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颞叶癫大鼠海马轴突导向分子Sema3F及其受体Np2表达的变化。方法给SD大鼠腹腔注射匹罗卡品、氯化锂制作颞叶癫模型。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杂交技术对致后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CA1区、CA3区、齿状回的Sema3F mRNA、Np2 mRNA和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颞叶癫大鼠致后7d、15d,海马CA1区、CA3区Sema3F mRNA、N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致后30d、60d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齿状回Sema3F mRNA、N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颞叶癫大鼠海马CA1区、CA3区Se-ma3F、Np2表达在致后早期明显下调,而在慢性期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匹罗卡品致癫大鼠海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在颞叶癫发作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PILO)的方法建立颞叶癫模型,应用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特异性抑制剂AG490进行腹腔注射建立干预模型组;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大鼠海马匀浆后TNF-α表达水平的变化,用免疫荧光观察AG-490阻滞JAK/STAT通路后对大鼠海马TNF-α表达水平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癫发作的影响。结果 (1)PILO致癫模型组有80.00%(32/40)的大鼠达Racine分级Ⅳ级以上发作;10.00%(4/40)的雄性大鼠死亡;10.00%(4/40)的雄性大鼠未达Racine分级Ⅳ级发作,模型成功率为80.00%;1月后有自发发作者8只(25.00%8/32)。AG490干预组雄性大鼠Ⅳ级以上发作的发生率为75.00%(30/40);病死率为7.50%(3/40);17.50%(7/40)的雄性大鼠未达Ⅳ级发作,模型成功率为75%;1月后有自发发作者1只(3.3%1/30),AG490组Ⅳ级及以上发作及自发发作数与PILO致癫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PILO致癫模型组TNF-α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开始增高,AG490干预组TNF-α表达水平均较PILO致癫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3)PILO癫模型组可见阳性颗粒在星形胶质细胞内的空间分布,AG490腹腔注射建立干预后阳性颗粒的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癫发作后TNF-α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增生。AG490可阻断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进而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同时也可以影响癫大鼠的行为学变化,提示AG490对癫的发作可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颞叶癫(癎)大鼠海马组织中miRNA分子表达谱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相关miRNA在颞叶癫(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打下基础.方法 对同一父系和母系的子代大鼠,利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化学诱导方法制备慢性颞叶癫(癎)大鼠模型.分别提取1只正常和3只颞叶癫(癎)大鼠海马组织的miRNA,采用高通量的miRNA微阵列芯片杂交,筛选颞叶癫(癎)海马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内源性miRNA.结果 在大鼠海马组织中共检测到125个miRNA基因.与正常大鼠相比,颞叶癫(癎)大鼠海马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有23个,其中有5个miRNA下调,18个miRNA上调.结论 与正常大鼠相比,颞叶癫(癎)大鼠海马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的miRNA分子,差异表达的miRNA分子可能参与癫(癎)的发病过程,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寻找颞叶癫大鼠海马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为寻找新的癫治疗靶点和研发新的治疗手段打下基础。方法运用二维电泳和MALD I-TOF-MS技术,对比分析氯化锂-匹罗卡品致大鼠海马组织和正常大鼠海马组织的蛋白质表达谱,对发现的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在氯化锂-匹罗卡品致大鼠海马组织中筛选到32个差异表达蛋白质斑点,其中20个在癫组表达下调,12个在癫组表达上调,其中5个蛋白质已被最终鉴定确认,分别为:突触结合蛋白Ⅰ(synaptotagm inⅠ)、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 ents,NF)、热休克蛋白27(heat shock prote in 27,HSP27)、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voltage-dependent an ion channel prote ins 1,VDAC1)和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 itric dehydrogenase,ICD),其中突触结合蛋白Ⅰ可能为潜在的新治疗靶点。结论颞叶癫大鼠海马组织中存在大量差异表达蛋白质,部分可能为潜在的癫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动态观察钠-钙交换体(NCX)mRNA和蛋白在氯化锂-匹罗卡品致模型大鼠海马CA1、CA3及齿状回区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癫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制备癫动物模型;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时间点NCX3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急性期(6~24h)海马各区NCX3mRNA表达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进入静止期各区表达趋向回升,慢性反复自发发作期(30、60d)各区表达又出现不同程度的两次下调。除致后6h大鼠海马各区的NCX3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外,NCX3蛋白变化趋势与NCX3mRNA基本一致。结论:NCX3表达下调可能通过增加神经元钙超载,改变海马神经元的兴奋性,促使癫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诱向因子蛋白质netrin-1在癫(癎)持续状态后海马苔藓纤维出芽(MFS)中的作用.方法:氯化锂-匹罗卡品建立大鼠颞叶癫(癎)(TLE)模型,采用Timm染色和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MFS和netrin-1在大鼠海马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LE组大鼠在模型形成的第2周和第4周,海马齿状回内netrin-1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并可见到MFS,穿越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到达内分子层,并形成一条致密的层状带.结论:癫(癎)状态后在海马齿状回netrin-1的表达上调,证明其可能参与了癫(癎)后MFS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普瑞巴林对匹罗卡品慢性癫癎大鼠海马区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探讨普瑞巴林治疗癫癎的药理学机制及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抗凋亡作用。方法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化学诱导方法建立慢性颞叶癫癎模型。经腹腔注射普瑞巴林40mg(/kg·d)连续治疗3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不同处理组大鼠海马区Bcl-2和Bax表达变化。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区Bcl-2和Bax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00);与模型组比较,普瑞巴林治疗组大鼠海马区Bcl-2表达水平升高、Bax表达水平降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新型抗癫癎药物普瑞巴林可通过降低慢性颞叶癫癎大鼠海马区Bax表达、上调Bcl-2表达而抑制细胞凋亡,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连接蛋白36(Cx36)在癫持续状态大鼠海马神经元的表达。方法建立36只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的癫持续状态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喹啉组、辛醇组(每组12只),分别予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喹啉、辛醇,通过Racine评分判断大鼠给药前后癫发作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法、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x36的表达。结果喹啉组和辛醇组给药前后大鼠行为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生理盐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喹啉组和辛醇组大鼠海马神经元Cx36的表达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1),但2组Cx36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x36在癫发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B1及B2激肽受体在匹罗卡品癫幼鼠模型中表达的变化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幼年(3周)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5只;癫模型组15只,采用匹罗卡品法制作癫模型,分为急性期组、静止期组、慢性期组3亚组,每亚组5只;生理盐水对照组(盐水组)15只,与匹罗卡品实验组大鼠相同时间点给予腹腔注射盐水,分为与实验癫组各时间点相对应的盐水6h组、盐水5d组、盐水60d组3个亚组,每亚组5只。各组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动物取海马标本,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脑组织海马区的B1及B2激肽受体的表达变化,并相互比较。结果与盐水6h组、盐水5d组比较,急性期组、静止期组的B1激肽受体mRNA表达显著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期与生理盐水60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盐水60d组比较,在实验癫模型各亚组B2激肽受体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水各亚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B1、B2激肽受体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1与B2激肽受体mRNA表达失衡在癫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疒间大鼠脑髓鞘转录因子1(MyT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给SD大鼠先后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制成癫疒间动物模型;用免疫荧光组化法检测癫疒间大鼠癫疒间发作后不同时间大脑皮质和海马CA1区MyT1阳性细胞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癫疒间后1 d组大鼠海马CA1区MyT1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癫疒间后其他各时间组大鼠脑皮质和海马CA1区MyT1阳性细胞数均有明显的增加,其中癫疒间后7 d组MyT1阳性细胞数最多(P<0.01,P<0.05).结论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疒间大鼠早期大脑MyT1表达增加,并有时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抑制药塞来昔布对慢性颞叶癫痫大鼠海马核因子-κBp65和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核因子-κBp65和P-糖蛋白与颞叶癫痴发病机制的关系,以为环氧合酶-2抑制药用于抗癫痼药物辅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大鼠海马CA3区微量注射海人酸的方法制备颞叶癫痫动物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blotting法观察塞来昔布治疗后大鼠海马核因子-κBp65和P-糖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颞叶癫痫大鼠海马核因子-κBp65、P-糖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核因子-κBp65核移位现象明显增加(均P〈0.05);经塞来昔布治疗后,海马组织中核因子-κBp65、P-糖蛋白表达水平及核因子-κBp65核移位现象显著改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核因子-κBp65和P-糖蛋白在颞叶癫痼慢性期表达上调、核因子-κBp65核移位现象增加,有可能是难治性癫痫发生与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环氧合酶-2抑制药塞来昔布通过降低慢性颞叶癫痫大鼠海马CA3区核因子。KBp65和P-糖蛋白表达水平,抑制核因子-κBp65核移位,最终降低炎性反应,逆转多药耐药而发挥抗癫癫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对杏仁核癫痫点燃鼠模型脑内谷氨酸(Glu)及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制作癫痫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未点燃正常组、癫痫模型组和尼莫地平组。1周后分别取鼠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脑内Glu和P-gp表达,比较各组表达的变化。结果:①癫痫模型组中杏仁核、海马和颞叶P-gp阳性细胞计数(分别为14.05±10.95、10.05±8.23和7.64±5.89)较未点燃正常组(4.32±6.69、3.96±3.04和2.15±1.40)和尼莫地平组(6.88±9.18、4.48±6.50和2.68±1.37)明显增多(P〈0.05);尼莫地乎组P-gp阳性细胞数与未点燃正常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癫痫模型组中杏仁核、海马和颞叶Glu的平均透光率(%)(分别为18.51±3.19、19.21±2.56和20.50±2.84)与未点燃正常组(23.03±7.29、24.88±5.55和26.11±7.17)Lh有明显降低(P〈0.05),而尼莫地平组(19.60±4.84、20.71±6.04和21.44±5.52)与癫痫模型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Glu和P.gp的表达均以杏仁核最强,其次为海马和颞叶,特别是在癫痫模型组中。结论:①尼莫地平在杏仁核电刺激点燃模型中可明显抑制杏仁核、海马、颞叶的P-gp表达,但不能抑制Glu的表达;②Glu和P-gp在杏仁核、海马和颞叶中的表达程度不同,以杏仁核表达最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抑制药塞来昔布对慢性颞叶癫癎大鼠海马核因子-κBp65和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核因子-κBp65和P-糖蛋白与颞叶癫癎发病机制的关系,以为环氧合酶-2抑制药用于抗癫癎药物辅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大鼠海马CA3区微量注射海人酸的方法制备颞叶癫癎动物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塞来昔布治疗后大鼠海马核因子-κBp65和P-糖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颞叶癫癎大鼠海马核因子-κBp65、P-糖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核因子-κBp65核移位现象明显增加(均P<0.05);经塞来昔布治疗后,海马组织中核因子-κBp65、P-糖蛋白表达水平及核因子-κBp65核移位现象显著改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核因子-κBp65和P-糖蛋白在颞叶癫癎慢性期表达上调、核因子-κBp65核移位现象增加,有可能是难治性癫癎发生与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环氧合酶-2抑制药塞来昔布通过降低慢性颞叶癫癎大鼠海马CA3区核因子-κBp65和P-糖蛋白表达水平,抑制核因子-κBp65核移位,最终降低炎性反应,逆转多药耐药而发挥抗癫癎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针百会和大椎穴对颞叶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CA3和DG区ephrin A5的调控作用。方法将3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癫痫组和电针+癫痫组,每组各10只。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颞叶癫痫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电针百会和大椎穴治疗8周后,分别取3组大鼠海马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3和DG区ephrin A5 m RNA水平表达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3和DG区ephrin A5蛋白水平表达变化。结果 q 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癫痫组大鼠海马组织中ephrin A5 m RNA表达下调(P <0.05)。通过8周电针百会和大椎穴连续治疗后,ephrin A5 m RNA水平上调(P <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ephrin A5蛋白水平变化趋势与m RNA水平相一致。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CA3区,癫痫组ephrin A5蛋白水平下调;电针后ephrin A5蛋白水平上调。而在DG区与对照组相比,癫痫组和电针+癫痫组,ephrin A5蛋白水平变化不明显。结论电针百会和大椎穴的抗癫痫作用机制很可能与ephrin A5在海马CA3区中的调控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Rd对正加速度(+Gz)暴露后大鼠运动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64只雄性SD大鼠,体质量200~250g,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正加速度组(+Gz组)、人参皂甙Rd处理组(Rd组)和溶剂对照组(Vehicle组)。Sham组大鼠静置于离心机上但不给予+Gz暴露;+Gz组大鼠给予+10Gz,5min暴露;Rd组大鼠在+10Gz,5min暴露前30min腹腔注射人参皂甙Rd30mg/kg;Vehicle组大鼠在+10Gz,5min暴露前30min腹腔内给予等容量溶剂(20%丙二醇)。+10Gz,5min暴露后不同时间点,通过旷场实验观察各组大鼠运动能力的变化;通过水迷宫实验观察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结果在旷场实验中,Rd组大鼠的站立次数较+Gz组明显增多(P〈0.05)且在中央格的停留时间也明显减少(P〈0.05)。而Vehicle组大鼠的站立次数、中央格的停留时间与+Gz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水迷宫实验中,与+Gz组比较,Rd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显著延长(P〈0.05)。而Vehicle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目标象限停留时间与+Gz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人参皂甙Rd能改善+Gz导致的运动和学习记忆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匹罗卡品致癎大鼠海马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生长抑素(SS)mRNA和微清蛋白(PV)mRNA表达水平变化,拟从基因水平探讨其表达阳性叮一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在颞叶癫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匹罗卡品致癎大鼠模型,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各观察时间点海马SSmRNA和PVmRNA表达阳性神经元数目。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各区吖.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SSmRNA表达水平均于出现癫癎持续状态后3d降低最为显著(均P=0.000),随后逐渐升高;至发病后60d,海马CA3区SS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t=1.021,P=0.005),海马门区(t=3.211,P=0.009)和CA1区(t=1.902,JP=0.048)则仍低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海马门区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PVmRNA表达水平于出现癫癎持续状态后6h开始降低,至发病后60d降低最为显著(均P:0.000);海马CA1区PVmRNA表达水平于发病后3d降低最为显著(均p=0.000),随后逐渐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t=2.216,尸:0.048);癫癎持续状态早期,海马CA3区PV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至发病后7d逐渐升高且高于对照组(t=1.021,P=0.005)。结论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SSmRNA和PVmRNA表达水平的下调可能在颞叶癫癎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至慢性期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SSmRNA和PVmRNA表达水平的恢复或上调可能与颞叶癫癎的发展或修复有关。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数目的变化,部分是由于其标志物mRNA表达水平的调节所致,并非神经元数目变化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let-7c-1对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PTZ)致痫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PTZ腹腔注射SD雄性大鼠建立慢性癫痫模型,随机分为癫痫组、干预对照组、let-7c-1激动剂组,各组12只,另设12只大鼠为正常组。28 d后,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let-7c-1基因表达及大鼠海马组织中Bcl-2、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癫痫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在目标象限的总路程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组与干预对照组相比,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在目标象限的总路程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干预对照组相比,let-7c-1激动剂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在目标象限的总路程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对照组与let-7c-1激动剂组let-7c-1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5±0.32)、(62.53±21.01)(F=50.97,P0.05)。癫痫组let-7c-1基因表达量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t-7c-1激动剂组let-7c-1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干预对照组、癫痫组及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癫痫组的Bcl-2蛋白表达减少,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组与干预对照组相比,Bcl-2蛋白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干预对照组相比,let-7c-1激动剂组Bcl-2蛋白表达明显减少,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et-7c-1可能通过减少海马组织Bcl-2蛋白及增加Caspase-3蛋白表达使PTZ致痫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颞叶癫痼模型海马区神经元Aktl表达变化,探讨其在癫痫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方法制备颞叶癫痴大鼠模型,Westernblotting检测海马区总蛋白、Quantitvone软件行灰度值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海马各区Aktl蛋白表达变化,计数不同处理组阳性神经元数目。结果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癫痫模型组大鼠于癫痫持续状态发作即刻海马区Aktl蛋白表达升高(t=2.445,P=0.034),并于第30天时达峰值水平(}=1.214,P=0.002),发作后24h表达水平迅速降低,并低于正常值范围(t=4.294,P=0.000),其余各测量时间点表达无明显改变;与氯化锂组相比,癫痼模型组大鼠于癫痫持续状态后1h海马区Aktl蛋白表达开始降低,24h降至最低水平(t:4.134,P=0.000),至发作48h后开始逐渐升高(t=2.481,P=0.002),并于发作第7天时升至氯化锂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癫痫持续状态发作后海马CA3区Aktl蛋白表达阳性神经元数目立即增加,12h达高峰(t=16.586,P:0.000),48h减少并降至正常值水平(t=0.357,P=0.089),发作后第10天再次增加(t=3.123,P=0.000),于第30天时阳性神经元数目再次达峰值水平(t=18.339,P=0.000),第50天开始恢复至正常值水平(t=3.219,P=0.000);氯化锂组仅海马CA3区Aktl蛋白表达于实验初始(0h)升高并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海马CA1和CA2区Aktl蛋白表达变化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海马及海马CA3区Aktl蛋白表达均呈现癫疝持续状态后升高、降低、再升高的动态过程,提示可能存在神经元保护作用,对抗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存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盐酸多奈哌齐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小鼠海马神经元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变化的影响。方法将3月龄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多奈哌齐治疗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反复缺血-再灌注制备VD模型,药物治疗30d。术后第29、30天,分别进行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观察各组小鼠行为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海马CA1区神经元PKC表达的变化。结果药物治疗组小鼠学习、记忆成绩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模型组PKC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平均光密度值为(0.2730±0.0709),与假手术组(0.3206±0.0642)和药物组(0.3036±0.0688)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而药物组与假手术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反复缺血-再灌注导致VD小鼠海马神经元PKC表达减少;多奈哌齐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乙酰胆碱的降解,可增加VD小鼠海马神经元PKC表达,从而改善V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推测此也是该药物改善VD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