差异,5d和7d时显著增加。结论:SAH后额叶TGF—β1表达发生改变,与脑血管痉挛有关,提示TGF-β1参与了脑血管痉挛的病理学过程。尼莫地平可能通过增加SAH后啮组织中TGF-β1表达对缺血脑组织起着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并应用自由基清除剂对其进行治疗,观察大鼠脑基底动脉的病理变化及其管壁上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白介素6(IL-6)在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为进一步明确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脑血管痉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Sprague Dawley (SD)大鼠98只,观察正常大鼠及治疗大鼠SAH前后基底动脉管径的变化;行免疫组化染色对大鼠脑基底动脉进行免疫学检测,观察ICAM-1、IL-6在血管壁上表达的动态变化;行原位杂交检测观察大鼠脑基底动脉管壁上ICAM-1、IL-6在分子水平表达的动态变化.结论 ①自由基清除剂能够抑制SAH后CVS的免疫炎症反应;②应用自由基清除剂对防治CVS有一定效果,能够有效缓解CV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上胸段硬膜外阻滞(HTEB)减轻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是否优于尼莫地平。方法切开置管法制备HTEB模型的新西兰兔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4组(n=15):假手术组、对照组)、HTEB治疗组和尼莫地平治疗组。"枕大池二次注血法"(0.5ml/kg)制成兔SAH模型,1、7和14d后用经颅多普勒检测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处死后取基底动脉,光镜下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HTEB治疗组和尼莫地平组的基底动脉Vm均明显升高(P〈0.01);但HTEB治疗组和尼莫地平组的基底动脉Vm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对照组基底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变窄;两治疗组管壁增厚不明显,管腔仍有狭小,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两治疗组之间血管壁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 HTEB减轻兔SAH后CVS的程度与尼莫地平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基底动脉病理结构的变化。方法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的方法建立SAH大鼠模型,对照组同法注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大鼠基底动脉血管腔内周长、血管壁厚及其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对照组大鼠基底动脉腔内周长、血管壁厚及其超微结构正常,SAH组大鼠血管腔内周长明显缩短,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变性、内弹力膜增生变性、平滑肌细胞变性。结论大鼠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病理基础是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内弹力膜增厚,平滑肌细胞变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基底动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变化以及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方法制作大鼠SAH模型,HE染色观察基底动脉的血管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基底动脉TNF-α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分别从蛋白、基因水平分析TNF-α在SAH后基底动脉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SAH后大鼠基底动脉逐渐出现痉挛,从1 d开始,5~7 d时最明显,炎性细胞浸润也最明显,以后逐渐减轻,14 d基本恢复正常。TNF-α阳性的内皮细胞数及TNF-α蛋白水平逐渐增高,术后7 d达高峰,之后逐渐降低,14 d时仍维持较高水平。TNF-αmRNA表达在注血后1 d明显增加,7 d时达高峰,持续到14 d,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①大鼠枕大池二次注血后基底动脉呈现痉挛状态;②基底动脉TNF-α表达变化与动脉痉挛程度呈正相关,表明TNF-α可能导致SAH后基底动脉痉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核因子-κB(NF-κB)拮抗剂治疗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观察大鼠脑基底动脉的病理变化及其管壁上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白介素-6(IL-6)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SAH组、治疗组及生理盐水组,HE染色观察基底动脉管径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杂交法检测大鼠脑基底动脉管壁上ICAM-1、IL-6的表达变化。结果治疗组基底动脉管壁增厚程度及管腔狭窄程度有所改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SAH组IL-6、ICAM-1的表达强烈,原位杂交显示在SAH后,IL-6、ICAM-1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经NF-κB拮抗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治疗后,IL-6和ICAM-1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减弱(P<0.05)。结论 NF-κB拮抗剂能够抑制SAH后CVS的免疫炎症反应。应用NF-κB拮抗剂对防治CVS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