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 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与相关血液生化标志物的关系。 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及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 卒中患者,根据多导睡眠图检测结果分为缺血性卒中伴OSAHS组和单纯缺血性卒中组,对比两组间一 般资料、hs-CRP、D-二聚体(D-di mer,D-D)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 的差异。根据OSAHS严重程度,分为轻度OSAHS组,中度OSAHS组,重度OSAHS组,并比较3组患者hs-CRP、 D-D及FDP的差异。 结果 共纳入98例患者,其中缺血性卒中伴OSAHS组59例,单纯缺血性卒中组39例;缺血性卒 中伴OSAHS组中轻度OSAHS 19例,中度OSAHS 16例,重度OSAHS 24例。缺血性卒中伴OSAHS组的 BM(I 26.33±4.16 kg/m2 vs 23.93±3.83 kg/m2,P =0.048)、hs-CRP(11.95±3.11 mg/L vs 6.13±1.69 mg/L,P <0.001)、D -D [0.78(0.38~1.21)m g/L vs 0.25(0.14~0.30)m g/L,P<0.001]、FDP (3.36±1.39 μg/mL vs 2.30±0.88 μg/mL,P =0.005)均高于单纯缺血性卒中组。轻度OSAHS组 (7.92±2.15 mg/L,P<0.001)和中度OSAHS组(11.47±2.54 mg/L,P=0.005)hs-CRP水平均低于重度 OSAHS组(15.31±3.16 mg/L),轻度OSAHS组hs-CRP水平低于中度OSAHS组(P=0.012)。轻度OSAHS 组D-D水平低于重度OSAHS组[0.42(0.23~0.98)mg/L vs 0.98(0.93~1.85)mg/L,P=0.023],轻度 OSAHS组FDP水平低于重度OSAHS组(2.74±0.93 μg/mL vs 4.19±1.55 μg/mL,P =0.012)。 结论 与不伴OSAHS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相比,伴有OSAHS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hs-CRP、 D-D、FDP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不同机制所知脑梗死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ISS)分型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根据发病机制分为4型,比较各组之间血清hs—CRP,并观察其余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同机制类型梗死复发的关系。结果动脉一动脉栓塞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和混合型脑梗死组(P〈0.01);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P=0.016),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脉-动脉栓塞型患者中大于6mg/L的例数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和混合型脑梗死组(P〈0.01);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型患者中大于6mg/L的例数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P〈0.05)。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P〈0.01);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中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P〈0.01)。发病早期NIHSS与动脉一动脉栓塞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成正相关(P=0.01)。动脉-动脉栓塞型和混合型卒中复发率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P=0.001,0.022)。结论血清hs—CRP可反映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中斑块的稳定性,对早期诊断、病情判断以及复发风险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患者左心房超声检查特点。
方法 连续入选我院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患者36例,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3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间左心房大小、面积及左心房射血分数、左心房压力等结构及功能指标。
结果 两组左心房内径、左心房面积均无统计学差异。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组左心房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61.13±11.42)% vs (65.15±10.12)%,P=0.043];左心房压高于对照组[(98.76± 21.89)mmHg vs (75.37± 26.98)mmHg,P=0.0414];左心房中部血流流速低于对照组[(57.50±4.03)cm/s vs (66.56±10.59)cm/s,P=0.035]。
结论 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左心房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4.
170例急性脑梗死CISS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按照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hina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标准,观察各类型脑梗死在住院患者中的分布,探讨常见危险因素在各类型脑梗死中分布的差异性。方法 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住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完成超声、影像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按照CISS进行病因和病理机制分型,回顾性分析住院患者不同病因脑梗死的比例,分析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心脏病、吸烟等常见危险因素在不同脑梗死类型中分布差异性。结果 入组病例170例。经CISS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28例(75.3%),心源性脑梗死25例(14.7%),穿支动脉病变14例(8.2%),其他原因1例(0.6%),不明原因2例(1.2%)。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理机制分型:载体动脉阻塞穿支87例、动脉-动脉栓塞24例、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17例、多种机制0例。在病因分型中各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最高,平均为81.1%,但在各组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脂代谢紊乱比例高于心源性卒中组(58.6% vs 32.0%,P=0.015)和穿支动脉疾病组(58.6% vs 28.6%,P=0.032),后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0% vs 28.6%,P=1.000);另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吸烟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心源性卒中组(47.7% vs 20.0%,P=0.011)及其他各组;心源性脑梗死合并心脏病比例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100% vs 32.0%,P=0.000)及其他各组;穿支动脉病变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显著高于心源性卒中组(57.1% vs 12.0%,P=0.007),但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1% vs 29.7%,P=0.067),而后二者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68)。而上述危险因素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理机制分型各亚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类型,其中以载体动脉阻塞穿支为最常见的病理机制。脂代谢紊乱、吸烟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关系密切,而糖代谢异常与穿支动脉病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以及危险因素,以期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防治有所帮助。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于我院脑病中心住院的共52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青年卒中组) 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中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50例作为中老年卒中组,进行中国缺血性 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病因分型以及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①青年卒中组男性46例(88.46%),女性6例(11.54%),与中老年卒中组差异存在显著 性(χ2=5.573,P =0.018)。②青年卒中组CISS分型分布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46.15%,穿支动脉疾病型(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PAD)36.54%,病因不确定 型(undetermined etiology,UE)11.54%,心源性卒中型(cardiogenic stroke,CS)5.77%,无一例其他病因 型(other etiology,OE)。其分布与中老年卒中组差异无显著性。③青年卒中组患者危险因素暴露率依 次为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饮酒、糖尿病、卒中家族史;具有3个以上的危险因素者超过半数,该 数量与中老年卒中组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χ2=7.186,P =0.007),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 水平较中老年卒中组增高(t =1.250,P =0.038),叶酸水平较中老年卒中组下降(t =2.106,P =0.007); 吸烟(χ2=7.993,P =0.005)、饮酒(χ2=17.005,P =0.000)的暴露率较中老年卒中组升高;LAA亚组 Hcy水平高于PAD亚组(t =2.046,P =0.004)。 结论 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性别分布、危险因素、卒中病因分型方面具有一定特点,Hcy水平可能 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年龄以及病因分型有关。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较中老年患者多,控制并 减少危险因素,尤其是纠正高Hcy,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预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与不同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登记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记录其危险因素,并按CISS分型标准将急性缺血性卒中分为5种类型并分析相关因素对其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在纳入标准的21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99例(46.7%)、心源性卒中型35例(16.5%)、穿支动脉疾病45例(21.2%)、其他病因型5例(2.4%)、病因不确定型28例(13.2%)。吸烟者、高血压病、冠心病、心房颤动者在5亚型间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和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心房颤动与心源性卒中亚型有正相关性(β=1.34、2.206,P〈0.05),高血压病与穿支动脉疾病亚型有相关性,为正相关性(β=1.074,P〈0.05)。结论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与不同的危险因素有关,心房颤动、冠心病是心源性卒中亚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是穿支动脉疾病亚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乙酰水解酶(acetylhydrolase,AH)基因多态性位点V279F与缺血性卒中易感性及复发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连续选取2008年11月~2014年11月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86首发急性TOAST分型[5]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性卒中和小动脉闭塞(small-artery occlusion,SAO)性卒中患者共386例为试验组和38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PAF-AH浓度,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及基因直接测序法测定V279F基因位点多态性,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随访4.5年,通过多元生存分析,探讨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相关性。 结果  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PAF-AH浓度[(4.78±1.28)μg/L]高于对照组[(4.11±1.34)μg/L],V279F位点中FF+VF基因型频率(44.6%),VF基因型频率(28.8%)和F等位基因频率(16.5%)在缺血性卒中组及LAA性卒中组均高于对照组(30.4%,22.3%,12.2%),差异有显著性(P=0.023,P=0.031,P=0.022)。卒中亚组分析显示V279F多态性与LAA性卒中相关性更强。随访结果提示,25.8%患者缺血性卒中复发,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及基因型分布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VF+FF基因型与缺血性卒中及LAA性卒中复发相关[风险比(hazard ratio,HR)1.7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3~2.29,P=0.041;HR?1.84,95%CI?1.13~2.41,P=0.037)]。 结论  缺血性卒中患者Lp-pla2水平升高,LAA性卒中升高最明显;V279F基因多态性可能与LAA性卒中的易感性相关,与缺血性卒中及LAA性卒中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中国广东地区不同病因轻型卒中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发病3 d内的轻型卒中(minor stroke,MS)患者,根据CISS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心源性卒中(cardiogenic stroke,CS)、穿支动脉病(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PAD)、其他病因(other etiology,OE)及病因未明(undetermined etiology,UE)五个亚组,分析它们之间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共纳入轻型卒中患者303例,在常见危险因素中,轻型卒中患者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所占比例相对最多,分别为72.3%、58.3%及39.9%;而不同病因中,LAA及PAD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1.9%、50.8%),且两组患者对比血甘油三酯(TG)(1.765±1.18)mg/L vs.(2.19±1.84)mg/L,P=0.03]、载脂蛋白B(Apo B)[(0.95±0.29)mg/L vs.(1.11±0.46)mg/L,P=0.009]、C反应蛋白(CRP)[(6.63±11.30)mg/L vs.(3.42±5.02)mg/L,P=0.042]及Apo B/Apo A1[(0.754±0.25)mg/L vs.(0.875±0.49)mg/L,P=0.019]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是轻型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广东地区轻型卒中发病机制最常见为PAD,其次为LAA;对轻型卒中患者进行TG、Apo B、Apo B/Apo A1、CRP等检测,也许能协助进行CISS分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HR-MRI管壁成像对于缺血性卒中病因精准化诊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9年5月发病2周内入院且住院期间完善了责任血管或责任血管载 体动脉HR-MRI扫描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依据CISS分型标准,于HR-MRI扫描 前后对入组患者分别进行病因分型,以探讨HR-MRI对于缺血性卒中病因精准化诊断的价值。 结果 共入组139例患者。HR-MRI扫描前的CISS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89例,穿支动脉疾病(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PAD)45例,其他病因(other etiology,OE)3 例,病因不确定(undetermined etiology,UE)2例。经HR-MRI扫描后CISS分型为:LAA型108例,PAD型27例, OE型4例。PAD型18例及OE型1例经HR-MRI扫描证实为LAA型,UE型2例经HR-MRI扫描明确病因为OE型, 共修正21例(15.11%)患者的病因诊断。 结论 HR-MRI可显示正性重构、微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颅内动脉管壁特征,可协助明确卒中病因, 实现临床医师对卒中患者的精准化诊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rel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及 超敏C反应蛋白(hi 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3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243例,另外选择同期 体检的无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2组研究对象均检测血清Lp-PLA2、hs-CRP水平。依据颈部动 脉超声检查结果将脑梗死患者进一步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 结果 ①脑梗死患者的血清Lp-PLA2([ 180.04±35.02)ng/mL vs(152.13±39.67)ng/mL,P=0.014]、 hs-CRP[(10.02±0.47)mg/L vs(2.64±0.33)mg/L,P =0.017]水平高于对照组。②稳定斑块组 ([ 162.96±11.34)ng/mL,P=0.013]和易损斑块组([ 197.79±32.56)ng/mL,P=0.004]Lp-PLA2水平高 于无斑块组([ 143.67±12.35)ng/mL];易损斑块组Lp-PLA2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07),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③易损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12.86±1.67)mg/L]高于稳定斑块组[(10.82±0.53) mg/L,P=0.029]及无斑块组([ 9.54±0.47)mg/L,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中,血清Lp-PLA2与hs-CRP可能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其不稳定性 有关。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低皮质微血管密度的成人烟雾病患者行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ncephalo-duro-arterio-synangiosis,EDAS)与联合血管重建术(combined bypass surgery,CBS)的治疗效果。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7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6月~2012年8月间收治的行CBS治疗的50侧例低皮质微血管密度的成人烟雾病患者(CBS组),以2002年11月~2008年11月间行EDAS治疗的37侧例低皮质微血管密度患者作为对照组(EDAS组)。CBS组所有患者均行单侧或双侧EDAS及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STA-MCA)分支吻合术联合手术治疗,术中根据皮质血管照片分析皮质微血管密度,根据皮质微血管密度等级确定手术方案。术前、术后6个月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评估脑血流状况和手术血管重建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间在临床表现类型、术前分期方面差异无显著性。EDAS组患者手术后6个月颞浅动脉的平均流速(STA Vm)较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42.18±12.68)cm/s vs (28.34±7.28)cm/s,P=0.041];STA的搏动指数(pulsation index,PI)较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1.62±0.62) vs (2.42±0.87),P=0.043]。CBS组术后6个月STA Vm较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53.67±11.48)cm/s vs (26.83±8.46)cm/s,P=0.032];STA PI较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1.24±0.58) vs (2.61±0.91),P=0.039]。术后6个月,CBS组的STA Vm较EDAS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53.67±11.48)cm/s vs (42.18±12.68)cm/s,P=0.042],CBS组的STA PI较EDAS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1.24±0.58) vs (1.62±0.62),P=0.047]。EDAS组患者术后6个月手术血管重建评估≥Ⅱ级占37.8%,CBS组患者术后6个月手术血管重建评估≥Ⅱ级占48.0%,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3)。
结论 EDAS与CBS均能改善低皮质微血管密度的成人烟雾病患者的脑血流情况,均可发生手术血管重建,但CBS效果优于EDAS术,有助于患者术后脑血流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与Hcy浓度的 关系。 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河池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多 普勒超声检测患者cIMT,根据cIMT是否≥1 mm分为cIMT增厚组和cIMT无增厚组;测定患者血浆Hcy浓度。 采用多因素分析判断血浆Hcy水平与cIMT的关系。 结果 共入组急性脑梗死患者226例,cIMT无增厚组34例,cIMT增厚组192例。cIMT增厚组血浆Hcy水 平中位数为13.0 μmol/L,cIMT无增厚组为11.2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此外,cI MT增 厚组的年龄([ 69.1±9.7)岁 vs(58.2±1.2)岁,P<0.001)]、脉压差([ 64.0±17.4)mm Hg vs(53.6±13.6) mm Hg,P <0.001)]大于cIMT非增厚组;hs-CRP高于cIMT非增厚组[3.78(1.5~10.6)mg/L vs 1.5(0.9~4.2) mg/L,P =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归模型中调整了年龄、脉压差、hs-CRP水平,结果显示Hcy是 cI MT的独立影响因素,血浆Hcy每升高10 μmol/L,cI MT增加0.037 mm(95%CI 0.007~0.068,P =0.002)。 结论 血浆Hcy水平升高是急性脑梗死患者cIMT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观察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或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危险
因素及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超敏
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变化。
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月期间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选符合研究标准的262例缺血性卒中
患者,其中98例MCAO(闭塞组)、23例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率70%~99%(重
度狭窄组)、60例MCA狭窄率50%~69%(中度狭窄组)和81例MCA狭窄率<50%(轻度狭窄组)。比较四
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入院24 h血WBC、ESR和hs-CRP等指标。
结果 闭塞组、重度狭窄和中度狭窄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P分别为0.008、0.044和
0.018),其他危险因素在四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闭塞组WBC、ESR和hs-CRP水平均高于轻度狭窄
组(P分别为0.005、0.002和0.001);重度狭窄组ESR亦高于轻度狭窄组(P =0.026)。
结论 MCA闭塞和重度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血WBC、ESR和hs-CRP水平高于MCA轻度狭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炎症因子在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6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58例脑梗死患者(CI组)以及50例健康人员(NC组),分析并统计3组受试对象炎症因子表达情况。结果 CI组MMP-9(83.14±9.27)μg/L、NF-κB(36.88±6.27)%、IL-33(71.63±4.83)ng/m L及hs-CRP(12.57±1.29)mg/L,TIA组分别为(29.17±4.54)μg/L、NF-κB(31.20±5.97)%、IL-33(104.59±8.27)ng/m L及hs-CRP(6.23±1.04)mg/L,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32、P=0.025和P=0.00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MMP-9、IL-33及hs-CRP为CI的独立危险因素。TC、hs-CRP为TIA的独立危险因素。MMP-9+IL-33+hs-CRP预测CI发生的AUC为0.859(95%CI:0.751~0.911),显著高于MMP-9(AUC为0.711,95%CI:0.649~0.824)、IL-33(AUC为0.698,95%CI:0.659~0.855)和hs-CRP(AUC为0.705,95%CI:0.671~0.848)的诊断效能(Z=9.267、11.553和10.234,均P=0.000)。结论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存在炎症因子表达差异,MMP-9、IL-33及hsCRP联合检测对CI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儿童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和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探讨脑梗死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27例儿童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大脑半球分为无脑梗死半球32侧和脑梗死半球22侧,将患者性别、年龄、造影特点(包括54侧半球
的Suzuki分期、大脑后动脉分期,眼动脉、颞浅动脉、脑膜动脉、枕动脉、上颌动脉和后循环向前循
环代偿)与脑梗死的发生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显示性别和年龄与脑梗死的发生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性别χ2=2.095,
P =0.148;年龄χ2=4.286,P =0.453)。根据半球计算:皮质脑梗死17侧(17/22),额叶梗死14侧
(14/22),皮质下脑梗死9侧(9/22)。无梗死侧半球和梗死侧半球Suzuki分期以及大脑后动脉分期
的差异具有显著性(Suzuki分期Z=-3.054,P =0.002;大脑后动脉分期Z=-4.557,P <0.001)。眼动脉、
颞浅动脉、脑膜动脉、枕动脉、上颌动脉和后循环向前循环代偿与脑梗死的发生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结论 本研究显示儿童缺血型烟雾病皮质脑梗死较皮质下脑梗死常见。在皮质脑梗死中,额叶脑
梗死最常见。脑梗死的发生与Suzuki分期和大脑后动脉受累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MBs)与不同亚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预后。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6年5月期间就诊我院,并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116例,根据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标准分为5种亚型,即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LAA)、心源性卒中(CS)、其他病因型(OE)、穿支动脉疾病型(PAD)和病因不确定型(UE)。每个亚型分为CMBs组和非CMBs组,比较各组血清相关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每种亚型伴CMBs的影响因素,采用NIHSS评分评价每种亚型伴CMBs的预后情况。结果 PAD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23.32±2.79)μmol/L,明显高于LAA(20.64±3.11)μmol/L、CS(20.7±2.63)μmol/L、OE(18.92±2.91)μmol/L和UE(17.63±3.06)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E组和LAA组糖化血红蛋白(Hb A1)水平(7.60±0.25和7.11±0.32)明显高于CS组(5.03±0.11)、PAD组(5.10±0.11)和UE组(4.99±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E和LAA两组间、CS、PAD和UE三组间Hb A1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长期饮酒是CS和PAD伴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Hcy是每种亚型伴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Hb A1是PAD、LAA伴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y、Hb A1和长期饮酒是缺血性脑卒中伴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亚型缺血性脑卒中伴CMBs的预后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分析对aSAH后血管痉挛的影响。 方法  连续选取2008年4月~200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急诊入院的45例发病在72?h内的aSAH患者,收集基线资料、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及90?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分为保守组、填塞组和夹闭组。使用TCD连续测定14?d之内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计算Lindegaard指数,比较3组的处理平均血流速度、Lindegaard指数及血管痉挛持续时间。 结果  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及Lindegaard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保守组、夹闭组及填塞组[大脑前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为(74.60±5.84)cm/s、(70.00±5.24)cm/s、(65.70±6.03)cm/s,P=0.0001;Lindegaard指数分别为3.87±0.32、3.82±0.31、3.65±0.36,P=0.006;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101.2±9.1)cm/s、(87.0±6.2)cm/s、(76.2±9.2)cm/s,P=0.004;Lindegaard指数分别为5.50±0.65、4.15±0.46、3.81±0.55,P=0.005]。夹闭组患者脑血管痉挛持续时间较保守组短[(3.30±1.87)d vs?(7.29±2.23)d,P=0.035]。保守组患者90?d预后较差(P=0.028)。 结论  神经外科夹闭术和血管内动脉瘤填塞术均能缓解急性aSAH后脑血管痉挛的严重程度;外科夹闭术可缩短脑血管痉挛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