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8例枕叶脑梗塞进行了半视野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发现双眼同名性偏盲半侧P_(100)潜伏期延长,可作为枕叶脑梗塞诊断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证实 ,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影响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的重要因素就是VB12 和叶酸。方法 是对我国黑龙江省汉族人群 65岁以下的脑血栓形成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清VB12 和叶酸浓度测定。结果 表明观察组血清VB12 和叶酸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极其显著差异 (P <0 0 0 1)。结论 提示脑血栓形成与血清VB12 和叶酸有明显相关性。对于脑血栓形成的患者的预防或许可以采用增补叶酸和VB12 这种最经济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腰椎峡部裂的X线诊断中,"裂隙征"在腰椎正、侧、斜位X线片中的显示率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诊断L5双侧峡部裂研究对象拍摄立位腰椎正、侧、双斜位X线片,分别确定L5双侧峡部裂裂隙的阳性显示率、裂隙的宽度及走形方向。9例加做腰椎CT并行二、三维重建显示裂隙的宽度和走向。分别对3个体位X线片的"裂隙征"显示率作配对卡方检验并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在正位片上L5峡部裂隙的显示率为13.8%(8/58),称为"裂隙征",它表现为重叠的X线间接征像。侧位片L5峡部裂隙的显示率为74.1%(43/58),斜位片L5峡部裂隙的双侧和单侧总显示率为81.0%(47/5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后2个体位的裂隙显示称为"裂隙征"。9例腰椎CT检查证实腰椎峡部裂诊断并同时显示裂隙的方向,其与冠状面或与矢状面形成不同夹角。结论:腰椎峡部裂的裂隙在正位片上显示率很低,并且是重叠的间接X线征像。在侧位和斜位片上,裂隙的阳性显示率高,是直观清晰的直接X线征像,也是腰椎峡部裂诊断的第一要素。因此,腰椎峡部裂的裂隙在X线侧位片和斜位片的直观清楚显示称为"裂隙征"更为准确、恰当。如在体检中X线侧位和斜位片上"裂隙征"阳性即可对腰椎峡部裂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飞行员腰椎峡部裂的发生原因和发病机制.方法:招飞学员中30例腰椎峡部裂患者(研究组)采用CR、DR机行立位拍摄腰椎正、侧位及双斜住X线片,其中9例并行腰椎CT扫描.分析合并腰骶部隐裂发生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L5峡部及椎板结构特点,并与k进行对照.结果:(1)研究组腰骶部隐裂发生率为56.67%(17/30),与对照组26.00%(26/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X线斜位片示L5峡部裂隙形态呈多样性如线型、尖角型、缺损型、星型.(3)L5峡部及裂隙两端骨质发育细小、变尖甚至呈缺损改变.(4)CT检查二、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峡部裂断端立体形态和骨质结构.结论:本组腰椎峡部裂的发病原因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X线诊断中腰椎峡部裂的腰骶角与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组为45例L5双侧峡部裂并L5脊柱滑脱,取站立侧位X线片采用Ferguson’s方法测量腰骶角度;对照组为100例无滑脱的同龄青年人,取站立侧位X线片采用同样方法测量腰骶角。比较两组腰骶角的差异及研究组腰骶角与L5滑脱的关系。结果研究组L5峡部裂并脊柱滑脱腰骶角平均为(43.42±6.76)°。对照组100例无滑脱腰骶角平均为(38.29±5.8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5)。研究组L5滑脱与腰骶角相关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系数:0.352,两者呈正相关。结论研究组腰骶角均值明显大于对照组,与L5脊柱滑脱有明确的相关性,与L5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发生及程度有直接的关系,是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促进)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临床相当多见,在诊断上因检查手段限制常感客观依据不足。我院对7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老年患者进行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将结果报道如下。资料病人组,共75例、男43例,女32例,年龄60—  相似文献   
7.
低智儿童P300识认电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血常规联合 C -反应蛋白(CRP)检验在区分小儿细菌感染与小儿病毒感染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近两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感染性疾病患儿118例,根据临床诊断,将病毒感染分为对照组,细菌感染分为试验组,每组59例,对其进行血常规检验以及 CRP 检验,再对试验组患儿分别进行血常规、CRP 检验、血常规联合 CRP 检验,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WBC)、CRP 浓度及试验组患儿的阳性检出率。结果:试验组的 WBC(16.36±3.98)×109/L、CRP 浓度(39.43±10.06)mg/L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WBC(5.41±1.61)×109/L、CRP 浓度(4.79±1.46)mg/L;血常规联合 CRP 检验的阳性率(93.22%)明显高于血常规检验的阳性率(62.71%)、CRP 检验的阳性率(66.10%),其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血常规联合 CRP 检验在区分小儿细菌感染与小儿病毒感染中,对小儿的细菌、病毒感染能够做出明确判断,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92例梅毒检验假阴性与假阳性原因,为提高梅毒检验的准确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榆林市第二医院行梅毒筛查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出现假阴性与假阳性,将患者分为三组,假阴性组、假阳性组和真阳性真阴性组,其中真阳性真阴性组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受检者的临床病理生理资料,按照分组统计执行检验的人员、检验所用的设备、设施、试剂、试液、质控品等,分析三组患者上述指标之间存在的差异,探讨导致梅毒检验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原因。结果假阳性组患者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肺结核、血液病的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假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阳性组患者标本溶血、离心转速和时间不够、标本污染细菌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员操作误差率、设备设施故障率、试剂试液偏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与假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阴性组患者检查前1个月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阳性组患者(P0.05);检验操作人员误差和仪器设备质控品等系统误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阳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毒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受试者因素、检验系统因素等多方面影响,临床应根据受检者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检验方案,同时加强检验人员和设备设施、试剂试药质控品的管理,降低系统误差,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对进展期梅毒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为进展期梅毒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跟踪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进展期梅毒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表现及暗视野检查结果进行梅毒感染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进展期梅毒患者组(62例)和非进展期梅毒患者组(56例)。所有患者均取静脉血分离血清进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实验(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TRUST)、荧光密螺旋抗体试验(FTA-ABS)、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螺旋体化学发光免疫法(TP-CLIA),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进展期梅毒患者治疗前后的差异,以暗视野检查阳性及临床表现(皮疹、扁平湿疣、黏膜损伤等)为诊断进展期梅毒的金标准,上述四指标单独与联合诊断进展期梅毒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进展期梅毒患者TRUST滴度、FTA-ABS滴度、RPR滴度、S/CO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进展期梅毒患者完成治疗疗程后TRUST滴度、RPR滴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TA-ABS-IgM水平、S/CO值有所降低,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UST、TP-CLIA、FTA-ABS、RPR试验及相应的组合诊断进展期梅毒的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RUST、TP-CLIA诊断进展期梅毒的特异度均明显高于FTA-ABS、RPR试验,TRUST+TP-CLIA+FTAABS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明显高于单一指标和其它组合指标。结论:非特异性螺旋体血清抗原试验和特异性梅毒血清抗原试验相结合对进展期梅毒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疗效观察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