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扩散张量成像是fMRI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唯一可在体显示白质纤维束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此外,还可通过测量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等参数,对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进行评价。目前,已有研究将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应用于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本文拟从急性周围神经损伤、慢性周围神经损伤,以及周围神经系统炎症和肿瘤等方面对其在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
纤维束示踪成像导航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组织中水分子随机运动的一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弥散i量成像进行的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可以显示脑内主要白质纤维束的走行、方向及病理改变等信息,是目前唯一能够活1绘制人类白质纤维束的方法,将其应用于神经导航系统可使外科医生在术前计划和术中参考白质纤维束的因素而使手:更加安全有效,再结合术中实时电生理监测等技术手段,可显著改善神经外科手术中脑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一、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是以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为基础的纤维束重建技术,其主要原理是根据各个体素中水分子的主要弥散方向,判断最小弥散阻抗的传导路径,达到重建白质纤维通路的目的.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是目前显示活体脑白质结构的唯一方法[1],该方法能够高度可重复地重建出与解剖结构一致的白质结构.  相似文献   

4.
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提供了第一个无创性的鉴别活体内脑特殊白质束的技术,并能够描述皮层下的这些传导束的途径[1,2]。常规MRI不能够对脑白质解剖结构进行活体上的观察。利用DTI技术,可完成对活体进行复杂的白质纤维束细微解剖结构的研究。DTI技术对脑内细微结构的改变较常规MRI敏感,具有显示白质纤维束的特有功能,能够测量白质纤维束的走行方向和结构的完整性[3]。目前,DTI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就其在失语症中的研究进行综述。1原理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扩散成像的概念。所谓扩散(dif-fusion)是指分子的…  相似文献   

5.
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8例急性期情况稳定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应用日本东京大学的Volume-one1.72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dTV)软件进行三维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观察以内囊为主的白质纤维束的压迫、推移、破坏情况。结果8例患者均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并行内囊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可清楚看到内囊白质纤维束受血肿压迫、推移、破坏情况,由患侧内囊追踪到的相对纤维束条目数少于健侧内囊(P<0.005)。结论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可以清楚显示高血压脑出血后内囊白质纤维束的受累情况。  相似文献   

6.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观察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内囊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探讨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技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于入院时采用Brunnstrom评分法对2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对所有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的Volume-one 1.72下的Dtv.Ⅱ.R2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成像,比较观察双侧内囊白质纤维束形态.结果 健侧内囊白质纤维束解剖形态与正常人大致相吻合,患侧内囊白质纤维束则受血肿的侵犯,表现为受压、移位、不同程度的破坏;患侧皮质脊髓束受损级别和患肢肌力有明显相关性(r's=-0.8911,P<0.05).结论 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了解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内囊白质纤维束的损伤情况,这有助于临床医生全面掌握病情.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情感障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 imaging,DTI)是近年来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的一种新技术。它可以对活体脑组织进行水分子扩散测量和成像,无创跟踪脑内纤维束,描绘白质的结构,探测白质纤维微观结构的异常改变。本文主要就DTI在情感障碍中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是一种白质纤维束成像的无创新技术,不仅可在大体解剖结构上显示白质纤维与胶质瘤的关系,而且可在显微结构水平反映胶质瘤细胞对白质纤维的侵袭破坏程度。本文就DTI在评价胶质瘤侵袭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带状灰质异位的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观察带状灰质异位脑白质异常分布情况,探讨异位灰质的神经病理机制以及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对1例癫痫症状的带状灰质异位患者进行白质束描绘,观察其不同灰、白质的分布情况,并和1例正常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很好地描绘了白质束结构。整体观察发现带状灰质异位患者脑白质整体结构紊乱,与正常人相比其联络弓状纤维稀疏、大部缺失,胼胝体纤维稀疏不整;局部分析发现内层灰质为主要的白质纤维发出处,而外层灰质仅发出细碎短小的纤维。结论对于带状灰质异位,异位的内层灰质不仅具有神经生理功能,并且可能起着主要作用,外层"正常"的灰质由于脑结构紊乱而丧失主要功能地位;灰质结构的紊乱导致白质纤维结构的缺失;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带状灰质异位的神经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0.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是一种较新的成像技术,主要用于评估影响脑白质尤其是白质纤维束完整性的疾病,是当前惟一的一种能有效观察和追踪脑白质纤维束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该技术可定量分析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弥散特征,直观显示颅内病变与白质纤维之间的关系,为诊断疾病和判断预后提供更多的信息。本文就DTI基本原理及其在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纤维显示的局限性。方法对21例脑瘤病人术前均行DTI扫描并以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重建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纤维,比较所得结果与病人术前症状的符合程度。5例病人术后复查DTI,对比手术前后DTT与病人手术前后症状变化。结果 DTI能无创显示颅内神经纤维的三维走行,但在水肿带纤维显示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纤维显示缺失、断裂等,与临床症状不符。结论术前应用DTI技术指导神经外科手术时,应充分考虑到DTI在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纤维显示的局限性。应寻求更先进的数据扫描和重建方法真实显现水肿带纤维,更好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序列,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对三叉神经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分析1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双侧三叉神经各向异性值(FA)值在术前、术后短期(1W)及术后长期(6个月)的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患者组术前三叉神经FA值患侧较健侧下降约7%(P=0.001);术后1W患侧FA值稍有上升,双侧差异缩小为3%(P=0.081);术后6个月患侧与健侧已无明显差异(P=0.493)。对照组双侧FA值无差异(P=0.609)。结论DTI序列从影像学上证实MVD术可通过恢复病变三叉神经纤维的正常走行及髓鞘再生两个方面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测病程5年以上高血压病患者的脑内代谢物、脑部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以例早期发现亚临床脑细胞损害.方法 本研究分为病例组(高血压病12例)及对照组(17例健康体检者),检查一般项目(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神经功能相关量表评分),行头颅MRI、DWI、MRS、DTI检查,测定脑部背侧丘脑、扣带回后部、侧脑室后角NAA/Cr、Cho/Cr、NAA/Cho的比值及内囊后肢、放射冠区FA值.结果 (1)病例组NAA/Cr在背侧丘脑、扣带回后部、侧脑室后角均低于对照组(分别t=-2.405、-3.710、-2.068,P<0.05);NAA/Cho在扣带回后部、侧脑室后角均低于对照组(分别t=-4.347、3.578,P<0.01);Cho/Cr在扣带回后部高于对照组(t=2.965,P<0.01);(2)FA值在内囊后肢、放射冠区都明显低于对照组(t=-2.543、P<0.05;t=-3.394、P<0.01).结论 高血压病合并代谢异常且病程5年以上者脑细胞代谢功能及神经纤维微结构已有损害,MRS、DTI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亚临床脑细胞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判断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MRI)和DTI影像学检查,检测参数为部分各向异性值(FA),同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Brunnstrom评分。结果脑梗死患者患侧白质FA值显著低于健侧(P<0.01),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患侧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偏瘫侧肌力明显相关(Y=0.774,P<0.05),30例患者DTI分级与肌力减弱程度呈正相关(rs=0.75,P<0.05)。结论 DTI技术能清楚显示脑梗死白质纤维束的受累程度,能够较好的评价患者运动功能损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The need for non-invasive imaging of peripheral nerves that can reliably assess extent of nerve fiber degeneration and regeneration is increasingly realized. Availability of such a technology has several immediate clinical and preclinical applications.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is an emerging magnetic resonance based technology that is particularly suited for imaging nerve fiber tracts. This review highlights immediate clinical and preclinical uses of non-invasive imaging of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and DTI as a potential technology that can fulfill these clinical and research needs.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 We investigated the utility of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for detecting neuropathic changes in proximal nerve segments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neuropathy. Methods: Twenty‐one individuals with (n = 11) and without (n = 10) peripheral neuropathy underwent DTI of a defined sciatic nerve segment. Patients and controls were evaluated by clinical examination and 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at baseline and 6 months after the initial DTI scan. Results: The mean fractional anisotropy (FA) valu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sciatic nerves from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neuropathy as compared with controls. Sciatic nerve FA values correlated with clinical disability scores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of axonal damage at baseline and 6 months after MRI scan. Conclusions: DTI‐derived FA values are a sensitive measure to discriminate healthy from functionally impaired human sciatic nerve segments. DTI of proximal nerve segments may be useful for estimating the proximal axonal degeneration burden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neuropathies. Muscle Nerve 48 : 889–896, 2013  相似文献   

17.
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合并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的线粒体脑肌病(MELAS)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经临床病理证实的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共6例,回顾性分析其MRI和磁共振波谱(MRS)资料。结果脑MRI检查,MELAS表现为大脑半球各叶大小不等片状病灶;病变位于脑皮质区,病灶的分布与脑血供分布不一致;自旋回波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MRS分析显示病灶区见典型的乳酸盐峰,N-乙酰天门冬氨酸盐,肌酸值正常或略降低。扩散张量成像(DTI)显示病灶区脑皮质下白质纤维束破坏、中断、稀少。结论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病变形态、分布具有特征性,常规MRI与DWI、DTI及MRS等磁共振技术,对MELAS的定性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椎病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MRDTI)的特点。方法应用3.0TMRI仪对颈椎病患者进行M_RDTI检查,根据MRI显示的脊髓受压严重程度将颈椎病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及严重度组。分析各组纤维示踪(FT)图的特征及各定量参数的变化。结果60例颈椎病患者FT显示纤维束狭窄、离断、稀疏,随着脊髓受压程度的加重而加重。FA值、Ez值、E3值、E⊥值、MD值在各组之间均存在差异(P〈0.05)。随着MRI评估的脊髓受压程度加重,E2值、E3值、E⊥值、MD值逐渐升高,FA值逐渐降低。结论MRDTI可以定量、直观显示颈椎病的脊髓受压程度。  相似文献   

19.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加强对PSD的识别,提高对PSD机制和诊断手段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对PSD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现就PSD磁共振影像学,包括磁共振波谱成像、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评估与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的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tract,CST)受损情况。方法运用DTI技术三维重建21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病变侧CST,分析CST受损情况与病侧Brunnstrom上肢评分以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之间的关系。结果DTI所显示的CST受损程度与Bmnnstrom上肢评分呈负相关(Rs=-0.83,P〈0.001),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s:0.79,P〈0.001)。结论DTI可直观显示与脑出血病人上肢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的CST受损情况,有助于病情的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