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事件相关电位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是近些年来,用以研究脑某些疾病和机制的强有力工具。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对事件相关电位和功能磁共振的研究进展,对其的研究现状、优势和局限以及两种方法的联系点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脑功能磁共振信号生物反馈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生物反馈技术,它主要通过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测定机体脑部神经活动,并将信号实时反馈给受试者,进而训练其自主调控特定脑区的神经活动,达到改善认知或治疗疾病的目的。研究表明脑功能磁共振信号生物反馈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和安全有效的研究与治疗手段。本文对近年来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是一种发病率和复发率很高的疾病,在威胁患者身心健康的同时,也给各个国家带来不可忽视的社会负担。近年来,抑郁症的患病率在环球范围内呈大幅上升趋向,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能揭示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功能异常,帮助研究生物学发病机理和诊断病情。与人为设计实验任务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相比,静息状态下的抑郁症研究课题具有明显优势。本文试着对近十年来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 MRI)影像学在抑郁症研究中的分析方法与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使人类严重丧失社会生活功能的疾病,影响了1%的世界人口,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1-2].精神分裂症通常发生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约70%转为慢性精神分裂症[3].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疾病改变了患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对人的思维、注意力和协调性方面有很大影响[4],主要表现在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等方面[5].随着神经功能影像学的发展,很多功能影像相关的技术成为研究精神分裂症的重要方法.最初,科学家们利用功能影像学研究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与大脑各个脑功能区域的联系,试图通过建立多个脑区之间广泛地功能连接来更好地解释精神分裂症患者混乱的认知功能.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功能影像技术,广泛地被科研人员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些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对精神分裂患者的大脑进行更细微研究的一些理解,现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rs-fMRI)作为一种先进的测量静息状态下脑部自发神经活动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AD)和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的研究.近年来,采用包括功能连接、局部一致性、低频振幅及全脑图理论等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发现AD和MCI的脑区内及脑区间功能活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以默认网络(DMN)最为显著.本文将对近年来rs-fMRI在AD和MCI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静息态fMRI(resting-state fMRI)研究的是大脑在静息状态时的自发活动,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脑功能成像研究的常用工具。老年痴呆症、癫痫、精神分裂症以及注意缺陷多动综合征等疾病是静息态fMRI近几年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静息态fMRI的原理及其计算和分析方法,并评估了静息态fMRI在临床疾病研究方面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隐匿性进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而轻度认知障碍(MCI)是AD发病前一个重要的临床前阶段。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 MRI)能在疾病早期反映脑网络变化,可作为研究AD及MCI的有效手段。本文综述了以rs-f MRI研究为基础的AD及MCI患者默认网络,注意网络,执行控制网络等的变化特点,为AD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隐匿性进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而轻度认知障碍(MCI)是AD发病前一个重要的临床前阶段。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能在疾病早期反映脑网络变化,可作为研究AD及MCI的有效手段。本文综述了以rs-fMRI研究为基础的AD及MCI患者默认网络,注意网络,执行控制网络等的变化特点,为AD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总结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回顾分析其血清和脑脊液自身抗体表达变化,为临床选择合理诊断方法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共10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头部或脊髓MRI检查显示病灶分别位于脑干(3例)、颈髓(3例)、胸髓(6例)或颈胸髓(1例)。其中血清NMO-IgG阳性3/8例、抗核抗体阳性1/3例、甲状腺球蛋白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2/3例、甲状腺功能减退2例和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同型半胱氨酸升高2例。结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见,对高度怀疑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患者应行血清和脑脊液自身抗体,以及头部和脊髓MRI检查,为明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临床依据。缓解期对自身抗体阳性病例进行实验室指标复查,能够明确自身抗体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Zhang H  Xiao B  Zou T 《神经科学通报》2006,22(6):361-367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进展已经使周围神经疾病的诊断从传统的临床和电生理检查向解剖学研究转化。磁共振神经成像能够获取周围神经纵切面和横切面的影像,来直接观察神经内外的病灶。磁共振神经成像作为一种敏感的非侵入性技术,可用于诊断周围神经的神经压迫症、炎症、创伤、康复和系统性神经疾病。这就要求神经科医生与放射科医生一样,也要熟识该领域各种新技术的影像表现。本文将对磁共振神经成像在周围神经疾病的临床应用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磁共振实验研究作一综述,包括相应的技术介绍。  相似文献   

11.
颅咽管瘤MRI表现与术后水钠代谢紊乱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MRI上颅咽管瘤与第三脑室底的关系及对估计术后水钠代谢紊乱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颅咽管瘤,根据术前MRI上颅咽管瘤与第三脑室底的关系将其分为4级,术后钠代谢情况分为正常、低钠、高钠及混合4组,尿量分为正常、轻度尿崩及严重尿崩3组,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级颅咽管瘤与钠代谢情况、尿量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颅咽管瘤对第三脑室底侵袭越多,术后水钠代谢紊乱程度越重.分析MRI上颅咽管瘤与第三脑室底的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术后部分下丘脑反应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岛叶局部解剖,分析岛叶MRI表现,确定适当界标,为岛叶功能研究及岛叶病变的诊治提供指导.方法 对12个尸头进行解剖研究,分析80份1.5T MRI岛叶表现特征.结果 轴位MRI,内囊与外囊交点界定岛叶前界;矢状位前、上、下环岛沟是其明确边界,岛叶中央沟将岛叶分成前、后小叶;冠状位前小叶位于后小叶背上方,岛叶中央沟是前小叶下缘、后小叶上缘;VAC与岛叶的交点最常位于岛叶中央前沟,VPC界定岛叶后界.结论 1.5T MRI可清晰显示岛叶细微结构,能准确复现并评估岛叶解剖特征.  相似文献   

13.
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脊髓海绵状血管瘤(CA)的临床特点与显微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18例脊髓内CA患者均行MRI检查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病灶全切17例,次全切1例。术后脊髓功能改善15例,无变化2例,加重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增强MRI可准确地显示脊髓内CA的大小位置,显微外科手术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段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3月至2006年3月间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8例颈段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病理诊断为神经鞘膜瘤16例,神经纤维瘤5例,脊膜瘤7例,室管膜瘤4例,胶质瘤2例,血管网状细胞瘤、转移瘤、脂肪瘤、肠源性囊肿各1例。除2例哑铃形神经鞘瘤因椎管外部分体积巨大采取分期手术外,其余病例均一期切除肿瘤,全切率89.5%(34/38),次全或大部切除10.5%(4/38)。结论MRI可提供较全面的颈段椎管内肿瘤诊断信息,是其最佳的诊断方法;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系统萎缩(MSA)的临床及MRI特征。方法对临床诊断的16例MSA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临床资料及MRI结果分为3种类型:(1)11例橄榄体桥脑小脑萎缩(OPCA),其中小脑共济失调为主10例,脑MRI明显可见延髓萎缩、桥脑萎缩及小脑萎缩,其中桥脑十字征9例,小脑中脚萎缩5例;(2)3例Shy-Drager综合征(SDS),10例中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2例,壳核边缘高信号和壳核萎缩;(3)2例纹状体-黑质变性(SND),首发症状均因锥体外系表现而早期误诊为帕金森病(PD),脑MRI示壳核萎缩,其中1例T2WI壳核及纹状体低信号。结论 MSA是一组神经系统多部位变性综合征,MRI对MSA的诊断有较肯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与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断及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和手术结果.结果 1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部分伴有脊柱发育畸形,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神经根性痛和脊髓压迫症状.MRI可清晰显示囊肿及其周围结构.囊肿通常表现为稍长T1、长T2均匀信号.11例中4例全切,7例大部切除.所有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肠源性囊肿是少见的先天性疾患,多发生于颈胸段椎管硬膜下脊髓腹侧,常伴有脊椎畸形.MRI是最方便有效的检查方法.手术切除囊肿,神经功能多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脑膜尾征”与脑膜瘤部位及其病理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脑膜瘤MRI上"脑膜尾征"形态学表现与脑膜瘤部位及其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0月资料齐全的1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MRI表现和病理学结果 ,重点分析其"脑膜尾征"形态与肿瘤部位及其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 75.56%的脑膜瘤在MRI T_1WI增强像上表现有"脑膜尾征",其形态上分为单尾、双尾和多尾。不同部位脑膜瘤和不同病理类型的脑膜瘤"脑膜尾征"形态学特点有所不同。结论脑膜瘤"脑膜尾征"的形态与局部硬膜组织结构和肿瘤病理类型有关系。明确认识此种关系对术前提高脑膜瘤良恶性诊断水平,术中选择正确的切除方式,树立正确的手术理念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急性期MRI表现与发展为血管性痴呆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MRI表现与发展为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方法 对卒中半年以上的患者,根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分为VD组及脑卒中后无痴呆(SWD)组,并回顾性分析两组在卒中急性期的MRI资料.结果 VD组中额叶皮质下、颞叶皮质下、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尾状核及丘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WD组(P<0.05~0.01);梗死灶≥3个部位的患者显著多于SWD组(P<0.05);3级脑白质疏松(LA)发生率(35.0%)明显高于SWD组(10.0%)(P<0.05). VD组放射冠及基底节的LA发生率明显高于SWD组(P<0.05).VD组与SWD组间脑萎缩的线性指标海马钩回间距及侧脑室体部宽度指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额叶及颞叶皮质下、内囊前肢及膝部、尾状核和丘脑梗死者,且梗死灶≥3个,并出现3级LA,放射冠、基底节的LA,以及海马钩回间距、侧脑室体部宽度指数可作为发展为VD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椎动脉解剖类型与面肌痉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椎动脉解剖类型与原发性面肌痉挛发病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我医疗小组2009年6月至10月收治并行微血管减压术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88例。所有患者术前行头颅磁共振三维时间飞跃(MRI3D—TOF)序列扫描,并将椎动脉分为三型:A型,两侧椎动脉呈对称分布;B型,椎动脉明显偏向一侧;C型:两侧椎动脉都位于一侧。并将椎动脉解剖类型与原发性面肌痉挛发病侧进行比较。结果88例患者中,MRI显示椎动脉A型3例,B型48例(其中椎动脉整体偏向症状侧40例,对侧8例),C型37例(偏向症状侧36例,对侧1例)。椎动脉的解剖变异(侧向偏离)与原发性面肌痉挛发病侧有显著性相关(P〈0.01;相对危险度为8.4)。结论椎动脉的解剖偏离是面肌痉挛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