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59篇
内科学   38篇
神经病学   185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31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脑缺血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3/12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完成。实验动物选择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反转录病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建立兔脑缺血模型,构建含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对兔脑缺血模型进行基因治疗。术后12h和24h取实验动物脑组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检测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碱性磷酸酶法(X-p染色)检测毛细血管密度,并通过新生血管计数观察其促血管生成作用。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反转录病毒在脑缺血兔各脏器的分布及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注射反转录病毒后,实验组有效表达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片段大小约560bp,经过ECORI和HindⅢ双酶切后产生2个片段分别为5.4bp和560bp,经测序证实无突变。实验组脑组织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Westernblot结果也显示注射部位的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60个G418抗性细胞集落,培养最高为3.2cfu/L,在32℃的条件下培养48h获得3×10cfu/L的滴度。实验组半暗带区脑组织中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增加。在肺、肝、脾、肾、睾丸组织中均未检测到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结论:反转录病毒介导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脑缺血,能有效表达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半暗带区毛细血管增生。  相似文献   
2.
3.
一、病史回顾 患者男性,29岁,汉族,未婚,北京市海淀区居民,主因"发热、咳嗽5天"于2013年2月15日入院.患者5天前外出云南旅游后出现发热、咳嗽,自测体温最高40.5℃.无明显咳痰、胸痛、胸闷等不适.自行服用退热药、消炎药、止泻药(具体药物不详),服药后症状无缓解,遂于2013年2月15日就诊于我院感染科,查鼻拭子呼吸道病原菌检测阴性,血常规:白细胞9.7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8.6%,淋巴细胞百分比10.9%;胸片:左下肺炎症.门诊以"肺炎"收入我科.患者自患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颅外颈内动脉夹层分离的最常见严重并发症是脑梗塞。为了作出早期诊断以便及早开始预防脑缺血的治疗,有必要了解其症状演变过程。本文报告80例颅外颈内动脉夹层分离患者从初发症状至完全卒中发生病程演变的回顾性(1972~1984年)及前瞻性(1984年起)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有着很高的病死率,血管内治疗已经被认为是后循环动脉瘤首选的方法。但宽颈、夹层或梭形动脉瘤仍是血管内治疗的难点.联合支架和弹簧圈这一新技术,使这些动脉瘤的冶疗成为可能.但通常要在支架置入后往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本文报道1例推动脉(VA)夹层动脉瘤.只采用单纯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技术而不用弹簧圈治疗而获得影像学和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6.
王佳良  赵卫国 《海峡药学》2011,23(4):186-188
根据医院网络系统,对我院抗HBV药物的用药金额、限定日剂量(DDD)、用药频度(DDDs)等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搞HBV药物的应用呈砚逐年增长趋势,慢性乙型肝炎搞病毒治疗正日益被医生和患者所接受,核苷类用量增长大于于扰素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MRI表现。方法:1例血清和脑脊液密螺旋体抗体检测阳性,经青霉素治疗后临床症状消退。另1例血清密螺旋体抗体阳性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脊髓梅毒树胶样肿。2例均行MRI检查。结果:1例脑实质性梅毒表现为右侧颞叶内侧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DWI及FLAIR呈高信号。1例脊髓树胶样肿表现为T1WI为低信号或等、低混杂信号灶,呈类圆形,T2WI为等高混杂信号灶;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T1WI示病灶呈不规则环形强化,并与背侧脊膜以钝角相交。结论:神经梅毒的MRI表现多种多样,对其的认识很重要以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临床使用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临床用药中ADR的发生既影响疾病的正常治疗,也是导致产生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更好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保障患者合理用药,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现将本院2010-2012年收集的4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听神经瘤术中面肌肌电图监护对面神经保留的作用。方法对28例听神经瘤经枕下入路行肿瘤全切除术,术中进行面肌肌电图实时监护。结果全部患者均全切肿瘤,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2.9%,术后1个月和半年H—B分级Ⅰ~Ⅱ级为82.1%,其中术末面神经刺激强度为0.1~0.5mA,波幅〉1.0mV。结论在听神经瘤术中行面肌肌电图监护可以有效提高面神经保留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枕大孔区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选择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枕骨大孔区脑膜瘤21例,其中,肿瘤位于背侧4例、腹侧3例、腹外侧14例;背侧者选择后正中入路,腹侧或腹外侧者选择远外侧入路.结果:肿瘤全切17例(81%),次全切除1例(椎动脉上下型)、部分切除3例(2例为椎动脉上下型、1例为椎动脉上型);不全切除4例均为腹侧或腹外侧患者,术后均行γ-刀治疗.无手术死亡.随访1~88个月(平均27个月),期间无肿瘤复发病例;21例中,临床症状改善16例,保持原状3例,加重2例.结论:枕大孔区脑膜瘤的临床症状无特征性,术前的位置分型有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而正确选择手术入路和娴熟的颅脑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是安全有效切除肿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