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促进作用是否与Notch信号通路有关。方法人胚胎干细胞经拟胚体向神经元分化,并分为3组:A组为常规诱导组;B组为常规诱导+VEGF(10ng/ml)作用组;C组为常规诱导+γ-分泌酶抑制剂预处理+VEGF(10ng/ml)作用组。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及计算各组不同阶段细胞阳性率,半定量RT-PCR观察各组神经干细胞Hes1 mRNA表达,MTT法检测3组神经干细胞增殖速率。结果免疫荧光法检测显示,B组产生神经干细胞的阳性率明显高于A、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B、C两组进一步分化为神经元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半定量RT-PCR观察显示B组神经干细胞Hes1 mRNA表达明显高于A、C两组;MTT法检测与半定量RT-PCR结果相似。结论人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过激活Notch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而VEGF在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中的作用与Notch通路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促进作用是否与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方法 人胚胎干细胞经拟胚体向神经元分化,分为3组:A组:常规诱导组;B组:常规诱导+VEGF(10 ng/mL)作用组;C组:常规诱导+p38...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实验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向神经细胞分化的作用。旨在为临床使用BMSCs移植和神经保护剂治疗脑损伤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 采用青年SD大鼠的全骨髓细胞进行培养。传至第3代时,流式细胞分析鉴定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表面标志物CD90和CD45。经10n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预诱导24h后,用含不同浓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诱导液进行诱导。细胞分为4组:A~C组分别加入浓度为5ng/ml、10ng/ml、20ng/ml VEGF的诱导液;D组作为对照组,不加VEGF。倒置相差显微镜(×200)下逐日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诱导后的第3天和第10天分别计数每20个随机视野下神经细胞样形态的细胞总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神经细胞标志蛋白神经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 结果: 流式细胞分析结果示P3代BMSCs细胞表面CD90(+)CD45(-)。诱导第3天A~C组均有细胞出现胞体回缩,呈锥形或圆形,胞体折光性增强,伸出较细长单级或多极突起,并分出次级突起,诱导第10天,A~C组发生以上形态改变的细胞数目较前增多,D组中也有个别细胞出现以上形态改变。B组中的神经元样细胞数目最多,与A组、C组及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中神经元样细胞数目最少,与A组、B组及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0天各组神经元样细胞数目均较第3天增多,各组第3天和第10天神经元样细胞数目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证实具有神经元样形态的细胞表达NSE。 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VEGF能促进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本实验预设的VEGF的3个浓度中,10ng/ml为最合适的浓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并制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重组腺病毒,观察VEGF基因转染对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的增殖和诱导为神经细胞能力的影响。方法将VEGF的基因亚克隆至穿梭载体;使用Padeasy-1腺病毒系统制备包含VEGF基因的腺病毒。得到的腺病毒感染MSCs,使用无血清诱导法使其向神经元细胞分化。鉴定诱导分化结果,评价VEGF基因转染对MSCs向神经元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结果成功制备出编码VEGF的腺病毒,病毒滴度为1×10^10v.g./L,以MOI=100感染MSCs,无血清诱导条件下VEGF基因转染的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结果与未转染的MSCs无明显差异。结论VEGF基因转染对MSCs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无明显影响,为下一步应用于临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NSC)移植治疗脑梗死大鼠模型的治疗效果,以及基因的表达情况和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通过移植腺病毒载体介导的VEGF165基因转染的C17-2NSC到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脑梗死半暗带区,观察移植后大鼠神经功能变化,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D31免疫组化检查观察细胞存活分化和血管新生情况。结果 VEGF病毒组、NSC移植组和VEGF基因修饰NSC组神经功能严重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以VEGF基因修饰NSC组最为显著(P〈0.05);NSC移植后NSE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VEGF基因修饰NSC组更为碌著(P〈0.05);VEGF病毒组和VEGF基因修饰NSC移植组脑梗死灶周围血管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以VEGF基因修饰NSC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 转染VEGF基因的C17.2NSC脑内移植治疗MCAO脑梗死模型可促进NSC向神经元分化,可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改善神经功能。VEGF基因修饰NSC移植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的C17.2NSC移植或VEGF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和单个核细胞分离培养、诱导向内皮祖细胞分化的方法与鉴定。方法采取人外周血抗凝,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和单个核细胞,于体外以细胞因子诱导单个核细胞向内皮祖细胞分化,用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仪分离鉴定单个核细胞向内皮祖细胞分化的细胞特异性标志。结果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和单个核细胞共同培养3d大部分贴壁密集生长,培养6d梭形细胞增多,培养12d收获细胞进行鉴定。Dil标记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摄取率为(70.00±11.21)%,AC133,CD31,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鄄2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免疫荧光染色阳性。流式细胞仪分类计数,AC133、CD31、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鄄2阳性细胞分别为95.80%、87.60%、1.27%和96.40%。结论外周血循环中的内皮祖细胞和单个核细胞共同培养,诱导后者分化的内皮祖细胞具有祖细胞特性且诱导分化率高。  相似文献   

7.
背景:缺氧可以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缺氧诱导因子1α起作用的。 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 RNA干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5代细胞用于实验,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物CD34、CD44、CD90表达。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四组:常氧对照组(无干预因素)、缺氧组(缺氧24 h)、脂质体对照组(转染空载脂质体后缺氧24 h)、RNA干扰组(转染脂质体介导的RNA干扰序列后缺氧24 h)。RT-PCR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缺氧诱导因子1α、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mRNA表达水平, ELISA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缺氧诱导因子1α、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同常氧对照组比较,缺氧组缺氧诱导因子1α、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及蛋白表达增高(P < 0.05);同脂质体对照组比较,RNA干扰组缺氧诱导因子1α、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及蛋白表达降低(P < 0.05)。证实了缺氧条件可以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的表达增加,抑制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可以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的表达减少,缺氧诱导因子1α很可能是干细胞移植细胞因子分泌的调控因素。  相似文献   

8.
背景:有研究证实,骨髓中CD34+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向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 目的:体外分离、纯化、培养和扩增人CD34+造血干细胞,并检测其免疫学表型,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体外诱导分化后细胞免疫表型的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观察实验,于2005-10/2007-10在南方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完成。 材料:骨髓来源于健康供者。 方法:利用Percoll 梯度分离、贴壁筛选法及单克隆培养法分离培养、扩增人骨髓CD34+干细胞。采用脂质体介导转染法,选生长良好的传代细胞,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基因转染人骨髓CD34+干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人骨髓CD34+干细胞免疫学表型。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基因转染后,人骨髓CD34+干细胞的表型变化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情况。 结果:体外分离培养出高度同源性的人骨髓CD34+干细胞,细胞形态呈成纤维细胞样。CD44、CD29和c-kit阳性,CD31和CD54阴性;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诱导后,人骨髓CD34+干细胞表面标志CD44 表达降低,CD31升高,呈现典型的内皮细胞表型,并且获得大量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能力。 结论:采用Percoll分离液梯度离心继以贴壁筛选法及单克隆培养法联合筛选分离,可培养扩增出高度同源的CD34+干细胞,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后,CD34+干细胞呈典型的内皮细胞表型,验证了其具有向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血管重建手术在多数情况下以自体血管作为替代品,但来源有限。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目前其定向诱导机制尚不明确。通过选择适当的诱导剂,探讨胚胎干细胞体外向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化的趋势。 方法:实验于2006-08/2007-02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完成。①动物及细胞系:清洁级孕12.5 d昆明小白鼠1只,由南昌大学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小鼠胚胎干细胞系129X/SvJ编号为SCRC-1018,由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提供。②实验方法:取孕12.5 d鼠胚胎,去除头部、内脏及四肢,将组织块剪碎,胰酶消化,分离培养胚胎成纤维细胞,传至3~5代时更换为含体积分数为0.15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基,24 h后收集培养液,加入2.0 mmol/L L-谷氨酰胺,1×非必需氨基酸,0.1 mmol/L β-巯基乙醇,1 000 U/mL白血病抑制因子,此即为条件培养基。常规复苏小鼠胚胎干细胞系129X/SvJ,以1×106密度接种,传代时用差速贴壁法分离去除已分化的胚胎干细胞,加入条件培养基5 mL,经过悬滴-悬浮培养,构建拟胚体分化模型。设立3组,各组均置于明胶包被的T25培养瓶中,每瓶加入50个拟胚体,使其均匀分布于培养瓶底。诱导组7~10 d加入10-9 mol/L全反式维甲酸和3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10~21d加入 20μg/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血清对照组仅加入去生长因子胎牛血清,全反式维甲酸组仅加入全反式维甲酸。诱导21d的拟胚体,用胰蛋白酶和胶原酶Ⅱ联合消化为单个细胞,再加入20μg/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继续诱导7d。③实验评估:应用RT-PCR法检测诱导细胞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血管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基因的表达。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来鉴定细胞性质。 结果:①胚胎干细胞生长及拟胚体诱导分化:胚胎干细胞在体外能自发形成拟胚体,经过不同生长因子的分阶段联合诱导,拟胚体贴壁后球体略摊开,周围出现大量的梭形细胞。②RT-PCR检测:拟胚体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和血管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基因均呈强阳性表达。③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荧光显微镜下,罗丹明染色细胞浆呈红色荧光,并可见肌丝结构;DAPI染色细胞核呈蓝色荧光。诱导组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血清对照组、全反式维甲酸组(P < 0.05)。 结论:胚胎干细胞经维甲酸、转化生长因子β1以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分阶段联合诱导后,可分化为血管平滑肌细胞且纯度较高。随着细胞纯度和活性等问题的进一步解决,胚胎干细胞将有可能成为血管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C6胶质瘤迁移中的作用。方法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体外迁移模型检测大鼠重组VEGF164诱导BMSCs迁移的效果。利用磷酸肌醇3-激酶(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分析PI3K在VEGF164诱导BMSCs迁移过程中的作用。检测C6细胞诱导BMSCs迁移的效果,分析VEGF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结果通过直接贴壁法获得了纯化的BMSCs。20 ng/ml VEGF164能诱导BMSCs发生定向迁移,这一迁移过程能被LY294002所抑制。在加入VEGF中和抗体后,向C6细胞发生迁移的BMSCs数量减少。结论 VEGF164可以诱导BMSCs发生定向迁移,PI3K参与了这一过程的信号转导。VEGF是诱导BMSCs向C6胶质瘤定向迁移的细胞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外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治疗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脑灌注的变化,了解其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建立后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质粒对照组,外伤组.通过RT-PCR检测脑伤后1h、6h、24h、3d、7d、14 d VEGF mRNA在损伤局部的表达改变;应用CT灌注像(CTP)研究不同时间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等参数在VEGF-165基因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结果 VEGF-165基因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大鼠后经RT-PCR扩增的VEGF mRNA绝对积分光密度值水平显著高于外伤组和质粒对照组(P<0.05).CTP参数和伪彩图均显示基因治疗组脑灌注在伤后24h CBF、CBV有增高趋势,伤后3d、7d脑灌注明显高于TBI 组(P<0.05),虽然伤后14 d CBF、CBV开始降低,但和TBI组比较仍然较高.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外源性VEGF基因能够提高脑损伤组织的脑灌注,改善脑损伤部位微循环,为损伤组织的恢复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模型组),建模成功大鼠经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每毫升含黄芪甲苷1 mg)干预治疗(黄芪治疗组,再随机分为黄芪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另设对照组(插线进入大鼠颈内动脉10 mm后即刻退出)。Longa法评价大鼠神经行为功能,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皮质区神经元形态结构,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蛋白表达。结果经黄芪注射液治疗后,大鼠脑组织BDNF、VEGF、VEGFR2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且BDNF主要在海马区表达,VEGF及VEGFR2主要在皮质区表达,脑组织凋亡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大鼠神经行为功能显著改善。结论黄芪注射液可通过增加BDNF、VEGF及VEGFR2的表达而抑制细胞凋亡,刺激神经再生,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改善大鼠的神经行为功能,黄芪中剂量和高剂量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不同脑区VEGF、VEGFR-1、2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探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表达,进而探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局灶性脑缺血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加缺氧诱导的方法,建立SD大鼠永久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VEGF、VEGFR-1、2)的表达,同时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型成情况。结果 VEGF及VEGFR-1、2在局灶性脑缺血后6h表达增强,24h达高峰,在1周、2周恢复到对照水平。VEGF主要在缺血半影区(IP)神经元、胶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表达;VEGFR-1、2主要在缺血半影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在缺血后48h半影区周边出现血管增生,1周后达高峰。结论 在局灶性脑缺血早期VEGF及VEGFR-1、2在神经细胞、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均有表达,可促进缺血半影区的血管增生,对改善缺血半影区血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鼻给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量效关系。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低剂量组(100μg/mL)、中剂量组(200μg/mL)、高剂量组(500μg/mL)及盐水对照组(n=12)。通过阻塞大脑中动脉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90 m in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后1d、7d和14 d行神经功能评价,14 d动物被麻醉,行组织学检查,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计算梗死体积、评价血管形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鼻给予中剂量VEGF,可明显降低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P<0.01);而低和高剂量组对比于对照组,不能降低脑缺血后大鼠脑梗死体积和改善神经功能(P>0.05)。与对照组相比,经鼻给予中和高剂量VEGF,可增加缺血后脑表面血管形成(P<0.01);而低剂量组对比于对照组,不能促进脑缺血后血管生成(P>0.05)。结论经鼻给予中剂量VEGF可有效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增加血管密度。因此经鼻给予中等剂量(200μg/mL)VEGF是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佳剂量,其可用于进一步评价VEGF作用的有效实验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胶质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表达变化,以及对肿瘤细胞增殖和间质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收集2000~2009年手术切除WHOI~Ⅱ级、Ⅲ级和Ⅳ级胶质瘤标本各20例,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AB法)观察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中VEGF、VEGF—C、VEGFR-3和Ki-67抗原的表达及CD31阳性血管密度。结果60例胶质瘤组织中肿瘤细胞及间质血管内皮细胞VEGF、VEGF—C和VEGFR-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33%(53160)和100%(60160)、100%(60160)和16.67%(10/60)、100%(60/60)和21.67%(13/60),不同级别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Ⅱ级、Ⅲ级及Ⅳ缀组的VEGF阳性肿瘤细胞密度分别为(17.65-t-9.00)、(37.30±18.54)和(83.40±22.98)个/0.05mm2;VEGF—c阳性肿瘤细胞密度为(38.00±17.82)、(79.30±5.23)和(102.00±13.07)个,0.05mm2;VEGFR-3阳性血管密度(3.65±2.01)、(10.50±3.98)和(14.60±7.29)血管数,4HF;Ki.67抗原阳性肿瘤细电密度(9.30±3.43)、(31.15±9.44)和(60.15±13.60)个,0.05mm2;CD3I阳性血管密度(6,75±2.24)、(10.35±2.98)和〈14.30±3.51)血管数/4HF,各组之间以上5种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拔此闷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663—0.910,P〈0.01)。结论胶质瘤细胞普遍过表达VEGF和VEGF-C,面胶质瘤间质血管内皮细胞则普遍过表达VEGFR-3,三者表达水平均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而相应增加;由此形成的旁分泌环通过诱导间质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在胶质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降纤酶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干预组,每组各30只.各组分别于伤后各个时间点进行运动功能(BBB)评分,并随机处死5只,损伤部位取材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计算VEGF阳性细胞数及凋亡细胞数.结果 假手术组的BBB评分为21分,对照组、干预组在各时间点评分明显降低,干预组在5d及之后的各时间点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尤其7d、14 d、28 d时间点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脊髓损伤后对照组VEGF在脊髓损伤及损伤周边区高表达,5d达高峰,7d、14d表达仍较明显,28 d见少量表达.干预组各时间点VEGF的表达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其中3d、5d、7d、14 d时间点差异显著(P<0.01).凋亡细胞在脊髓损伤后逐渐增多,1d达高峰,此后逐渐减少;干预组各个时间点凋亡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其中3d、5d、7d时间点差异显著(P<0.01).相关性分析发现对照组1~5d时间点VEGF阳性细胞数和细胞凋亡数呈负相关(r=-0.90052,P<0.05).结论 降纤酶可能通过促进VEGF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从而对急性脊髓损伤起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及痴呆(Va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脑梗死143例,随访3个月,依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将其分为无认知功能障碍(N-VCI)组、血管性认知障碍无痴呆(VCIND)组、血管性痴呆(VaD)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1水平,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VEGF的水平,并对血浆ET-1和VEG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VaD组患者血浆ET-1含量明显高于VCIND组及N-VCI组,VCIND组患者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N-VCI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1);VaD组患者血浆VEGF含量明显低于VCIND组及N-VCI组,VCIND组亦明显低于N-VCI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1)。(2)血浆ET-1水平与VEGF存在明显负相关(r=-0.808,P〈0.01)。(3)VaD组患者血浆ET-1与MoCA值成负相关(r=-0.719,P〈0.01),VaD患者血浆VEGF与MoCA评分成正相关(r=0.670,P=0.01);而N-VCI、VCIND组患者血浆ET-1、VEGF与MoCA值无相关性(P〉0.05)。结论高ET-1和低VEGF参与了VCI及VaD的发生发展过程,血浆ET-1与VaD病情成正相关,血浆VEGF与VaD病情成负相关,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作为判断VaD病情轻重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对胚胎脊髓神经干细胞(NSC)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从14 d胚胎大鼠的脊髓组织中分离培养脊髓NSC,并随机分为3组:EGF组、bFGF组和bFGF+EGF组。通过光镜观察不同时间点各组脊髓NSC克隆细胞团数量及直径大小,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脊髓NSC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情况。结果①EGF组培养1、3、7 d后NSC克隆细胞团数量和直径均少于bFGF和bFGF+EG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FGF+EGF组仅在培养1 d时克隆细胞团数量多于bFGF组,在培养3、7 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EGF组分化细胞中神经元比例显著少于bFGF和bFGF+EGF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大于bFGF和bFGF+EG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FGF和bFGF+EGF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GF对脊髓NSC克隆形成有一定作用,而bFGF能较好地促进克隆细胞团的形成及生长,两者联合应用在培养早期可显著促进克隆细胞团形成。EGF可诱导脊髓NSC更多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而bFGF则可促进脊髓NSC向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