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痉挛性斜颈的应用解剖和外科治疗(附64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痉挛性斜颈(ST)的应用解剖、临床分型、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对引起ST相关的痉挛肌肉分成两组,即主要责任肌和次要责任肌,并明确其支配神经。对ST采用四种分型方法:①按痉挛肌肉累及范围分型;②按斜颈姿态分型:③按肌肉痉挛的方式分型;④按病情程度分型。根据ST姿态分型采用相应的术式组合。术式一:面部旋向侧颈后痉挛肌肉选择性切除术;术式二:同侧颈神经1~6(C1-6)后支选择性切断术;术式三:副神经切断术。三种术式组合一期完成称“三联术”。术式一和三组合称“二联术”。对旋转型ST和侧屈型ST采用二联术或三联术,对后仰型ST采用双侧术式一和术式二组合,对前屈型ST采用双侧术式三组合。混合型ST分期采用颈部神经选择性切断术和肌肉选择性切除术。结果头部CT和MR检查未发现与ST有关的颅内病灶。颈部CT显示痉挛肌肉呈肥大性改变。切除的痉挛肌肉和神经病理切片均有异常表现。术后6-12个月评定疗效,全组648例中,斜颈症状消失450例(69.5%),显效113例(17.4%),进步68例(10.5%),无效17例(2.6%)。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颈部痉挛肌肉选择性切除和神经选择性切断术治疗ST,准确掌握其应用解剖,手术安全、创伤小、疗效满意,无残疾及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痉挛性斜颈的临床分型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is,ST)临床分型和手术治疗关系。方法 对ST按痉挛肌肉范围分型:单纯性ST和症状性ST。按姿态分型:旋转型、侧屈型、后仰型、前屈型和混合型ST。按肌肉痉挛的方式分型:强直型和阵挛型ST。按病情程度分型:轻型和重型。手术治疗:针对ST姿态分型采用不同术式组合。对旋转型ST,采用二联术或三联术,(术式一:面部旋向侧颈后痉挛肌肉选择性切除术或部分切除术。术式二:同侧颈神经1~6(C1~6)后支选择性切断术。术式三:对侧副神经切断术或加胸锁乳突肌切除术。三种术式合用称“三联术”。术式一和三合用称“二联术”)。侧屈型ST采用屈向侧二联术或三联术。后仰型ST采用双侧术式一或术式一和术式二合用。前屈型ST采用双侧术式三。混合型ST采用分期颈部神经选择性切断术和肌肉选择性切除术。结果 术后6个月评定疗效,全组595例,斜颈症状消失404例(68%),显效107例(18%),进步67例(11.1%),无效17例(2.9%)。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颈部痉挛肌肉选择性切除和颈部神经选择性切断术治疗ST,手术安全创伤小、操作简便,无残疾并发症。头部CT和MR检查未发现与痉挛性斜颈有关的颅内病灶。颈部CT显示痉挛肌肉呈肥大性改变。肌电图主要痉挛肌肉显示完全干扰波,次要痉挛肌肉显示不完全干扰波。切除的痉挛肌肉和神经病理切片均有异常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旋转型痉挛性斜颈(rotational spasmodic torticollis,RoST)的临床分型和手术治疗。方法对RoST按痉挛肌肉范围,姿态,肌肉痉挛的方式,病情程度分型。手术治疗:采用下列术式或二至三种术式组合。术式一:面部旋向侧颈后痉挛肌肉选择性切除术。术式二:同侧颈神经1-6(C1-8)后支选择性切断术。术式三:对侧副神经切断术(或加胸锁乳突肌切除术)。结果术后6个月评定疗效,全组423例,斜颈症状消失292例(69%),显效78例(18.4%),进步42例(10%),无效11例(2.6%)。无死亡,无并发症。结论采用颈部痉挛肌肉和神经选择性切断术治疗RoST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无残疾。  相似文献   

4.
微侵袭手术治疗侧屈型痉挛性斜颈8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侧屈型痉挛性斜颈(LFST)微侵袭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将LFST相关的痉挛肌肉分成主要责任肌和次要责任肌,并明确每一肌肉的支配神经。对LFST临床分型,按不同分型制定个体手术方案。采用下列术式组合治疗。术式1:屈向侧颈痉挛肌肉选择性切除术。术式2:屈向侧颈神经1~6后支选择性切断术。术式3:屈向侧副神经切断术(或附加胸锁乳突肌、斜角肌切除术)。三种术式组合称"三联术",术式1和术式3组合称"二联术"。结果术后6~12个月评定疗效,全组81例痊愈69例(85.2%),显效8例(9.9%),进步4例(4.9%),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35例采用二联术治疗的患者中,痊愈27例,显效5例,进步3例,优良率91.4%(32/35);46例采用三联术治疗患者中,痊愈42例,显效3例,进步1例,优良率97.8%(45/46)。结论采用颈部痉挛肌肉选择性切除和相关神经选择性切断术治疗LFST,手术安全创伤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和肌切断治疗痉挛性斜颈400例结果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分析400例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和肌切断术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借助肌电图(EMG),CT或MRI等检查揭示参加痉挛的肌群。作者将痉挛肌分为三类,原动肌作去神经术和肌切断术,协同肌作去神经术,随从肌可不予处理。文中介绍三种临床型别的手术入路。结果 手术共400例,其中272例经2~31年长期随访,总优良率为86.4%,无死亡,无重大并发症,颈向各方向运动有力,疗效最长的患者至今已31年。结论 本手术方法适用于姑息治疗无效的痉挛性斜颈病例。  相似文献   

6.
痉挛性斜颈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一个多世纪前Keen创建的外科切断局部神经治疗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is,ST)以来,已形成了多种术式,如痉挛肌肉选择性切除术、副神经切断术、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三联术、立体定向脑运动核毁损术、鞘内泵入巴氯芬疗法、副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Foerster-Dandy手术,各种术式各有其自身的优缺点.本文综述了近年的相关文献,介绍ST的各种外科术式及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对偏侧肢体痉挛性瘫痪患儿早期缓解下肢痉挛作用,以及利用核磁波谱分析患儿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后基底节区的小分子代谢变化,探索该术式的"超节段反应"的机制。方法对12~20岁年龄段偏侧痉挛性肢体瘫患者,在接受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前后,对髋内收肌、腘绳肌和小腿三头肌行改良的Ashworth评级。行核磁波谱分析,利用双侧基底节区域作为兴趣区。分析该区域手术前后的小分子代谢图谱。结果手术后所有患者下肢肌群肌张力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其中4例患者称获得了类似"超节段反应"临床表现,3例患儿上肢协调性以及精细活动改善,1例患儿斜视改善。患儿对侧基底节区N-乙酰天门冬氨含量下降(P0.05),同侧各类物质无明显改变。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除术能有效降低偏侧肢体痉挛,对侧基底节区N-乙酰天门冬氨减少,可能是出现"超节段反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脑瘫性肢体痉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效果。方法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68例痉挛型脑瘫病例,根据患者肢体痉挛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包括胫神经、坐骨神经和正中神经,其中选择性胫神经切断术36侧,选择性正中神经切断术28侧,选择性坐骨神经切断术28侧,共计92侧。结果全部患者经3-15个月的随访,术后即刻肢体痉挛状态缓解率为97.8%(90/92),随访期间为94.6%(87/92),随访期间运动功能改善率为76.5%(52/68),术后肢体痉挛状态不同程度复发5侧(5.4%)。结论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对降低痉挛性脑瘫患者肌张力、纠正痉挛性畸形近期疗效满意,手术创伤小,治疗效果能够被医患双方同时认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硬膜下超选择神经根切断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自2004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2例痉挛性斜颈患者,依据痉挛类型、肌电图结果、神经阻滞试验等明确原动肌及协从肌,行个体化超选择神经根切断术。术中借助电生理监测结果进行副神经根切断或减压、C1~C3脊神经前根高选择性部分切断,切断敏感性较高的神经根同时保留兴奋性较低的神经根。术后疗效评价6个月,随访时间6个月~6年。结果本组患者术后短期即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本组症状完全消失15例,明显好转3例,进步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5%。本组无死亡、致残及恶化病例。结论经硬膜下超选择神经根切断治疗痉挛性斜颈安全有效,术前神经阻滞试验对判断参与痉挛发作的肌群及手术的可能疗效有重要意义,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提高疗效并降低并发症发生,术中电生理监测是保证手术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脊神经S2后根选择性切断术治疗脑瘫踝痉挛疗效。方法25例痉挛性脑瘫患者均为双下肢受累,对踝痉挛较重的一侧下肢采用L2~S2SPR术,对另一侧踝痉挛相对较轻者采用L2~S1SPR术。术中将各后根分为3~5个小束,采用同心圆电极进行刺激,通过肉眼观察及肌电图记录显示肌肉收缩情况,将肌肉收缩范围明显异常的小束切断。踝痉挛情况按照Ashworth法进行评估,随访16.3±4.9个月,观察疗效并比较两侧肢体踝痉挛改善情况。结果S2后根的切断率为32%。病人术后踝痉挛均明显缓解,行走功能改善,无括约肌功能障碍。手术范围包括S2后根时,该侧踝痉挛改善更佳。结论对踝痉挛严重的脑瘫患者,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时,手术范围应包括S2后根。  相似文献   

11.
选择性闭孔神经切断术治疗脑瘫性大腿内收肌群痉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选择性闭孔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治疗脑瘫患者大腿内收肌群痉挛状态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采用选择性闭孔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治疗的38例脑瘫性大腿内收肌群痉挛状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病人平均随访7个月。100%的病人术后立即感大腿内收肌群痉挛状态缓解,随访期间缓解率为100%,运动功能改善率为78.9%(30/38).生活质量提高率92.1%(35/38)。术后无下肢感觉障碍发生;出现大腿内收肌无力49侧,随访期间均见好转。痉挛状态无复发。结论 选择性闭孔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是治疗脑瘫性大腿内收肌群痉挛状态安全有效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非脑瘫病因性痉挛状态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多种(主要为非脑瘫)病因所致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2000年3月至2005年6月我院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多种(主要为非脑瘫)病因所致痉挛状态356例。根据病例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包括胫神经、坐骨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闭孔神经、副神经、颈段和腰骶段脊神经前、后根。结果全部患者平均随访28个月。95.2%患者术后即感痉挛状态缓解,随访期间缓解率为90.7%,运动功能改善率为87.6%,生活质量提高率为91.3%。术后肢体感觉障碍发生率23.3%,肌无力发生率19.5%,随访期间均见不同程度好转。术后痉挛状态不同程度复发33例(9.3%)。结论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是治疗多种(主要为非脑瘫)病因所致痉挛状态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神经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351例2~14岁(平均4.8岁)痉挛型脑瘫患者施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135例,其中颈胸段26例,腰骶段109例;选择性周围神经缩窄术(SPN)216例,其中单神经干92例,多神经干124例.结果 随访期间6-31个月,平均17.8个月.颈胸段和腰骶段SPR痉挛改善率:上下肢分别为82.7%和91.4%,肢体运动功能改善率:上下肢分别为83.7%和72.5%.SPN痉挛改善率:上下肢分别为67.4%和92.7%,运动功能改善率:上下肢分别为54.9%和84.3%.结论 神经外科治疗痉挛型脑瘫为有效的康复训练创造了机会和条件.术前正确的评估,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掌握手术技巧,方能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周围神经选择性切断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选择性切断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的效果。方法对380例脑瘫性下肢痉挛患者,根据痉挛部位不同,选择相应周围神经(包括腰骶段脊神经后根、坐骨神经、闭孔神经和胫神经)部分切断。结果术后痉挛缓解率100%,其中82例患者肌力下降,142例患者出现肢体麻木、感觉减退,随访期间均见好转。术后随访6个月~3年,随访期间痉挛缓解率为95%。95%患者行走步态好转。结论周围神经选择性切断术对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选择性坐骨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治疗膝关节屈曲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选择性坐骨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治疗膝关节屈曲痉挛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2月至2001年11月手术治疗的33例共计44侧膝屈曲痉挛状态的病人资料,所有病人均采用选择性坐骨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治疗。结果 全部病人平均随访11.6个月。所有病人术后立即感膝部痉挛状态缓解,随访期间缓解率为91%(30/33)。术后2周内步态功能均有改善,随访期间改善为87.88%(29/33)。生活质量在随访期间所有病人均有提高。术后发生小腿感觉障碍5例,随访期间3例完全恢复,2例部分恢复。无1例发生严重肌无力。结论 选择性坐骨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是治疗膝关节屈曲痉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assess and compare, clinically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ly, the effects on muscle innervation and spasticity of selective anaesthetic nerve block and selective neurotomy of the motor-nerve branch to the soleus muscle in patients with spastic equinus foot. METHODS: Eleven hemiplegic patients were studied before and after anaesthetic tibial-nerve block, and at two months and one year after tibial nerve neurotomy. Triceps surae spasticity and strength, walking speed, gait kinematics of the ankle, maximal amplitude of the H reflex and of the M-response and the Hmax/Mmax ratio of the soleus muscle, and the mean motor unit action potential area and motor unit number estimation (MUNE) of the soleus muscle were calculated on the normal and spastic side. RESULTS: Spasticity and equinovarus improved in a similar fashion after tibial nerve block and neurotomy. The soleus Hmax/Mmax ratio decreased by 42% after tibial nerve block and 77% after neurotomy. The soleus MUNE decreased by 52% after tibial nerve block and by 86% after neurotomy. CONCLUSION: Diagnostic nerve block predicts the spasticity and gait improvement, which is expected after neurotomy. The clinical improvement was similar after block and neurotomy. Nerve block is associated with a 50% decrease in the soleus Hmax/Mmax ratio and soleus MUNE. The median 80% neurotomy is associated with an 80% decrease in the soleus Hmax/Mmax ratio and soleus MU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