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28例临床分析孙中武,陈竞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是指脑动脉在一段时间内呈异常的(非生理性供血调节)收缩状态[1]。出血后立即发生,而在1小时内结束者为急性痉挛(ACVS),仅在动物实验中见到;...  相似文献   

2.
报告18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其中老年51例,均经头颅CT或脑脊液检查确诊。老年人SAH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如非老年典型。头晕、意识障碍、精神障碍、伴有胶体瘫瘦,老年人SAH较非老年人高。这可能与老年人多有脑萎缩、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长期供血不足、脑神经细胞功能减退及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等使脑供血不足、脑缺氧及水肿有关。  相似文献   

3.
利用非开颅大鼠模型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24h内脑血流量和水电解质含量的动态变化和尼莫地平对其影响。结果发现SAH后脑血迅速降低,1h了低值,24h内持于低水平状态。SAH后1h开始脑组织Ca^2+答聚,6h后出现脑水肿。尼莫地平对上述指标均有改善作用。提示脑血管痉挛及微循环异常所致脑血流减少在SAH继发性的损害中起重要作用,尼莫地平可减轻上述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心房利钠因子含量的变化,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对3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患者及20例对照组的血浆心房利钠因子(ANF)及血清钠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对17例SAH患者进行了动态ANF及血清钠观测;SAH急性期ANF升高,血清钠下降;SAH血浆ANF在病后逐渐上升,而血钠逐渐下降,尤其在病后第3、5天最显著,呈明显负相关。推测ANF是SAH后血钠过少的原因之一。研究结果提示,对SAH患者应维持足够的血容量,充分补充血钠,以预防神经系统症状的恶化。  相似文献   

5.
脑动静脉畸形出血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统计284例AVM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所示病灶的解剖部位和大小、引流静脉的数目和类型,测定18例供血动脉平均压力和以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74例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分出血组和非出血组进行比较。结果小病灶、深部病变、单支静脉引流和深静脉引流者出血发生率显著增高,出血组病灶供血动脉平均压力高于非出血组,而血流速度则低于非出血组。结论脑AVM出血与病变的大小、部位、引流静脉的类型和数目、供血动脉的压力及血流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SF置换术治疗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CSF置换术治疗原发性脑室出血2例,继发性脑室出血12例,脑SAH18例,脊髓SAH2例。 4组出血的临床表现、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34例均于首次置换后头痛、呕吐明显减轻, 2~4次置换后颅压降至正常,脑膜刺激征消失。无脑疝、脑积水、低颅压并发症。 4组住院患者除2例脑SAH分别再次或多次出血死亡外,32例均在4周内痊愈出院。结论:CSF置换术选择脑实质血肿量不多而破入脑室,原发性脑室出血,脑、脊髓SAH的患者进行治疗,疗效可靠,简单易行,无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犬与鼠脑血管痉挛病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犬与鼠之间脑血管痉挛病变的不同特点。采用2次枕大孔注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犬的模型,及3次视神经孔注血致SAH鼠的模型,对2种模型做了病理观察及形态定量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DCVS犬基底动脉的管腔明显缩小(P<0.01),管壁明显增厚(P<0.05)。SAH鼠中动脉的管腔无狭窄(P>0.05),管壁无增厚(P>0.05)。病理观察发现DCVS犬比SAH鼠的脑动脉病变明显严重。提示DCVS犬的模型恒定、可靠、发生率高。SAH鼠的模型不易产生DCVS,故较适用于SAH急性期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CT,MRI和DSA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价值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79例SAH的临床、CT、MRI和DSA的对照研究,发现CT对急性期SAH诊断价值较大,可作为筛选措施。MRI对亚急性SAH及隐匿性血管畸形的诊断优于CT和DSA。DSA可直观显示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供血动脉、引流静脉,还可作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积水38例孙旭文,乔学壮,孙旭霞急性脑积水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近期并发症之一,它与脑血管痉挛及再出血一样不可忽视。本文观察了100例SAH病人,全部在发病后两周内进行CT扫描,发现38例有早期脑室扩张积水,并对其中36例...  相似文献   

10.
脑供血不足的SPECT与BEAM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42例临床诊断为脑供血不足病人的SPECT及BEAM,阳性率分别为86%及19%,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SPECT在RCBF低于正常1%时即可显示缺血性,面BEAM较易反映在脑半球功能变化,。SPECT能检出脑血流高于症状发生阈25ml/(100g.min)而低于生理阈值50ml/(100g.min)的潜在性缺血病灶,为临床提供超早期治疗依据。在脑供血不足缓解期检查SPECT,发现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临床规律,本文对61例SAH住院病人的脑动脉造影(CAG)、CT及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研究,结果如下:1、SAH并DCVS的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DCVS发生与颅内动脉瘤所在的部位及大小无明显关系.DCVS时轻度痉挛略多于重度痉挛.2、CT见基底池存在明显的高密度影时,能预示DCVS的发生。3、DCVS常与脑内血肿、脑室出血、脑积水或脑梗塞同时存在。4、SAH再发出血,尤其是近期再发出血,可能产生或加重DCVS.5、DCVS的发生及程度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DCVS的程度越重,临床病情也越重。6、DCVS的主要体征为意识障碍,近半数的病人有神经示位体征。  相似文献   

12.
对内源性内皮素(ET)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液及脑脊液(CSF)中的临床意义已有一些研究报道[1~4],但它们的结果互相矛盾。为了探讨临床内源性ET参与SAH后脑血管痉挛(CVS)过程及与病情的关系,我们测定动脉瘤破裂原发SAH患者血浆及CSF中ET的含量变化。资  料对象 原发性SAH11例(SAH组),男性5例,女性6例,年龄23~55岁,平均462岁。入选条件:在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的首次SAH患者,病情稳定3周后行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为脑动脉瘤,无脑室和脑实质出血,排除脑外伤和肿瘤、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急性肾衰及…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并发各种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及脑管痉挛、再出血,也并发急性脑积水,它是指SAH后1周内继发的脑积水(AHC)。随着CT、MRI等广泛用于临床,SAH后继发的AHC更易获诊断。由于其病死率高、预后差,应予以足够的重视。现就我们自1990年以来收治SAH后继发AHC的25例,对其发病机理,临床与诊断,治疗及预后作一分析。资  料  一般资料 本组男17例,女8例。年龄18~62岁。发病时间均为SAH后1周内出现AHC,其中同时或24小时内6例,2~3天13例,4~7天6例。临床表现 25例均表现明显的头痛、呕吐、脑膜…  相似文献   

14.
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血流量与脑电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机选择32例蛛网膜下出血(SAH)患者进行脑血流量与脑功能研究,同时检查脑电图(EEG)及^133Xe吸入法测定脑血流量,并对9例进行了复查。结果发现SAH大脑平均脑血流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EEG异常率91%,对照组13%,脑血流量越低则EEG异常越严重,两者呈正相关,EEGrCBF的好转而改善,有良好一致性。认为SAH患者脑血流降低与EEG异常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Moyamoya病的病理、CT与临床研究(附7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moyamoya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经脑血管造影(55例)及剖检(15例)证实的moyamoya病的临床、CT及病理资料。结果70例平均年龄29.25岁。出血组55例,平均年龄33.13岁,以原发性脑室出血(21例)、脑叶出血(13例)及SAH(9例)为多,出血原因为异网血管、动脉瘤破裂及梗塞性出血;缺血组15例,平均年龄18.4岁,80%病灶多发,86.7%为2次以上发病,80%有两侧症状及体征。结论儿童及青壮年发生脑血管病,血压不高,反复出现脑梗塞或出现脑室出血、脑叶出血或SAH等要考虑moyamoya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观察和探讨SAH的临床表现与病因,病理影像学特点的相关性,和影像学的应用原则。方法:对38例SAH患者从临床表现,病理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进行对比分析,而MRI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有优越性,但不及MRA、DSA显示血供清晰,结论:SAH的临床表现及CT、MRI、MRA、DSA对其病因,病理诊断各具有重要的侧重性,应协调应用,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7.
心得安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得安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孙延强,孟庆立,朱友德,曲春诚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并发症是再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和心肌损害,因此有效地预防这些并发症是降低其死亡率的关键。近年我们应用心得安治疗100例SAH,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缺血性脑损害的关系和银杏叶制剂(GBE)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非开颅大鼠模型,对SAH组和GBE组测量基底动脉(BA)管径并观察24h内微区脑血流量(CBF)和颅内血清NO水平动态改变,3d后对海马CA1区行病理检查。结果SAH后CBF和血清NO降低,BA痉挛,海马CA1区神经元明显受损。GBE使上述改变减轻。结论SAH时血清NO减少是导致缺血性脑损害的重要因素,GBE通过影响NO病理性改变而减轻缺血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50例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及手术探查结果,探讨AVM的深、浅及供血、引流血管数量与出血发生率的关系。经统计比较发现:深部较浅部AVM出血率高;供应动脉条数多于导出静脉条数者及仅有单条导出静脉出血率最高,并与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因此,我们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对这些AVM患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梗死患者IL-6水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脑梗死患者血清、脑脊液(CSF)的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特点.探讨IL-6与SAH和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20例SAH患者、38例脑梗死患者及20例正常人血清、CSF的IL-6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IL-6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SAH组血清、CSF的IL-6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SAH组CSF的IL-6水平比血清的IL-6水平明显增高(P<0.01)。SAH组第1天血清和第6天CSF的IL-6平均水平为最高值。结论IL-6与脑梗死、SAH发病有关,SAH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与颅外免疫系统一样存在严重的免疫和炎症反应.而中枢神经系统与颅外免疫系统的免疫调节可能是不相同的。IL-6异常增高可能与SAH后的脑血管痉挛(CVS)和迟发性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