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胶质母细胞瘤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 ,原发性GBM的特征性分子遗传学改变是EGFR基因的扩增 ,而无染色体 1 7p上的杂合性丢失和 /或p53基因突变 ,继发性GBM的特征性分子遗传学改变是p53突变和 1 7p上的杂合性丢失 ,而无EGFR基因的扩增。GBM的发生与p53/MDM2 /p2 1通路和p1 6/p1 5/CDK4 /CDK6/Rb通路的异常有关。较高比例的GBM存在 1 0号、1 7号、9号、1 3号等染色体的分子遗传学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分子遗传学改变和肿瘤部位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地研究了105例胶质瘤.根据影像学资料记录每例肿瘤的部位,运用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肿瘤染色体1p和19q杂合性缺失的情况,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评估肿瘤部位和分子遗传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位于非颞叶的少突胶质细胞肿瘤与位于颞叶的肿瘤相比,更倾向于具有1p和19q联合杂合性缺失,而星形细胞瘤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与其部位之间没有相关性.结论 不同分子亚型的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可能发生于不同的脑叶,即具有1p和19q联合杂合性缺失的肿瘤通常发生于非颞叶.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找胶质母细胞瘤10号染色体长臂(10q)上可能存在肿瘤抑制基因的杂合性缺失(LOH)区域,为发现和定位肿瘤抑制基因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10例胶质母细胞瘤(GBM)染色体10q上9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的LOH。结果在90%(9/10例)肿瘤组织染色体10q上检出LOH。以在10q23上的D10s2492-D10s541位点间和10q25-26上的D10s1723-D10s216位点间区域的LOH频率最高。结论染色体10q23上的D10s2492-D10s541位点间和10q25-26上的D10s1723-D10s216位点间区域可能存在与GBM有关的多个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4.
大多数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存在1号染色体短臂(1p)和19号染色体长臂(19q)的杂合性缺失,且具有这一分子遗传学改变的病人,其放化疗敏感性较高,预后较好。此外,还有一些分子遗传学的变化,如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p53基因突变、Ki-67基因高表达、IDH1基因突变等,可能对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本文就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最新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原发性脑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GBM。GBM的遗传学的变异主要包括杂合性的丧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以及众多的基因突变和表达异常。其产生的机理与DNA修复的错误以及许多生长因子和癌基因信号通路有关。具有无限自我更新能力的胶质细胞瘤的干细胞(Gloima stem cells)可能来自停止发育的神经祖细胞或来自去分化的星形胶质细胞,是GBM复发的主要原因,有可能成为GBM治疗的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在原发性与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GBM)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2例原发性GBM和15例继发性GBM中EGFR和MGMT的表达情况;比较两者在原发性与继发性GBM中的表达差异,分析EGFR与MGMT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原发性和继发性GBM中EGFR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MGMT在原发性和继发性GBM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原发性和继发性GBM中,MGMT与EGFR表达无相关性(P>0.05).EGFR和MGMT均阳性和均阴性的GBM病人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1个月和25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FR过表达多见于原发性GBM,MGMT表达与GBM分型和EGFR表达无相关性.联合检测EGFR和MGMT有助于预测GBM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原发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7号染色体等位基因失平衡(allelicimbalance,AI)发生率,寻找与胶质母细胞瘤发生、发展可能相关的染色体区域。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通过荧光标记引物和377型DNA序列自动分析仪,对20例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7号染色体上的22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进行杂合性丢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分析。结果20例患者中50%(10例)存在7号染色体等位基因失平衡,在可提供信息的位点中37.8%(126/333)存在等位基因失平衡。其中7q和7p的等位基因失平衡率分别为50%(10/20)和45%(9/20)。在7q31.3~32上的D7S640~D7S684区域和7q36上的D7S2465位点等位基因失平衡检出率高达50%~58.3%。结论7号染色体的分子遗传学异常可能在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分子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7q31.3~32上的D7S640~D7S684区域和7q36上的D7S2465位点所在区域可能存在与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相关的肿瘤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原发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7号染色体等位基因失平衡(allelic imbalance,AI)发生率,寻找与胶质母细胞瘤发生,发展可能相关的染色体区域。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通过荧光标记引物和377型DNA序列自动分析仪,对20例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患7号染色体上的22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进行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分析。结果 20例患中50%(10例)存在7号染色体等位基因失平衡,在可提供信息的位点中37.8%(126/333)存在等位基因失平衡,其中7q和7q的等位基因失平衡率分别为50%(10/20)和45%(9/20),在7q31.3-32上的D7S640-D7S684区域和7q36上的D7S2465位点等位基因失平衡检出率高达50%-58.3%。结论 7号染色体的分子遗传学异常可能在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分子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7q31.3-32上的D7S640-D7S684区域和7q36上的D7S2465位点所在区域可能存在与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相关的肿瘤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寻找胶质母细胞瘤 (GBM) 4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肿瘤抑制基因的杂合性丢失 (LOH)区域 ,为发现和定位肿瘤抑制基因 (TSG)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 ,采用荧光标记引物和 337型DNA序列自动分析仪 ,分析了2 0例GBM 4号染色体上 2 2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的LOH。结果 在 2 0例GBM中 ,8例存在 4号染色体的LOH ,在 2 1 8% ( 6 1/2 80 )可提供信息位点存在LOH。其中 4q和 4p的LOH分别出现 8例和 5例。GBM中在 4q上的下列位点检测到较高的LOH率 :4q35上的D4s4 2 6 ( 55 6 % ) ,4q31 1- 33上的D4s4 13( 41 6 % )~D4s1597( 40 0 % ) ,4q2 4 - 2 8上的D4s4 0 2 ( 38 5% )~D4s1575( 33 3% )。结论  4号染色体可能在GBM的分子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 4q35上的D4s4 2 6位点、4q31 1- 33上的D4s4 13~D4s1597、4q2 4 -2 8上的D4s4 0 2~D4s1575间区域可能存在多个与GBM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1994~2014年收治的69例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及肿瘤标本,以死亡作为随访终点,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生存期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随访时间为3.0~25.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1.0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年龄≥50岁、肿瘤未全切、染色体1p/19q未缺失、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未突变为生存期危险因素(P <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年龄≥50岁及染色体1p/19q未缺失为独立危险因素(P <0.05)。将危险因素进行量化并分为高、中、低危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3.5、6.5、9.0个月,中位总体生存期为6.5、11.0、15.0个月;3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总体生存期均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 年龄≥50岁、肿瘤未全切、1p/19q未缺失和IDH1未突变,是影响原发性GBM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将GBM生存期危险因素量化后进行分组,可为GBM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找胶质母细胞瘤(GBM)6号,8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肿瘤抑制基因的杂合性丢失(LOH)区域,为发现和定位肿瘤抑制基因(TSG)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应用PCR方法和DNA序列自动分析仪,分析了21例GBM6号,8号染色体上20个,14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的LOH。结果:6号染色体的LOH率为47.6%,在28.1%能提高信息位点上检测到了LOH,其中,6p和6q的LOH率分别是28.6%,38.1%,在6qtel上距短臂端粒201.1cM的微卫星位点D6S281检测到了较高的LOH率(50%);6q16.3上D6S287的LOH率也高达50%,另外,6p21.1-p21.3上D6S276的LOH率也较高(35.3%),本组病例的8号染色体LOH率较低(23.8%),在16.3%能提高信息位点检测到LOH,其中8p12-p22上D8S550和D8S549的LOH率较高,分别是27.8%,30.0%。结论:6号染色体分子遗传学变化可能在GBM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8号染色体异常改变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如6号染色体重要,但在8p12-p22上D8S550-D8549位点间区域也有可能存在与GBM相关的TSG。  相似文献   

12.
少支胶质细胞肿瘤最重要的分子遗传学特征是1p/19q等位基因的杂合性缺失,近年来已初步证实了其基因表型变化与生物学行为之间的联系,即分子遗传学特征与其发生发展、放化疗敏感性、治疗方式选择以及预后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大大促进了以形态学为基础的诊疗模式向以分子发生机制为基础的新的诊疗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脑膜瘤为颅内常见肿瘤。本文从染色体及基因两个水平阐述了脑膜瘤的起源及发展过程。CHR22单体或部分单体等为常见染色体异常。已发现c-sis基因、ER受体基因等致病基因。NF2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及杂合性缺失(LOH)亦为脑膜瘤起源的重要原因。指出脑膜瘤的遗传学改变与其临床病理类型有关,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胶质母细胞瘤9号染色体肿瘤抑制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寻找胶质母细胞瘤(GBM)9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肿瘤抑制基因的杂合性丢失(LOH)区域,为发现和定位肿瘤抑制基因(TSG)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采用荧光标记引物和377型DNA序列自动分析仪,分析2l例GBM9号染色体上20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的LOH.结果21例GBM中,在14例的9号染色体上检测到LOH,33.0%(93/282)可提供信息位点存在LOH.在9p和9q上存在LoH的GBM分别有14例和10例.在位于9p21-23的D9S286位点以及9p21的D9S285~D9S157位点间区域检测到较高LOH率,分别为52.6%、43.8%~46.7%.结论染色体9p上等位基因的丢失可能在GBM分子水平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在9p21-23的D9S286位点、9p21的D9S285~D9S157位点间区域可能存在与GBM相关的多个TSG,可能包括位于9p21上的p16和p15基因,在p16、p15所在染色体区域的远端9p21-23可能存在其他未知的TSG.  相似文献   

15.
背景:近年来临床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均表明,瘢痕疙瘩的形成与遗传具有密切的关系,但增生性瘢痕与遗传是否有关,目前尚未明确。 目的:了解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在遗传学改变上的异同。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3/2008-12在广东医学院完成。 材料:瘢痕标本均来自2003-01/2008-12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6例,其中增生性瘢痕10 例,男3 例,女7 例,年龄20 ~50 岁;瘢痕疙瘩6 例,男1 例,女5 例,年龄19 ~46 岁。 方法:提取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组织DNA,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观察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基因组的不平衡即遗传物质的丢失或扩增情况,比较两者间DNA拷贝数变化的差异。 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DNA 拷贝数的缺失率的比较。②两组DNA 拷贝数的扩增率的比较。 结果:增生性瘢痕组未发现特异区域的DNA拷贝数的高频率缺失或扩增;瘢痕疙瘩组出现高频率的DNA拷贝数缺失的染色体是1,16,20号及22号染色体,未发现特异区域的DNA拷贝数的高频率扩增。两组1,16,20,22染色体DNA拷贝数的缺失率相比较,瘢痕疙瘩组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P < 0.05)。 结论:与瘢痕疙瘩相比,增生性瘢痕不存在明显的DNA拷贝数缺失或扩增,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与发展可能与遗传没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ERTp和1p/19q不同表型对DDP联合TMZ同期放化疗治疗新诊断MGMT启动子未甲基化GBM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新诊断MGMT启动子未甲基化的GBM的临床资料,均接受DDP联合TMZ同期放化疗,行TERTp和1p/19q检测,分析TERTp和1p/19q不同表型的临床特征、副反应、PFS和OS。结果根据TERTp分为TERTp wt 30例和TERTp mut 43例,根据1p/19q分为无缺失组62例和缺失组11例,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截至2019年1月31日,44例复发,其中TERTp wt 17例、TERTp mut 27例,中位PFS为12. 0个月和10. 0个月,1年PFS率为33. 6%和27. 2%。22例死亡,其中TERTp wt 9例、TERTp mut 13例,中位OS为20. 0个月和19. 0个月,1年OS率为77. 9%和73. 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p/19q无缺失组复发38例,缺失组复发6例,中位PFS为10. 0个月与22. 0个月,1年PFS率为20. 4%和60. 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p/19q无缺失组死亡19例,缺失组死亡3例,中位OS为18. 0个月和23. 0个月; 1年OS率为60. 3%和88. 9%。1p/19q缺失组疗效有高于无缺失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DP联合TMZ同期放化疗治疗MGMT启动子未甲基化新诊断GBM,TERTp wt疗效略高于TERTp mut,1p/19q缺失组疗效有高于无缺失组的趋势,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1p/19q可能在MGMT启动子未甲基化新诊断GBM接受DDP联合TMZ同期放化疗中有潜在的影响预后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大多可通过手术切除及放化疗等手段治愈。 但脑膜瘤复发率较高,其整体复发率为 10%~20%。探索脑膜瘤复发的机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 就脑膜瘤复发相关分子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概述染色体拷贝数、基因组、蛋白组及表观遗传学等 改变,以期为脑膜瘤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更精准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脑膜瘤在颅内肿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它的产生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创伤,病毒,辐射,感染,基因,遗 传因素等。所有的因素最终均作用于脑膜染色体或相应的基因,导致脑膜瘤的产生和恶化。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是 脑膜瘤患者中染色体22号单体,1p,6q,9p,10号,14q,17号,18q,22q染色体缺失,1q,9q,12q,15q,17q,20q的获取 和20号的重复,及相应肿瘤抑制基因NF2基因,P18INK4C等基因的缺失。且脑膜瘤发生机制主要支持染色体基因 上的"二次打击"学说。脑膜瘤染色体LOH数量增加会增加脑膜瘤的病理分级和恶性程度,恶化脑膜瘤患者的预 后。因此对脑膜瘤患者染色体基因变化的定位分析对脑膜瘤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寻找胶质母细胞瘤 (GBM) 11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肿瘤抑制基因的杂合性丢失 (LOH)区域。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采用荧光标记的引物和ABIPRISMTM3 77型DNA序列自动分析仪 ,分析GBM 11号染色体上 18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的LOH。结果 :在 47 6%GBM 11号染色体上观察到LOH ,11p和 11q的LOH率分别为 42 9%和 2 3 8%。 11q上所有位点的LOH率都较低 (<3 0 % ) ,在 11p上的下列区域检测到较高的LOH率 :11p 15 5上的D11S40 46(3 3 3 % )位点、11p12 p13上的D11S90 5 (4 1 2 % ) D11S93 5(3 7 5 % )区域。结论 :在 11p 15 5上的D11S40 46位点、11p12 p13上的D11S90 5 D11S93 5区域可能存在多个与GBM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和基因扩增状态,并分析其与肿瘤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westernblot和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10例正常脑组织、60例不同级别原发性胶质瘤和25例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EGFR蛋白水平和基因扩增状态,并分析其与肿瘤凋亡蛋白P53的相关性。结果在不同级别的原发性胶质瘤组织中,EGFR的阳性表达与扩增程度不同,I~Ⅱ级组与Ⅲ~Ⅳ级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原发性胶质瘤中EGFR免疫组化阳性率和基因扩增率分别为85%和40%,显著高于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28%和2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GFR过表达与基因扩增状态并不一致,在有EGFR扩增的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均有EGFR过表达,在EGFR过表达的肿瘤中仅有31.03%EGFR扩增;在胶质瘤中EGFR阳性表达与P53呈正相关(r=14.22,P:0.001)。结论EGFR在不同级别胶质瘤中差异性过表达和扩增,且与肿瘤细胞凋亡相关,其基因扩增状态在原发性和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存在差异,EGFR可作为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